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广州外乡人—四川人:川人入穗撩拨老广味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15:17 金羊网-羊城晚报

  文/本报记者许静图/本报记者吴万生叶健强

  麻辣融口渗骨,痛快神经,让粤人的口味变得丰富立体起来

  印章注释:麻辣

  

  麻辣四川人,性格也泼辣。川菜入穗,仍然是麻辣的川菜;川人入穗,仍然是旗帜鲜明的川人。

  提起四川人,嘴里就有了麻辣味。论四川人对广东的影响,川菜当居首位。

  “食在广州”,名扬天下,面对向来对本埠饮食传统颇为自得和保守的老广,外地菜要在广州打开一片天,谈何容易?别看如今的广州香辣菜系火热,但上世纪90年代初,东风东路的普利川菜馆作为第一家川菜馆初进广州时,粤菜仍居一统天下的垄断地位。到了90年代中后期,广州不仅有了麻辣的川菜,还有了干辣的湘菜、酸辣的云贵菜。有人得出结论:四川人教会了广州人吃辣。

  看似小事一桩,但传说麻辣吃多了,慢慢渗进骨子里,会演变成一种欲罢不能的瘾,能遗传。这是猜测,但即便就事论事,对吃有着近乎虔诚态度的老广而言,四川人的贡献又怎能算小呢?

  满城川菜馆,三成广州人

  川国演义、谭鱼头,陶然居、大四川……说起川菜,几乎每个广州人都能点出一大串。据广东省四川商会副秘书长王燕介绍,广东省共有四川餐饮企业近2000家,广州有品牌的川菜就有600家左右,小餐馆更是不计其数。

  在广州的外地菜中,只有川菜真正自成体系,遍地开花。川菜入穗坚持大众化的“本色”,高中低档全面出击,既有上档次的大酒楼,也有夫妻经营的大排档。除了火锅、水煮鱼、香辣蟹,近年连成都小吃也进来了,冒节子肥肠粉、麻辣烫、龙抄手、钟水饺,甚至让不少外乡人望之色变的兔头,也大摇大摆登堂入室。几毛钱一串的“麻辣烫”,悄悄潜入广州的城中村。

  川菜进军广州,最初是为了满足在穗四川人的需要,但让川菜经营者始料不及的是,不少土生土长的广州人竟然也成为川菜的拥趸。“重庆小洞天”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刚刚开张的时候,客人中四川人占了七成;而现在则倒了过来,四川人只占三成,外地则占了七成,三成是广州人。

  麻辣分级别,个性不妥协

  “挑战麻辣极限”,广州大道上“二郎田鸡”打出的这条抢眼标语,吸引了不少“不信邪”的食客。其实,川菜到了广州,麻辣在口味上很少进行改良———川菜靠的就是辣,不辣能算川菜?怕的人不敢沾边,爱的人生怕不辣,折衷显得多余。其实,川菜的崛起也部分源于它带来的感官刺激,越麻辣越正宗,拥趸也越多。

  尽管麻辣不减,但霸道的川菜入穗后也显出温柔体贴的一面———实施麻辣“分级制”:辣与不辣,菜谱上用小辣椒标注。一颗辣椒是微辣,两颗辣椒是中辣,提醒不善吃辣的老广,如底气不足,千万别挑战“三级”水煮鱼、“四级”辣子鸡。

  四川人对饮食文化也格外张扬,大概越是到了外地,深以家乡饮食文化为自豪的四川人就越是想显摆:羊城街头的川菜馆,不论规模大小、档次高低,都爱写诗作赋,就算文理不通,也敢招摇挂于厅堂显眼处,从“咏川菜”到“小吃赋”、“火锅赋”,不一而足。

  创出香辣虾,带契凉茶铺

  在坚持个性的同时,四川人也在菜式上以不断推陈出新的应变能力,迎合着新的环境和新的人。

  先到吃海鲜的广东卖川菜,再回吃川菜的成都卖海鲜———风靡全国的香辣虾、香辣蟹,虽属于川菜系列,其实1998年才在广东发源。川菜入穗,原料大大丰富,虾、蟹、蛇,以前只适应老广的清淡口味,如今都为川菜所用,成为麻辣佳肴,不仅在羊城大受欢迎,还风靡全国,返销川内———四川人精明,两头都是盆满钵满。

  蜀地寒凉,南粤湿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少四川人在广东时日久了,也会感叹:怕上火,吃辣本事大不如前!但也有精明人士挨着四川餐厅开凉茶铺,一天可以多卖一两百杯凉茶。如今在广州,王老吉、黄振龙凉茶铺多与川菜馆攀上亲,互为补充,相伴共生,你旺了我,我也旺了你。食毕火锅,一杯“廿四味”在手,不论是老广还是四川人,都撅着辣得红肿的嘴唇猛灌凉茶,成为羊城独特一景。

  其实,川菜入粤并非一帆风顺,近年就面临不少问题,如老油回收、厨房卫生问题。面对讲究食得健康的广东市场,川菜一时间似乎面临信任危机,但“尖脑壳”的四川老板也不甘沉寂,祭出现场往用过的汤里撒石灰等点子救市。前几个月,广州第一家全透明厨房的川菜馆也在新港西路开业。

  

广州外乡人—四川人:川人入穗撩拨老广味蕾

  图:巴蜀餐馆带契广味凉茶

  第[1][2][3][4]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