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小桃红》:唢呐吹出历史名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02:17 大众网-齐鲁晚报

  王庆寿和弟子在演奏《小桃红》。郑常莉摄

  唢呐艺人王庆寿已吹奏了40多年《小桃红》。郑常莉摄

  民间乐曲《小桃红》是鲁南、苏北农村丧事上演出通用的基本乐曲。按演奏的方式分,以大小唢呐为主,其他乐器伴奏;按内容可分为正宫桃红、凡调小桃红、上把小桃红、
下把小桃红、五调桃红等,一般由4—8人组成乐队进行演出。

  《小桃红》属传统曲目,源于元曲,现在流传的本子基本成形于明末清初,由民间艺人乐和子收集整理编创,后传七代至清末道士白教习,传于王传生。该曲广泛传布于临沭境内的广大艺人,比较著名的艺人有石门镇石门前街的王庆寿和郑山镇金堂街的高坎义、高坎冒兄弟。

  现多用作当地民间丧事乐曲

  记者来到临沭县石门镇时,正赶上目前《小桃红》演奏的代表人物王庆寿领着弟子去赶一场丧礼。

  59岁的王庆寿告诉记者,他从16岁跟着父亲学习吹奏乐曲《小桃红》曲目,如今已吹了40多年唢呐。

  来到丧礼现场,王庆寿自己吹唢呐,七八个弟子辅以笙、锣、笛等乐器,演奏了一段《小桃红》。乐声时而悠长,时而短促,跌宕起伏,声声入耳,摄人肺腑。

  王庆寿说,他很小的时候,《小桃红》还被广泛用于庆祝寿诞、结婚、生子、节庆日演奏。发展至现代,基本上专用作当地民间丧事乐曲。方圆十里八里甚至临沂市里的人,家里有丧事儿,都慕名来请他去吹奏。

  源于元曲《小桃红》

  鲁东南鼓吹乐曲《小桃红》属民族民间传统曲目。据山东省艺术馆研究馆员魏占河介绍,此曲渊源可追溯自元曲《小桃红》,此曲原有唱词,后经明清两朝,由山东南部各地艺人演练,只剩曲子,唱词不再保留。最后渐渐发展为唢呐吹奏专用曲子,配以笙、笛、二胡、云锣等伴奏。

  以《小桃红》为代表的鲁东南鼓吹乐通过各地艺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传承。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区差异,出现了同名不同曲的现象。临沂市歌舞团唢呐演奏演员陈宗胜说,同一首唢呐曲中,就可以分5个调、6个调,有的唢呐高手甚至能吹出7个调来。

  临沭县现年88岁高龄的唢呐艺人高坎义老人回忆,他在8岁时就跟随祖父学习吹奏,与1905年出生的王传生(已故)是同一时代人,都会吹奏此曲,他们师承不同。所以即便是同一曲牌,演奏出来的感觉也有所不同。

  20世纪初,包括《小桃红》在内的鲁东南鼓吹乐广泛传布于临沭境内的广大艺人。据临沭县文化部门统计,兴旺时约有1000余个唢呐艺人擅长此曲,现在只有不到500个了。这个原作为喜丧事通用的曲目,现主要用于农村丧事演奏。

  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

  《小桃红》的艺术形式和演奏风格十分宽泛,有水流吟、报妆台、山坡羊、苦乐天、万年欢、祝云飞、一枝花等30多个曲牌。既能表达人们的欢快喜悦心情,又能宣泄人们悲伤忧愁的心结。

  李华是原临沂市柳琴剧团副团长,他说他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小桃红》这首曲子,感觉很美。他在创作柳琴戏的时候,在柳琴唱腔的过门里加入了《小桃红》的旋律。

  临沂市音乐家协会主席陈洪林说,《小桃红》这首民间乐曲,深受鲁南、苏北一带群众喜爱。它曾经伴随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经历很多难忘的历史时刻。很多民间艺人吹着它,迎接过八路军,庆祝过新中国成立。

  据临沭县文化馆馆长高大亮介绍,作为鲁南、苏北特有的音乐类型,《小桃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对于了解元、明、清时期的民间俗曲音乐原貌、思维方式及艺术风格极具学术价值,有助于对中国古代民间音乐的形态、特征及音乐内涵、思维方式做深入研究。此曲通过各种曲牌和演奏技巧,既可表现悲伤之情,又可抒发喜悦之情。

  1984年7月出版的《山东民间器乐曲选》将《小桃红》收录其中。1991年4月出版《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时,《小桃红》再次被收录。

  口传身授的曲牌面临失传

  王庆寿说,按演奏的方式分,以大小唢呐为主,其他乐器伴奏;按内容可分为正宫桃红、凡调小桃红、上把小桃红、下把小桃红、五调桃红等,一般由4—8人组成乐队进行演出。作为此类曲牌,除《小桃红》外还有《水流吟》、《报妆台》、《大流金》、《叠罗锦》等36种。

  其中,《叠罗锦》为改编曲目,全部为口传身授,无详细记载。由于这些曲牌缺乏书面记载,随着一代代人的过世,这些口传身授的曲牌早已大都失传。

  随着历史的变迁,艺术的转化,《小桃红》作为一支历史名曲越来越单调。目前,它只以其单一的伤感情调用于农村丧事,而其他更多的一些艺术风格和曲调则渐渐地被世人淡忘。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虽经大力抢救挖掘,也仅搜集到十几个曲牌。然而,由于部分曲牌还是演唱者自编的,致使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同时,在《小桃红》的发源地临沭县,从事民间丧事音乐演奏的人员已为数不多,精通者更少,多数只是吹奏一两个曲目。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在世的也年事已高,还有很多有价值的曲牌没有继承下来,必须加紧挖掘,做好抢救、保护工作,否则将永远失传。


本报记者 郑常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