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非遗”,仅仅申报是不够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09:34 无锡日报

  本报记者单红

  10月31日,省文化厅公布了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示名录;11月1日,我国首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法规在江苏公布实施。锡剧、吴歌、酱排骨等无锡的“非遗”精粹,如在20天的公示中没有异议,申报成功指日可待。只是,一些“非遗”项目申报成功后,并不是等于放进了传承、保护和发展的“保险箱”。

  “非遗”保护重在自救邹伟康,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他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如‘非遗’项目申报成功,国家将给予一定数目的经费扶持。以我市入列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梁祝传说、惠山泥人和宜兴紫砂来说,大约各自能获得30万、40万和50万不等的保护经费。”以此类推,如申报省级、市级“非遗”成功,也有相应的经费扶持。这对一些处于濒临灭绝境地的“非遗”项目来说,无疑看到一线生机。

  但邹伟康也强调,国家拨款保护“非遗”,只是一种手段,意在唤起全社会对“非遗”保护的重视。政府出力出资,是对‘非遗’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的第一步,财政拨款对“非遗”保护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并非长久之计。单纯依赖申报来实施对“非遗”的抢救保护,是不可行的。一些濒临灭绝的“非遗”物种,必须提高自救能力,才能真正步入一个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春天。

  他认为,对不同的“非遗”项目,应根据项目自身的特点,有所区别地采取不同的保护手段:像诸如纸马这类确实在现今社会中没有实用价值的“非遗”项目,可以采取保存模板和相关资料的保护方式,让这些民间艺术在无锡文化的发展脉络中留痕;而像锡绣这类依然有市场空间的“非遗”项目,在完成对其的抢救性保护后,应该帮助其开拓市场空间,提高自救能力,使其像三凤桥酱排骨一样,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让民间艺术返璞归真在我省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示名录中,享有盛誉的秦淮小吃落选了。理由只有一个:秦淮小吃历史太短。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非遗”要有旺盛的生命力,活下去,且活得有影响力。

  在我市对“非遗”普查的过程中,一些曾经辉煌过的民间艺术,面临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命运。部分濒临灭绝的“非遗”项目,烙上了“弱势群体”的痕迹。断裂的民间艺术经脉渴盼来自社会各界的“急救”。

  苏绣在这方面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精品化的绣品进博物馆,展示苏绣迷人的刺绣技法;而诸如手帕、绣衣走入市场。“大众化路线”让更多人了解了苏绣,而市场带来的经济利益又反哺苏绣技法的研究,令传承、保护和发展成为可能。事实上,在江苏省公布的首批“非遗”名录中,与时俱进谋求发展的“非遗”项目,都有一个很好的生存空间,而这令“非遗”可以活得更久更精彩。

  “‘非遗’是扎根于民间的艺术,本该回到民间;如果一味走‘藏品路线’,也就脱离了民间艺术的土壤。这显然不利于‘非遗’的保护发展。”一位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说。

  通过政府的呼吁,让全社会重视“非遗”的保护;让更多的“非遗”走出博物馆,重返民间;抢救之后,注重提升“非遗”的自救能力,也许只有这样,这场“非遗”保卫战才能取得完胜,而仅凭申报显然是不够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