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桃还在冷库,买家甩手走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13:13 大众网-鲁中晨报

  

桃还在冷库,买家甩手走人
在唐庄村,村民担心刚刚收获的苹果遭遇同样的问题 (记者 姜涛 摄)

  本报3585000热线11月19日讯(记者 姜涛 徐鹏)11月14日,本报A6版以《进村收菜,打完白条人走了》为题,报道了临淄区皇城镇北羊村30余户村民卖了西红柿后没收到菜款的事情。当天,有读者打来电话称,一个月前,在沂源县西里镇唐庄村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几名深圳来的果品贩子,同样在未结清果品款的情况下“悄然离开”,给该村帮忙收果品
的“中间人”造成了近20万元的经济损失。

  深圳来了个“大老板”

  今年8月中旬,在桃子收获的季节,两男两女来到唐庄村找到了村民刘某。4人是来收桃子的,他们之所以找到刘某,是因为在2000年,刘某与村民赵某在本村投资建了一个冷库。

  据了解,在2000年,唐庄村的桃子、苹果的种植还没有形成规模,只有一小部分村民种植葡萄。2003年,随着种植桃子、苹果的村民逐渐增多,刘某与赵某投资的冷库也越办越大。

  刘某告诉记者,他们在3年前就与深圳来的林某某接触过,“第一次合作非常愉快,我们将收到的桃子全卖给了他,对方在离开时也将全部桃子款结清了。”

  据了解,在2004年完成了第一次的合作后,2005年林某某再次来到了唐庄村。“第二次的合作也是非常顺利,货款两清,两次接触让我们对他非常信任。”刘某说,因为两年来村民都可以按时并如数拿到卖果品的钱,林某某也因此成了村民“信得过”的大老板。

  如果说之前的接触,村民对这位深圳来的大老板有所“防备”,那么今年8月,当林某某第三次来到唐庄村时,前来上门送桃的村民及冷库的工作人员却放松了戒备。

  三返旧地大家成了熟人

  “都认识两年了,谁能想到今年的结局会是这样?”村民王某告诉记者,他去年就将自家产的桃子卖给了林某某,“家里也没有种地,一年就靠果园里的桃子和苹果卖点钱,这笔钱如果打了水漂,一年的活儿可就白干了。”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西里镇的村民家中都或多或少地种着果树,果树就是他们的主要经济作物。

  冷库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林某某与其随行的三人是10月4日中午突然离开的。当时,冷库内还存放着帮林某某收来的价值近20万元的桃子,而在那时,这桃子的价格为每公斤2元多钱。“桃子就那样整天搁在库里,一边是村民催着要钱,一边是收购商没了踪影。”这名工作人员说,眼看桃子就要烂掉他们却没有一点办法。

  据了解,在林某某离开冷库的当天中午,得知此事的村民曾与冷库的工作人员一起驱车追赶过,但最终没能找到。记者了解到,在事发的当天下午,有村民曾拨通过林某某的手机,但电话中对方只说了一句“我们走了”,便匆匆挂掉了,以后再拨,电话一直关着机。

  悄然离去另有隐情?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今年,林某某在唐庄村附近并非只收了20万元钱的桃子。从冷库一名工作人员拿出的账单上记者看到,在林某某离开唐庄村之前,曾向附近村庄的果农支付了一部分桃子款。

  “他曾多次对我们讲,今年南方的果品市场并不景气,贩运过去的桃子很多都没卖掉。”冷库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林某某离开前的几天里每天都在打电话,“他每次都在问南方果品市场的行情,从说话的口气上可以听出,今年的桃子在那边卖得不是很好。”

  “做买卖首先追求的是利润,既然那边不好卖,又为什么让我们收那么多桃子呢?”冷库一名工作人员说,“买家拍拍屁股就走人,而桃子则压在了冷库等着腐烂。”

  据了解,为了保证给林某某供货的果农都能拿到桃子款,冷库的刘某与赵某最终通过个人关系将囤积于冷库内的桃子以低价卖了出去,自己又垫付了部分资金返给了果农的果品钱。

  “我们忙活了两个多月,最后不但没赚到钱,还搭进去不少钱。”刘某告诉记者,事发后他们向警方报了案。目前,沂源警方正在调查此事。

  收购为啥总是虎头蛇尾?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沂源县西里镇等果品种植基地,很多村庄都建有冷库。每年,这些冷库不但负责冷藏果农收获的果品,同时还干着帮外地老板收果品的买卖。

  在对几家冷库的主人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般情况下,外地来的大买家在到达这里后,一开始总会安排手下的人放开手脚大收果品。声势之大、条件之诱人,使许多果农蜂拥而至。据了解,外地买家之所以在前期的收购中以高价大造声势,主要是为了排挤本地的收购商,抢先将一些优质的果品揽在自己的手中。“外地买家一开始给出的价格都比较高,这让很多本地收购商根本无从下手,而果农又都希望自己的果品卖个好价钱,便抱着果品自己找上门来。”中庄乡一家冷库的老板告诉记者,到最后结账时,外地买家却又以各种原由向果农压价,之前的承诺往往不能兑现,这便造成了收购虎头蛇尾。

  果农为啥没有发言权?

  11月14日,记者还就此事采访了常年在唐庄村收苹果的几名本地的商贩,一名姓李的业户告诉记者,与外地买家相比,本地商贩的采购量一般较小,从收购量上看基本无优势可言。

  “对我们这些小商贩来说,外地人抢收果品的现象也不算是坏事,因为最后他们会把果品的价格压低。”李某说,现在,很多本地商贩都习惯在最后来收果品,因为到那时,果品的价格已被外地的大买家压得很低,利润也是非常可观的。

  就这样,因为本地几乎没有可以与外地买家“一争高下”的大客户,果蔬市场一直被一些外地的大买家暗地里控制着。几年来,随着果蔬收购业先收货、后给钱的风气越来越重,很多买家、特别是外地的买家,在收购过程中一旦发现无利润可赚,便会拍拍屁股走人。因为之前双方的协议多为“口头合同”,在买家失踪后,果农和中间人的手中便会只剩下了一沓沓白条,由此引发的纠纷也是越来越多。

  你是否有类似经历?你对农产品出售有更好的方法吗?欢迎拨打(0533)3585000参与讨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