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容易产生“失范” 但亦能推进大众获知真相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05:12 杭州日报 | |||||||||
社会学专家评点超级热帖 为什么关注朱律师“发难帖” 律师朱惠忠发帖是在11月1日。直到11月5日之前,还只有3名网友作了回复。11月5日,自称对杨桂英帮助向承坤一事有所了解的网友“素怀”的介入,帖子才开始慢慢火起来
不过,记者注意到,11月5日,朱惠忠已对之前发的帖子的内容进行了“编辑”,删除了相当数量的带有强烈主观倾向的语句,如“欺世盗名”、“人无廉耻,不如早死”等。 网络论坛逐渐出现不同声音,网友“内容必填”认为朱惠忠没有根据地质疑,遭到了朱惠忠支持者的猛烈抨击。 到11月7日,网友除了谩骂外,焦点逐渐集中到20多万赔偿款的去向问题。杭州网记者开始介入调查,11月9日和11日,《“平民英雄”杨桂英被质疑“扣留”赔偿款》、《向父确认已收到杨桂英寄出的3.2万》两篇文章上网。 11月15日,该帖已经有超过3万人次浏览量。很多人只是一知半解,也开始跟帖,有一些纯粹是双方支持者的谩骂。还有一些人,根据网上由朱惠忠一度公布的电话(后被版主删除),打电话到杨桂英家。杨桂英受到了骚扰。 本报开始介入调查,并决定去重庆将网民最关心的问题:向家到底有没有收到钱,杨桂英有没有扣钱不给等调查清楚。 11月16日,本报和杭州网记者前往重庆,前天、昨天,本报和杭州网连续刊登“真相调查”报道。 截至昨天晚上7点,已经有81847人次浏览该帖,4988人次回复。与该事件有关的新帖开了10多个,这是很少见的。 网民在激情状态下容易“失范” 记者注意到,在该帖中,近5000个回复中有不少是网民在并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指责女英雄,以及一些网友“掐架”时相互谩骂。 “律师向平民英雄发难”,究竟为何引起这么多网民参与,为什么会出现倾向明显的两派观点交锋? 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范晓光表示,网民在激情状态下容易“失范”。他解释道:对网民来说,网络论坛是比较自由的空间,用ID这种虚拟身份发言,不需要顾虑太多。哪怕网民得到的信息不对称,了解的情况暂时还是片面的,他依然会给一个反馈。 中国网民以年轻人居多,对社会一些阴暗面看不惯,他们一听到类似“平民英雄是欺世盗名”这样的消息,就会出来发表意见。 而网络相对宽松,容易“失范”。“失范”是社会学中的经典概念之一。“失范”通俗地来说,就是指社会结构松散,社会规范尚未形成或未被普遍接受,约束力不强或监督不够严密的情况下,使社会成员处于混乱的、相互冲突的社会规范之中。 网络“失范”的意思是,网络上,只要不涉及色情、反动等,一般网民都有说话的权利,这个环境相对宽松,所以会有很多网民“网络言行任意放纵,甚至出现诋毁”。当然,这个放纵是会“矫正”的,当网民获知的信息更为全面后,他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 范晓光说,在社会心理学上,也有“削平”、“磨尖”、“同化”等概念,流言传播中,这些概念会起相当大的作用。比如“削平”指人们在获得信息后,会把信息中他认为不合理的信息去除,形成更容易传播的信息;“磨尖”指传播者会断章取义,留下适合自己口味或需要的信息;而“同化”指传播者会根据自己个体的日常生活经验,结合获得的信息加以“添枝加叶”、“添油加醋”。该事件中,一些网民在传播信息中,把杨桂英受向家全权委托代管向承坤的赔偿款,演化为“26万元没给向家”,甚至“杨桂英贪下这笔钱,向家来要也不给”等不够客观的信息。 范晓光认为,虽然有可能会出现网络“失范”,但这毕竟是一个宣泄渠道,说话渠道,网络论坛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应当给大家这样一个环境,同时不断把真相告诉人们。 发帖时很激愤 没想到那么轰动 律师朱惠忠与记者面对面 作为掀起本次网络巨大争议的始作俑者,朱惠忠是向承坤案一审法律援助律师,他几乎每天都在关注着网上的进展。 昨天上午10点,朱惠忠正在办公室浏览杭州网报道,接受了本报和杭州网记者的采访。他说,自从介入此案,他竭尽全力,在诉讼策略、诉讼技巧上都很得当。 据悉,作为杭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委派的援助律师,朱惠忠免费为向承坤案的调查取证做了大量工作,也为向承坤垫付了不少钱。他说对向承坤之死感到非常痛心。 朱惠忠自认“非常非常固执”,容易生气。他说:“当听到向承坤死后,我真的很生气,真的很生气。我不相信,26万在手中,居然会死。”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在2003年向承坤出事到2005年11月之间,向承坤并没拿到26万元赔偿款,2005年7月底向承坤无奈回到老家。而受向家全权委托的杨桂英2005年11月29日才第一次拿到赔偿款26万,之后,只要向承坤需要钱,她就会寄钱到重庆。 朱惠忠一激动,手会哆嗦。中途有电话打进来,他哆嗦着手按了手机接听键,说:“我在处理,正在接受采访,谢谢关心。”显然,这个电话与他向平民英雄发难的报道有关。 朱惠忠表示,当初发帖,确实有一些过激的话,觉得杨桂英在说谎,希望更多人关注这件事。“任何人都有片面的地方,我的认知也是片面的。”“确实没有想到帖子会那么轰动,没想到会引起那么多人关注。” 11月5日,朱惠忠修改了始发于11月1日的帖子,语气变得缓和。而在本报与杭州网介入调查后,朱惠忠建议建立“委员会”性质的组织清账时,已经使用了更为“客气”的语句,如“也希望杨桂英女士不被人误解”等。 在网上,朱惠忠和不少网友都强调,杨有没有给向家寄过钱,向家的钱能不能拿到是最关键的。朱惠忠还在发帖中说,向承贵告诉他,杨只给向家寄了5000元。他的这个说法事后虽然被向承贵否认,但在当时的网上引起很多网友对杨桂英的不满,纷纷跟帖责骂杨桂英,掀起争议的高峰。 本报经过调查,确认向家之前已收到7万多元钱,有杨的汇款凭证和向家人的说法为证。但朱惠忠到昨天还是不认可。这一点让人费解。 很多人在分析,朱惠忠为什么要发这么一个很多地方建于猜测、不基于事实的帖子?有人认为,同样为向承坤付出不少,但杨桂英获得了平民英雄称号,朱惠忠会不会觉得有些不公?朱惠忠说,涉及我,“我很为难,我很为难。”朱惠忠承认,与杨有一些矛盾。 对有网友质疑他“吃了被告吃原告”的说法,朱惠忠犹豫了一下:“这个不好说。”既而又说,为向承坤的包工头张晓斌打官司,是在今年二三月份与张晓斌谈起的。 最后,朱惠忠表示,他对整个事件中一些问题持保留意见。 本版撰稿 杭州网记者 谢洁青 徐洁杭州日报记者 俞连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