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银行编造捐助高考状元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11:11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新邵一中2006届毕业生胡新智获新邵县文科第一名。在她得知高考分数后失声痛哭道:‘要不是新邵工商银行叔叔阿姨的资助,我只怕还在广东打工。’”这是湖南邵阳某媒体7月18日刊登的一则新闻的开头。这条由中国工商银行新邵县支行以下简称“新邵工行”供稿的新闻详细描写了该银行资助这位文科状元的每一个细节。

  离奇的是,新闻的主角——文科状元胡新智却称,从未得到过新邵工行的资助,此
前也从来没有见过新邵工行的“叔叔阿姨”们。上个月,胡新智委托代理人以名誉侵权将“资助”她的新邵工行告上了法庭,现在武汉某高校读书的她正耐心地等待法院的判决。

  一位观察人士评价说,“新邵事件折射出的是我国某些商业慈善捐助的伪善本质和整个慈善事业的不完善。”

  虚假的报道——新邵工行

  胡新智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12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学,今年又以642分的高分、新邵县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武汉某重点高校。由于家庭变故,胡新智一直作为特困生在一些好心人的资助下才顺利读完中学。

  2006年7月4日,胡新智接到同学电话称邵阳某报刊有她获得新邵县“文科状元”等内容的喜报。胡新智随后找到这份报纸,该报刊登着“新邵一中高考告捷”的喜报,并且在副标题重点突出胡新智获得全县文科第一名。胡新智看了很兴奋,然而,喜报正文中一句话却让她有些困惑:“其中由县工商银行扶助的特困生胡新智同学以642的考分获全县文科第一名。”

  而从这句话开始,胡新智的贫困与优秀便与新邵工行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一次次被更加夸张地宣传。

  7月18日,邵阳某报民生版的头条位置,刊登了题为《新邵工行帮出文科状元》的“本报讯”,文中这样详细描述:“在她得知高考分数后失声痛哭道:‘要不是新邵工商银行叔叔阿姨的资助,我只怕还在广东打工……’随后,新邵支行进行募捐,同时挤出部分费用,凑了2000元现金送到了小新智的手中。在此后的三年里,胡新智在新邵工行员工的资助下顺利地高中毕业,并取得骄人成绩……”然而,如此蹊跷的故事还没有就此止步。6天后,邵阳的另外一家报纸,再次刊登了标题相同、内容相似的另外一篇报道。

  “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也没有接受过他们的任何资助,更加没有亲手从他们手中接过2000元钱。”胡新智对报道中的众多细节莫名其妙,“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到广东打工。”

  真实的善心——何平夫妇

  看到这些夸张的报道之后,胡新智除去愤怒与不解之外,更多的是担心,因为她确实接受过资助,但与新邵工行没有任何关系。她担心这样的宣传会让真正资助过她的人误解。

  胡新智初中就读于新邵县风井中学。那时,成绩优异却濒临失学的她已经引起学校注意。在一些老师的努力下,新邵县农业银行曾经向她提供了每年500元的资助,直到她顺利考入新邵一中的高中。

  在新邵一中,胡新智依然是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胡新智高一时的第一任班主任周斌回忆了当时的情况:“第一个学期快结束的时候,胡新智找到我,提出想转学回乡下,原因是在乡下读书的费用要低一些。”就在这时,周斌一个学生的家长何平化名提出,想资助几名品学兼优的农村贫困学生,愿意承担他们高中三年的全部学费。周斌当即将胡新智的情况向何平作了介绍。

  高一的下学期,何平夫妇到学校帮胡新智缴纳了1500元学费。此后,何平夫妇一直在默默地资助胡新智,直到她今年考上大学。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何平夫妇对胡新智高中阶段的捐助并不为人所知,只是由于新邵工行宣传资助胡新智事件,才使这一持续了三年的善举浮出水面。

  “资助胡新智的同时,何平夫妇还资助了另外两名贫困学生。这三年,他们为三个孩子花去了两万多块。”一位熟悉何平的政府公务员告诉记者。

  □说法

  新邵工行:学校错误喜报在先

  刘威是新邵工行的办公室主任、两篇《新邵工行帮出文科状元》作者之一。在一系列调解过程中,刘威和主管办公室工作的新邵工行工会主席石晨化名先后承认过报道的错误。

  但新邵工行同时强调,错误报道产生的关键是新邵一中先前的错误喜报,他们是在新邵一中喜报的基础上撰写报道的。

  “7月3日,看到报上刊登的新邵一中的‘喜报’,上面写明今年的文科状元胡新智是工商银行资助的,我们当然高兴。”刘威介绍,新邵工行每学期向新邵一中资助1000元。但银行跟学生没有直接见面,到底资助给谁,“我们也不知道”。

  知情人士:1000元给了另一学生

  “新邵一中的贫困生确实接受过包括新邵工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单位提供的特困生补助。”知情人告诉记者,“但是胡新智与新邵工行没有任何关系。新邵工行的1000元钱是给了另外一个贫困生。”

  而在新邵坊间,对此事件也多有议论。“一个银行一学期捐1000元钱实在不多。”县城大坪的一位30多岁的女店主告诉记者,“再把别人的成绩往自己脸上贴就更不对了。”

  (据《民主与法制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