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婆媳心“母女”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16:39 温州都市报

  为了劝婆婆回家,她每天跑去陪婆婆睡觉;为了照顾病重的婆婆,她帮便秘的婆婆抠大便;在家人和邻居眼中,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好媳妇

  刚过花甲之年的包于玲是市区公园路社区出了名的好媳妇,一说起包于玲,邻居们总是连声称赞:“你说的就是那个和婆婆同挤一张床的媳妇吧!”包于玲不仅孝敬婆婆,对待自己的公公和祖母也是尽心尽责,99岁的祖母在去世前还对包于玲翘着大拇指:“于玲…
…是第一……”

  

婆媳心“母女”情

  当婆婆流鼻涕、流口水,包于玲会一点点帮她擦掉。

  市区府学巷一幢多层楼房的二楼住着包于玲一家:她、丈夫、80岁的婆婆和26岁的女儿。这幢房子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墙面因为二十多年风雨的侵蚀变成了青灰的颜色,包于玲一家四口就蜗居在这样一间50多平方米的小屋内。包于玲的祖母和公公在世时,这间小屋内挤着7个人。十几平方米的大房间里摆着三张床,祖母、公公各睡一张,婆婆和保姆睡另外一张;另一个大房间是包于玲和丈夫的卧房,女儿睡在小房间里。“那时候大家都说我们家像是一个住满了人的旅馆。”包于玲笑着说。

  据五马街道公园路社区主任蔡叶霞介绍,是包于玲让这个家变得具有凝聚力,成为一个完美和谐的家庭。

  “于玲对我真好,有好吃的先给我吃,有好穿的先给我穿,衣服她给我穿全毛的,自己穿涤纶的。于玲是我的宝贝啊!”

  一直以来,婆媳关系都是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体。一说起婆媳关系,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电视剧《麻辣婆媳》就曾将厉害婆媳之间的“过招”、“打斗”演绎得趣味横生。但包于玲的婆婆卢玉琴一说起自己的媳妇,就一直夸她是“宝贝”。

  包于玲生于1947年,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鹿城姑娘。1973年,下乡知青包于玲经人介绍认识了在江西上饶工作的鹿城青年李加顺。“当时我就听人说他上有奶奶,下有两个妹妹,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人又不在温州工作。但是他人很忠厚、老实,我觉得找对象只要人好就行了,不像现在的年轻人考虑那么多!”包于玲说话很爽快。

  但是,初嫁到李家的包于玲还是吓了一跳:位于谢池巷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住着公公、祖母、李加顺、小姑子4个人,家里没人整理,乱得站不下人。婆婆十几年前和公公离了婚,一个人住在大南门的单位宿舍。包于玲觉得这个家庭是不完整的,她有心想让婆婆搬回来住。“公公没娶,婆婆没嫁,我觉得他们还是有希望生活在一起的。”包于玲说。

  由于当时丈夫还在江西工作,包于玲每天从近郊的工厂下班后就跑到婆婆的住处。可是,婆婆的态度很坚决:“叫我回去的话,你就不要说了!”包于玲没再提让婆婆回家的事,而是天天给婆婆烧饭、做菜、洗衣服,晚上还陪婆婆一起睡。

  “我和婆婆每天都有讲不完的话,经常要讲到三更半夜。婆婆只比我大20岁,我们的关系既像母女又像姐妹。”包于玲说。久而久之,婆婆的同事都以为她们是母女。“她们婆媳好,是出了名的!刚开始我们还以为她是玉琴的女儿呢!她对玉琴比对她妈妈还好,玉琴一说想吃什么,她就会去买,到后来,两个人的钱都放在一起花了!”卢玉琴的老同事史玉珍说。

  一说起媳妇的好,卢玉琴的口齿毫不含糊:“于玲对我真好,有好吃的先给我吃,有好穿的先给我穿,衣服她给我穿全毛的,自己穿涤纶的。于玲是我的宝贝啊!”

  两年的时间过去了,要是包于玲一回家,婆婆就开始想她了,然后跟着跑去找她。两个人这样来来往往一段时间以后,婆婆也就自然住到家里来了。包于玲请人在家里抬了一个阁楼给婆婆住。刚开始,公公、婆婆还是不说话,相处的时间一长,话也渐渐多了,尽管他们的夫妻关系一直没有恢复,但是在包于玲的极力撮合之下,一家人相处得很和睦。

  “她对我的好比医生看病、打针吃药都要有用!以前医生说我今后不能走路了,只能躺在床上,你看,现在我都可以走。”

  1982年,包于玲的丈夫调回温州工作,一家人终于过上了团圆的生活。但是三个老人饮食起居的担子也沉重地压在了包于玲夫妇的肩上,包于玲的朋友就曾经把李家三位老人戏称为“三座大山”。

  十多年前,李家的老屋被拆除,一家人搬到了府学巷的安置房。没多久,一天卢玉琴在卫生间洗澡,突然发现下半身没了知觉,她赶紧大叫媳妇。包于玲慌慌张张地跑过来,见婆婆已经坐在地上了,她连忙把婆婆扶好,跑去给婆婆拿衣服。一个转身,包于玲发现婆婆已经昏迷了,马上把她送到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生诊断卢玉琴患了中风脑溢血。

  卢玉琴在病房里一躺就是几个月,时而清醒时而迷糊,身体的左半边没有知觉,大小便也常常失禁。每当卢玉琴便秘时,包于玲就会用手帮她把大便一点点抠出来,被大小便弄脏的衣裤,她都会一件件地洗干净。

  当时,包于玲已经下岗,因为婆婆住院需要大笔费用,一家人的生活十分拮据。后来,她在鹿城区文化局找到一份临时工作,一个月可以挣个几百元工资。可是上班以后她又害怕照顾不到婆婆,特地请了一个保姆照顾老人。

  那年的除夕夜,祖母和公公都不在家,包于玲做好了饭菜送到医院里,一家三口和婆婆一起过。

  婆婆出院以后,邻居们经常可以看到包于玲推着轮椅,带婆婆晒太阳、逛公园,五马街、工人文化宫、中山公园等都是这对婆媳常去的地方。

  婆婆流鼻涕、流口水,包于玲就一点点帮她擦掉;婆婆心情不好,她就把脸凑到婆婆的脸上蹭蹭,安慰她;而婆婆吃剩的东西,她也从来不嫌脏,拿来一口就吃掉。包于玲的丈夫在温州市菜篮子集团工作,上的是夜班,包于玲常常陪着婆婆睡觉。婆婆身体不好,老是睡不暖,她就用身体抱着婆婆;婆婆手脚冰冷,她就把婆婆的手脚放在自己的身上,给她取暖。

  史玉珍的妹妹史玉英说:“要是没有这个媳妇,玉琴哪会有今天啊?”卢玉琴也说:“她对我的好比医生看病、打针吃药都有用!以前医生说我今后不能走路了,只能躺在床上,你看,现在我都可以走。”如今,在包于玲的搀扶下,婆婆已经可以慢慢走路了。

  “于玲,真是好当家!我们家有你是福啊!”

  包于玲不仅对婆婆尽心尽责,对待李家的另两位老人也是这样。

  1999年,98岁的祖母汪文英患上了脉管炎,左脚两个脚趾头严重溃烂,医院做出了截肢的建议。但是家人因为担心老人年迈,无法承受手术带来的创伤而拒绝了手术。此后,包于玲的两个小姑子常常过来帮忙,负责为老人清洗伤口、换药、洗脚,包于玲则负责老人的饮食起居。最终,尽管老人的两个脚趾头没能保住,可是脉管炎竟奇迹般地痊愈了。

  包于玲的丈夫李加顺说:“其实这一辈子,我和于玲都没有吃上好东西,家里三个老人、一个孩子,我们都让他们先吃了。”2000年,祖母汪文英去世时已经不太会说话了,但是她还不忘伸出大拇指指着包于玲:“于玲……是……第一……”

  包于玲的公公李永珍曾患胆结石和胃疡,动过三次大手术。住院期间,包于玲跟生女儿一样,为公公端屎端尿;生病以后,公少吃多餐,且须吃细软食物,每到公公门时,包于玲都把准备好的食物放进他的口。公公去世前的一段时间,已经吃不下饭,但是他对包于玲做的饭菜还是情有独钟。

  每天,他都会等到下午1点多,就为了包于玲食堂下班后回家做饭给他吃。去年弥留之,这位81岁的老人流下了眼泪:“于玲,真是好当家!我们家有你是福啊!”

  如今60岁的包于玲也已迈入老年人的行列。她说:“我这一辈子,对这一家人真比对我娘家人还要好!小时候,我不懂事,不懂得孝敬父母,后来工作、嫁人了,又难得回家。不过我父母在我出嫁时对我说过要孝敬公婆,现在我做到了!”包于玲的弟弟包于益说:“我们的孩子长大的时候,我们总是告诫他们,要像姑妈这样孝敬长辈。”

  ■本报记者 方欣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