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小郭泥塑演绎精彩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00:12 大众网-齐鲁晚报

  小郭泥塑第五代传人代表刘福祥向记者展示他的泥塑作品。郑常莉摄

  “临沂十大民间艺人”之一尹芳利,正现场制作小郭泥塑。郑常莉摄

  小郭泥塑,起源于山东省苍山县兴明乡小郭村,相传源于清朝咸丰年间,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小郭泥塑造型独特,注重外形的夸张。在泥坯上涂以白粉做底色,再施以大红、
桃红、黄绿、紫等颜色,最后用黑色进行勾勒,达到多色丰富的效果。有的背部和底部仍露出泥的本色,朴实无华。临沂泥玩具小郭泥塑以桃红和绿色为主调,热烈、明快、活泼,各种戏曲人物、各种动物的造型惟妙惟肖,展现了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

  师传天津“泥人张”

  “蒙山高,沂水长,小郭的泥土黄又黄,挖一把泥土捏一捏,捏出雄鸡高歌唱,捏出牛羊马欢叫,捏出幸福日月长……”苍山县小郭东村的泥塑艺人刘福祥一边捏泥人,一边顺口吟诵起这在小郭村流传已久的民谣。

  61岁的刘福祥是小郭泥塑第五代传人的典型代表,家里祖祖辈辈都是捏泥塑的。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他祖上传下来的泥玩具,并且刻苦钻研,使泥玩具不断创新完善。他的作品曾获“2003年临沂市首届民间工艺大赛一等奖”。

  小郭泥塑的“祖师”李宗标从艺天津的“泥人张”,后学习无锡惠山泥人艺术之长,以捏塑神像和各种娃娃出名,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在《苍山县志》上也有记载。

  李宗标是当地有名的雕塑家,过去当地的一些寺庙道观都请他塑神像,捏泥塑娃娃更是得心应手。如“鱼头娃娃”、“抱鸡娃娃”、“刘海戏金蟾”等,人物有“关公”、“观音”、“罗汉”等。李宗标虽没有作品保留下来,其捏泥人的技艺相继家传给其子李占云、孙子李宪志、重孙李玉法,成为小郭泥人最有代表性的直系祖孙四代人。

  清末民国至解放初期,是小郭泥塑艺术的兴盛期。这期间除李宗标祖孙四代外,还出现了一大批有较高捏塑艺术的泥塑艺人。如张永西、张其荣、刘庆昌、李玉祥、刘秀芝等。他们的泥塑作品各有千秋。

  走南闯北捏泥塑

  在刘福祥的记忆里,在旧社会,泥玩艺人都是穷苦人家。为了养家糊口,多是在农忙期间趁早就晚,男女老幼齐上阵,挖来黄泥,经多次踩砸,泥模成型,再晒干后放置起来。到了冬闲,就涂粉着色制成成品,在集市上或走街串巷出售。极盛时,枣庄、临沂、徐州、连云港等地的商人、小贩前来购买,其销售区域遍及鲁南苏北。

  有的泥塑艺人为多换些钱,在冬闲季节带上一些制作工具及颜料到天津、南京、丹阳、开封、洛阳等地就地取材捏制销售。刘福祥10岁的时候就跟着村里的老艺人上西安、开封、郑州等地做泥人。

  过去有句民谚,“小郭挖泥揍(造)孩忙,背井离乡卖泥郎,大江南北都卖遍,小郭的泥娃哭声响”,成为当年小郭村老人背井离乡,沿街叫卖泥人的真实写照。

  讲究花哨没有尺棒

  “临沂十大民间艺人”之一、兴明乡文化站站长尹芳利,作为“小郭泥塑”手艺最好、年龄最小的继承人,他是继承、保护、创新“小郭泥塑”的领军人物。

  尹芳利向记者讲解了小郭泥塑的制作方法。小郭泥塑就地取材,先用泥模成型,在泥坯上以白粉做底色,再施以大红、桃红、黄绿、紫等颜色,然后用墨色勾勒,就制成了喜怒哀乐表情各异的生、旦、净、末、丑的脸谱。用颜色“上妆”时,泥人的背部和底部要微露几点泥土的本色,乍看似不经心,其实颇具匠心。

  做好的泥人背部或底部都装有芦哨,轻轻一吹,就会发出“呜呜”的音响,有的还能用牛头哨吹出几个简单而有节奏的音响,深受儿童的喜爱。

  小郭泥塑题材广泛。除了人和动物外,还有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组合群塑。如“武松打虎”、“桃园三结义”、“梁祝”、“白蛇传”、“牛郎织女”等。

  尹芳利说,做戏剧人物,要看戏台上的生旦净末丑的形象和穿戴;做动物时,要注意鸡狗牛马的神气;泥人要讲究“不似之似”,不能做得太“真”,作品比事物要有所美化、夸张。做泥娃娃时,往往夸大头部,做成“肥头大耳”的样子,给人一种健康幸福、吉祥喜庆的感觉;其中,小娃娃的头几乎和身子等高,一派天真无邪的稚气。

  村里的老艺人都说:“玩具是给孩子玩的,只要花哨好看就行,不能太真。做泥玩具没有一定的尺棒,手就是尺棒,想着怎么好看就怎么做,也不遵循着固定的形式,而是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点去创作。”

  泥塑之乡美名远扬

  1983年,南京工艺美术学院选小郭泥塑作品作为直观教具,1984年北京工艺美术学院和北海团城中心玩具厂选购小郭泥塑200套。之后,每年都有一些大专院校的工艺美术师及民间艺术研究人员来兴明参观、学习、研究。小郭泥塑的工艺特色和审美价值成为各大工艺美术院校不可缺乏的教学内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艺术鉴赏水平上升,小郭泥塑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受到了国内外美术家地赏识。2003年3月2日,兴明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泥塑)之乡”,3月4日在福州市召开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命名暨经验交流大会”上,文化部社图司张旭司长专门到兴明泥塑艺术品展台参观欣赏泥塑艺术,并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小郭泥塑这个独门绝技要保持特色,合理利用,良性发展,搞好人才的传帮接带,使泥塑艺术后继有人,代代相传。至此,“小郭泥塑”以质朴无华、平凡自然的艺术魅力,跻身全国民间艺术之乡行列。

  小郭泥塑何去何从

  虽然小郭泥塑美名远扬,经过一百多年沧桑世变仍在民间享有较强的生命力,但不得不承认小郭泥塑面临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即规模小,工艺粗糙,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等困境。

  受到市场涌现的各类好玩、好看小商玩具的冲击,一成不变的“泥哨”玩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目前,兴明乡泥塑发源地小郭村从事泥塑的群众较前大为减少。小郭泥塑经历了五代传人,前三代艺人相继谢世,第四代传人都在70岁以上,依然钟情于泥塑的仍是这些老艺人,青年人则鲜为问津,出现老年人有心无力,年轻人有力无心的现状。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和保护,这门民间艺术将面临着断层和失传。


本报记者 郑常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