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科技“造血”培育了种植大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05:12 杭州日报

  本报讯(建德记者站 傅卫权 记者 王浩)连日来,每天早上,建德梅城镇洋程村的妇女们就相约到大棚采菇,之后把采收的菌菇修剪、装袋,让前来收购菌菇的卡车装运,当天中午,这些新鲜的菌菇就可以被端上杭城市民的餐桌。这是杭州市科技局扶贫到该村,实施食用菌生产项目后取得的成果。

  当地农民朱跃平,2003年在杭州市科技局的帮扶下,添置了锅炉、消毒灶、烘干机
等生产设备,还搭建了8个标准钢架大棚,开始了从茶农向菇农的转变。一开始由于菌种没护理好,加上品种太普通,当年没赚反亏,蚀了2万多。正当朱跃平准备放弃时,驻村科技特派员来到他家,仔细分析失败原因后,决定培育秀珍菇、黑鸡菇等市场上受欢迎程度高的珍稀品种。科技特派员的全程跟踪服务和杭州市农科院的“保护价”回收,为老郑种菇创收加了双保险。当年,朱跃平除去发给20多个村民的3万多元工资外,8个大棚净赚5万多。市科技局的菌种和基础设施的扶持,让周边乡镇的村民纷纷加入到种植食用菌的行列,发展种植大户10多个。

  食用菌推广只是12个“造血式”科技扶贫项目之一。4年来,杭州市科技局在梅城镇落实了专项科技帮扶资金103万元,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2项,改造低产茶园200亩,在双蔡村建立吴茱萸基地、西红花示范基地300亩,在伊村发展高山无公害蔬菜、建立良种蚕桑基地800亩。市科技局还帮助完善了产业分工模式,注册“紫金冠”牌茶叶商标,培训茶农,帮助村里的茶叶大户严格茶园管理,精制茶叶,使1500亩茶园获得了有机认证。通过技术输入和资金扶持,梅城镇洋程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400多元,村集体收入净增118%。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