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40年了 终圆老伴住楼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09:15 新文化报

  开栏语

  为切实改善我省城市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加强城市建设,推动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省委、省政府决定利用三到五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1500万平方米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这是我省继国企改革后的第二大战役。这场棚户区改造战役,将使37万户家庭、100多万人口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发生改变。

  

  棚户区改造一年以来,全省拆除房屋926.86万平方米,28.63万居民得到回迁安置。在这样一个节点,本报带您回顾这项“民心工程”,感受棚户区改造给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的变化。

  56岁的陈宏景跟往常一样,骑着那辆旧自行车带着老伴重返二道区八道街。老两口想看看自家原址正在施工的高楼建得咋样了。搬走半年多了,陈宏景和几个邻居几乎天天过来看。看着眼前的高楼,陈宏景充满憧憬,住了40多年平房,终于可以圆老伴住楼的梦想了。

  “听说还通煤气,这可好了,省得打煤坯烧炉子,冒烟咕咚。”“是啊,这回我整个好点的煤气灶,锅换新的。住楼里用水也方便了,买个全自动洗衣机,让我媳妇也高兴高兴。”在工地旁的小商店里,陈宏景和几个老邻居聊得正起劲儿。

  起大早为家人排队如厕

  

  陈宏景对棚户区的生活有他自己的记忆:“(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才几百户,到了动迁之前,已经有2200多户了,房子都是随便搭建的,乱七八糟的。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住着老少三代,站不直腰。夏天,公共厕所散着尿粪味,喘口气都觉得憋得慌。那会儿,每天早晨家里都得有人早起,给全家人排队上厕所。”

  王丽是1967年嫁给陈宏景的,当时他们的新房面积27平方米。后来家里添了两个女儿,让这个27平方米的家显得更加杂乱、拥挤。“不过,房子还算能住得开,不像周围邻居,一间房子前后接、左右接,‘生’出许多小房子,弄得过道越来越窄,不到1米宽,两个人碰到一起得侧身过。”提起当初自己的老房子,王丽多少有些“优越感”,“有个姓窦的老邻居,老太太有4个儿子,儿子长大都成家后,只好将一间房子分隔成4份儿,老太太晚上在过道放个桌子睡觉。”

  怕房塌全家站在雨中避险

   “那时候就怕下雨,雨下的时间稍长一点,这根本就没法住人了。唉,老陈头儿,你还记得那年下大雨,还有警察过来让咱们离开的事不?就怕谁家的房子被雨浇垮了。全家在大雨天出来避险,想想都想哭啊!”一位老邻居说。

  陈宏景家住的那条胡同有12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是漏房、险房。相邻的那家房子下沉,屋里的地面与他家的窗台等高,每逢下大雨,邻家的房子屋顶漏雨,顺门又往屋里倒灌雨,那会儿他总要赶过去帮忙往屋外淘水。

  “说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有啥用,这动迁之后不就好多了!看看现在热火朝天的工地,建成以后一定很漂亮啊!”陈宏景对未来的房子充满期待。

  厂房破旧输掉200多万元的项目

  

  “等到正式投产后,明年产值突破50万肯定没问题。”长春市塑料制品厂的厂长王惠民语气肯定。尽管厂址已经从长春市二道区桃源路搬迁至绿园区,可王惠民名片上还是旧的厂址。

  破旧的厂房以及棚户区让企业毫无形象可言,“2003年,我们和另外一个企业竞争一个价值200多万元的项目。如果成功够全厂20多个老少爷们吃两年的,而且还能净赚10万、20万。当时我们的产品比对方有优势,但在项目方考察的时候,厂容厂貌让我们输掉了200多万元的项目。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每年都有三四起以上,失去客户的原因80%是厂房太破旧。早就盼着动迁,可是手里没有那么多钱,幸亏赶上棚户区改造,我们用政府发放的安置费,在绿园区建了新厂房。”本报记者 陈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