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金门县长:我为何提出一国两制试验区构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02:03 中国经济周刊 | |||||||||
“我为何提出‘一国两制’试验区构想”—专访台湾地区金门县县长李炷烽 “‘一国两制’试验区的构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认为它对金门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11月13日,台湾地区金门县县长李炷烽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电话采访时作上述表示。
这也是他本月6日在“县议会”提出金门做为“一国两制”试验区的构想之后,首次面对媒体。 “ 对‘一国两制’试验区构想抱有希望” 11月6日,台湾地区金门县县长李炷烽在“县议会”提出金门做为“一国两制”试验区的构想,希望成为公共议题,让金门跳脱蓝绿对抗,甚至提供台湾地区未来出路的新思考。 生于1959年的李炷烽,是土生土长的金门县人,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在担任金门县县长职务之前,他曾任小学校长、“国大代表”、“立法委员”、新党党团总召集人, 还担任金马地区两岸交流协会荣誉事理长等职务。 他所提出的构想,是“建立一种可以解开目前台湾地区法规制度对金门发展的束缚,以特区、特有法令来建构特有的制度,取两岸制度之长,将金门列为‘特殊的行政区’,以利金门发展,为两岸开启另一种互动选项,谋求两岸双赢。” 李炷烽对《中国经济周刊》解释说。 此外,李炷烽在其长达9页的《二十一世纪新台湾的出路,金门作为‘一国两制’试验区之刍议》(以下简称《刍议》)提出:金门为“一国两制”试验区之历史回顾、金门实施“一国两制”的可能与实践、“一国两制”试验区的定义、利弊分析等7项内容。 他向《中国经济周刊》描述,报告在台湾地区“立法院”引起强烈反响。报告出台后,在海外的金门同乡会理事长们,纷纷致函给他,对此事均持正面评价。 同时,他告诉记者,希望收到大陆方面的反馈,并将关注大陆媒体对此的评论,他希望这些评论将成为下次召开“县议会”对该问题讨论的材料之一。 11月15日,国台办发言人李维一在回答媒体有关将金门设立为“一国两制”试验区构想的提问时表示,“大陆欢迎台湾的有关党派、团体和有关人士与我们就发展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交换意见。” 李炷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一国两制”试验区的构想对于台湾地区的民众来说并不陌生,金门一直都是台湾地区的“政治实验区。” 他认为这个实验已进行了前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从1956年开始,到1992年结束,金门实行的是长达36年的“战地政务体制”;第二个阶段是指2001—2004年的“小三通”。 李炷烽告诉记者,6日所提出的《刍议》能够将金门带入一个全新的“政治实验阶段”,从经济、民生、发展角度出发,逐步实现金门“一国两制”试验区的构想。 李炷烽对金门县所做的“一国两制”试验区寄托了很多希望,包括(与大陆之间)人才与物资利用管道,将可大开方便之门;(金门地区在)法令制度上的特殊需求可以被满足;在世贸组织架构下(与大陆之间)的合作关系可获得提升;自由港经济活动的加速成长可以预期;两岸的紧张关系将可有效缓和;未来和平统一后的法律冲突问题,可获得试验性的解决等。 李炷烽在电话中坦言,目前最大的阻力在于金门过去的军事管理使得百姓的思想一时难以转变,“金门现在在制度上已经解放了,但是过去那个无形的牢笼还牵制着金门很多人的心,就像鸟在笼子里关久了,即使打开笼门,它也不敢飞出来。” “所以,金门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一国两制’试验区可让乡亲当成公共议题讨论。”李炷烽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