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创新:“双冠”亨达的成功秘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03:28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创新:“双冠”亨达的成功秘笈
亨达集团董事长王吉万(左一)在颁奖典礼上。

  青岛是一个崇尚“创新”的城市,如果留心,你会欣喜地发现,在青岛的各个领域,都有先行者在“探路”,其中既有你颇为熟悉的电子产业巨头,如海尔、海信,也有轻纺产业崛起的排头兵——亨达集团。亨达这个拥有23年历史的企业中,创新已不仅仅是产品更新换代的方式,实际上已成为企业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核动力”,我们有必要去发现和发掘
它们的“创新秘笈”。

  2004年,在硝烟弥漫的伊拉克战场上,一种特殊的鞋子也参与了战斗,并和“zippo”火机、瑞士军刀一起被大兵们称为“战斗三宝”。

  这种鞋子的学名是:新一代航空防水鞋。它以国际超前的航空服饰技术生产,运用超细纤维及纳米、抑菌技术,达到了高温环境下连续穿鞋一个月不臭脚、不伤脚的技术水准。

  但是很多人意料不到的是:这种科技含量极高的鞋子竟然来自“中国亨达”,而此前中国鞋在国际上是“劣质货”的代名词。

  是谁创造了这令人吃惊的奇迹,是谁把“中国鞋”的名誉挽回?

  这个秘密,只有到位于青岛的亨达集团才能慢慢揭开。

  董事长的“首席工程”

  到了亨达,你才会发现:“参战的鞋子”只是他们创新产品的“冰山一角”。

  在亨达,平均每一天,有14款新鞋试制,7款新鞋上市(这个速度在国内皮鞋产业是稀有的),亨达集团同时参与制定的行业及国家技术标准竟高达16个,现在还拥有26项国家专利,并先后有150多种产品获得省级和国家技术大奖。

  2006年亨达又有防磕鞋、童靴两用鞋、透气防水鞋等28项产品、新技术、科技项目一次性通过了市级鉴定,其中有10项新产品、新技术被认定为“国际领先水平”,12项新产品、新技术被认定为“国内领先水平”;6项科技成果中3项被认定为“国际领先水平”,3项被认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在“2006真皮标志杯中国鞋类设计大奖赛”中,亨达集团又一举囊括女单鞋一等奖、女凉鞋一等奖、女靴二等奖、休闲鞋二等奖四大奖项。

  是什么在支撑亨达持续高水准的技术创新?

  董事长王吉万的答案是:“独特的技术创新机制和完善的管理模式。”

  在亨达,“技术创新”是董事长王吉万的“首席工程”。

  之所以如此定位,是因为王吉万对技术创新有着深刻的认知,他告诉记者:“技术创新是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要想使产品竞争力强势,占有强大的市场份额,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重视科技,把科研技术创新工作提到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亨达成立了自己的技术中心,这个技术中心已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目标是国家级技术中心。

  技术中心下设科技信息部、研发一部、研发二部、研发三部、研发四部、计算机中心、科技成果转化部、培训部、实验室、检测室、档案室、资料室、新材料室等部门。

  对于技术中心,亨达是舍得投入的:办公场所有2000多平方米,每年将经营收入的4%投入科技开发,并购置了先进的开发和实验仪器设备,目前其检测试验条件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技术中心在公司整个技术创新活动开展中,处于核心和枢纽地位,起到领头和带动作用,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进程。”亨达集团的负责人这样理解技术中心的功能。

  为了技术中心最大潜力的运转,亨达专门设立了技术委员会和劳动竞赛组织委员会,由总经理亲自担任技术委员会主任和劳动竞赛委员会主任,负责抓全公司的技术创新工作;还特聘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轻纺专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郭先登为首席专家,并与十几名国内外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对公司技术创新工作进行指导与支持。

  两个委员会严格实行例会制度,针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和生产实际,研究确定本年度技术攻关重点项目,制定计划和具体实施措施,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规范性文件指导实际工作。

  王吉万告诉记者:“我们会确保每年投入的技术研发经费不低于营业收入的4%。未来三年内,亨达要通过国家级技术中心认定,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通过亨达皮革研究所的运行,进一步提升自身研发水平。”

  从2003年开始,亨达集团引进并实施信息化系统工程,通过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为企业的科学管理、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公司通过全面实施信息系统,规范了企业从市场调研、信息反馈、到研发、生产、销售、市场反应等技术的应用反馈流程,形成整个企业资源共享的局面,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应用能力。近几年,公司立足于采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已呈现出阶梯式发展的态势,以技术创新凝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亨达集团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而这些举措为亨达保持高水准的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技术创新是一个始于市场,终于市场的活动。也就是说,市场诱发了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最终技术创新的成果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

  对此技术中心又加强了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交流,通过对自身条件和所处区域环境的战略分析后,组织公司精干技术人员根据自身发展目标进行战略选择,充分评估创新的管理成本、研发成本、区域的市场走向以及研发后投放市场的效益,将有限的资源向重点创新项目倾斜,加快新项目的市场转化过程,真正达到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竞争与激励并存的创新机制

  一个企业是否有活力,关键在于是否能形成一种竞争与激励并存的机制。只有在良好的竞争与激励的环境下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采访中,王吉万介绍,良好的机制是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保证,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亨达目前已经形成了调研、规划、激励、实施、转化投产的完整的创新流程体系。这种机制已经从技术研发部门延伸应用到整个公司,在集团范围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在亨达,每一位员工都会对这些内容不会陌生:《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新产品研发管理规定》、《科研经费管理规定》、《技术中心分配激励机制》、《安全生产责任制》等制度,正是这些制度的出台和有效实施,才使技术创新活动有规可循,有章可依,确立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企业将每年7月份定为公司的“专利月”,在全公司范围内发起全员参与的创新活动,同时加强了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

  在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制度上,亨达集团采用了三线联动的方式。一是认真搞好岗前培训。公司每年都要拨专款,由技术部门组织对新入厂的职工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生产技术培训;二是扎实搞好岗中培训。为使培训、生产两不误,工会根据培训教材内容,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和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方法,使职工既学习到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又在互动交流中掌握了实践经验,提高了实际业务水平;三是请技术专家到公司讲课或组织相关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培训学习,培养造就了一批技术拔尖人才,他们已经在各自的岗位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通过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激发了全体员工的创造热情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职工创新、创造潜能,为企业实现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打下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为了调动公司员工的创新的积极性,亨达实施了一套新的施政纲领——“业绩工资制”。对于管理类精英,视其对公司贡献的大小给予一定的“提成奖”;对于技术类员工,公司则根据其技术创新所获得的市场拓展效益来定,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成,这样的分配政策,使员工真正与公司“捆绑”起来,对企业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公司还制定了相关的奖励政策,对工程技术人员实行津贴制,并专门成立项目评审组,按项目的等级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500-3000元的奖励。

  据了解,公司通过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运用产权、市场等力量和手段,来影响创新活动。通过确定发明、创新者成果的产权归属,合理确定发明创新者的私人收益在社会收益中的比例。信息收集、科研开发等人员共同参与创新,传播知识、交流经验、思想、方法等,触发研发人员的创新思想,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切实提高创新型研发人才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研发人才的奖励力度,并鼓励研发人才用科技成果、专利入股的办法提高研发人才创新热情。

  “双向聘任”的亨达实验

  众所周知:人力资源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关键所在。

  IT巨头思科,在1984年诞生时,仅仅是一个两人公司,而目前其在全球的员工已发展到3.4万人,年营业额达 130多亿美元。在谈到思科企业的成功秘诀,思科公司中国人力资源总监关迟说:“思科追寻的是人才资本资源开发与经营创新,每个员工的成功就是公司的成功。”

  对此,同在青岛的海尔公司的总裁张瑞敏也有个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海尔追求的“第一产品”是企业人才,而销售出去的家电等则是“第二产品”。海尔实施人才“第一产品”战略后,吸收了一大批高学历、高科技人才的加盟,企业科技创新得以激活,此举使海尔高新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在同行业保持着持续的竞争力。

  把科技创新视为“首席工程”的亨达董事长王万吉,自然也深知人力资源的重要,在他的倡导下,一场名为“双向聘任”的人力资源配置实验在亨达开始实施。

  首先亨达从意大利聘请了著名的设计大师法比埃为总设计师,并通过与派诺蒙、英柯兰等国际一流的皮鞋企业的合作,逐步引入其在设计、研发上的先进理念。

  亨达还先后与6个国内专业院校、2个国外专业院校、5个科研院所、3个专业管理公司及16位专家顾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借助于外脑,迅速提升了企业的研发能力。

  同时,亨达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式,在内部培养和选拔了一批具有研发实力的专业人才,并通过重点高校的联合,每年不断选拔部分优秀毕业生作为新鲜血液进行补充,为技术创新准备了后继力量。

  在企业内部,在高层与基层员工间,亨达也开始推行“双向激励”:从集团高层到一线员工人人参与技术创新,从而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在大力宣传表彰先进典型的同时,公司还通过各种形式,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以一带十,以优秀班组带动先进车间,这些举措使亨达集团呈现出了“全员创新”的景象。

  在全员创新的氛围中,亨达的科技创新百花齐放:2003年总经理单存礼的作品在“真皮标志杯”全国皮鞋设计大赛中分别获得女鞋和女靴一等奖;2005年技术中心职工兰翠萍获得山东省首届皮鞋缝纫工技能大赛第二名;2006年9月,又有四款产品在2006真皮标志杯全国皮鞋设计大奖赛中获得一、二等奖。同时,皮革无缝粘结鞋等三项科技成果被青岛市认定为“青岛市高新技术产品”,《加快企业发展大胆改革创新》《面向21世纪的企业管理创新与发展》两篇论文获山东省优秀创新论文一等奖;2006年10月,皮革无缝粘结技术更是通过中国轻工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奖审核,该项技术在全国推广使用后,每年将会为国家节省皮料15.3亿平方英尺,年节约额达382.5亿元,为皮革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拉动作用……

  循环产出的科技吸收、转化机制

  亨达集团以“满足和创造消费者需求”为企业的使命,对于这个使命董事长王吉万解释道:“在消费需求日益个性化的今天,仅仅满足消费者需求已经不能适应市场趋势了,把握市场走向,走在时尚和流行的前沿,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生活理念,引导消费,是时尚类行业企业应该做到的,这也是市场给企业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如何接驳国际时尚潮流,进而转化开发将国际前沿的理念奉献给消费者,是对企业创新的重大考验。

  在国内,亨达在广州、温州、泉州、成都等全国时尚前沿城市建立了研发中心,通过遍布全国的研发网络,迅速搜集一线信息,融汇到产品的研发生产中来。在全国技术中心的配合下,目前亨达技术中心已经形成了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产品从研发到投产只需短短的20天,速度赢得了市场先机。

  在国际市场,亨达在世界时尚之都意大利建立了研发中心,直接接驳国际前沿流行信息和科研资讯,并与当地及国际领先的鞋业企业,共同合作项目开发,成为亨达创新大脑的主动脉。

  在自我研发的同时,亨达通过与世界第一女鞋品牌NINEWEST(九西)、美国派诺蒙、日本HUSKY等国际一流公司的合作,迅速吸收其一流的制鞋技术和研发理念,并在与其专家的交流学习中,将研发成果进行二次研发,转化投产适应国内市场的需求。增强了企业吸收、转化、再创新的能力。

  在企业的持续发展中,亨达不仅通过快速整合国内外资源,迅速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力,而且积极为地区和同行业科研提升贡献力量。2006年,亨达以省级技术中心的研发资源,创建成立了“青岛亨达皮革研究所”,整合同行业资源进行开放式研究,研发成果直接惠及半岛地区同行业,快速拉动了半岛制鞋产业圈的发展,为半岛制鞋产业圈的崛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该产业集群已经引起了行业及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亲自到企业视察,并题词激励企业的品牌创新。

  双冠之后,续写传奇

  依托技术创新的强大后盾,亨达的品牌创建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2005年,亨达更是摘得了“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双项桂冠。

  为什么能在一年之内摘得“双冠”呢?

  亨达的答案依旧是:创新。

  近几年,亨达先后与欧美等地区二十几个国家建立了贸易伙伴关系,与法国、美国的公司合作,使公司的技术创新和科研开发力量得到集中和加强,使公司走出一条依托高科技和品牌参与市场竞争的道路。

  亨达集团先后引进了12条国际先进制鞋流水线设备,以“亨达”品牌为依托,进行经营创新,与法国国际品牌集团强强联合,打造出“阿迪丽娜”、“可劳迪”、“动力足”三大国际品牌,走上了集科研、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规模化经营道路,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亨达集团还将总部迁到了青岛市中心商务区,利用大城市政治、经济、教育、科技、资本、信息等优势资源,建立了“总部”模式,此举为公司开展经营活动、招聘高层次人才、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都表明,在一举夺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双冠王之后,亨达正依托技术创新的强大支撑,人力资源创新的充足后援,以及经营创新的“市场利刃”,开创着亨达新的传奇。 卢海娟 孙丽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