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回到辜鸿铭的立场又如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13:31 世界知识杂志

  李扬帆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历经150余年而至今未有明确的结果出来。晚清怪杰辜鸿铭以其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行为, 诠释了处于这种中西纠葛中的文化人于茫然之中抓住文明之根予以反戈一击的决心。他是最了解西方的晚清遗老,也是反对袁 世凯称帝的保皇派,同时又是儒家文化日本继承说的卫道士,悠然的外表下那矛盾的人生主张,怎么也不能掩盖他同
我们当代 人一样的内心紧张。但是,辜鸿铭还是不至于搞到像我们这样病急乱投医的地步吧。

  最了解西方的人,

  却成了晚清遗老

  辜鸿铭了解西方,乃是源于其祖辈在南洋生活的经历。他生于马来亚槟榔屿,十岁随义父英国人布朗赴欧,老年时曾 总结四句话:“我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谓之东西南北老人。”

  之所以敢说辜鸿铭是晚清最了解西方的人,是因为在晚清只有他一个华人能够熟练运用九种欧洲语言与洋人交流。诚 如他自己所说,“只有能将一个民族的语言并用它来思考,一个学者才能真正了解这个民族,否则只是纸上谈兵,痴人说梦。 ”

  辜鸿铭说的不是大话,这位拥有欧洲13个学位的怪杰,学贯中西,文理兼通。令20世纪所有的所谓大师们无不汗 颜。他仅用一年时间就背诵了莎士比亚全部37部戏剧,以至于其英文水平远远超过一般英国人。因为被耻笑留着小辫子,辜 鸿铭曾经在英国公共汽车上倒读英文报纸,笑着对看客说:你们的英文太简单了,不倒读简直没有意思!

  这位宣统年间又被赐予文科进士的大学问家,还精通俄文、法文、

意大利文。10多岁背诵德文《浮士德》。他以自 己的勤奋而获得欧洲文人的赞誉。英国人莫理逊称其为语言天才,德国作家帕凯认为辜鸿铭是第一个能和他用地道的德语交谈 的中国人。法国文豪罗曼·罗兰说:“辜鸿铭在欧洲是很著名的。”严复认为:“辜鸿铭议论稍微惊奇,然亦不无理想,不可 抹煞,渠平生极很西学,以为专言功力,指人类涂炭。鄙意深以为然。”

  他不是洋务派,却为洋务派干了20多年的活。1882年前后,经洋务思想家马建忠的鼓吹,辜鸿铭决定从新加坡 回国,任张之洞的幕僚。这一来就是20多年。辜鸿铭主要负责英文案牍翻译等工作。虽然和洋务后期主将张之洞有这层关系 ,但辜鸿铭并没有改变其孤傲的秉性,他并非一个完全的洋务派,当张之洞提出要他为一富商写墓志铭以此为汉阳铁厂筹款时 ,辜鸿铭婉言谢绝了。张只好亲自撰写80字,每字千金。在辜鸿铭看来,读书人的气节比那区区八万两钱值得。

  他是个保皇派,曾经讴歌慈禧太后:“我恐怕很难使那些对中国过去四十年历史不熟悉的外国人懂得,在那四十年灾 难频仍、动荡不宁的岁月里,像皇太后这样掌舵人该需要怎样的政治家风范、胆略、坚忍不拔和治国之才。……(1861年 她和东宫太后一起听政的时候)已有十三个省份惨遭叛军的蹂躏。但皇太后具备女性特有的同情心和洞察力,拥有完美的德行 和智识,她知人善任,激发御下之臣的忠良之心,使其鞠躬尽瘁,任凭驱驰。同时还唤起举国乡绅的勇武精神。为了她这个可 怜无助的拖着幼主的寡妇,湖南和其他省份的绅士在曾国藩侯爵的率领下奋起翊戴,他们以其炽热之心和悲抑之调哭喊着:MoriamurProrege ,regina!(我们愿为君王去死,皇太后啊!)”

  但是,他也骂慈禧搞大寿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后来袁世凯上演称帝闹剧时,他对之大 加挞伐,说袁世凯是流氓贱种,智商只能等于北京倒马桶的老妈子。

  他是个保守派,他在妇女解放运动时主张三寸金莲好闻,并且以其“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只见一个茶壶倒多个 杯里,未见多个茶壶往一个杯里倒水”的惊世骇俗的言论称著于世。

  因为思想保守,所以他在德先生和赛先生成为中国话语霸权时,又为封建制度呐喊。国人崇洋媚外时(胡适搞全盘西 化论),他却敝帚自珍,反对导致世界大战的西方文化。

  清亡,辜鸿铭拒绝剪掉辫子,成了晚清遗老。这个遗老却其思也古,其行也怪。古怪而已。

  “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其人是古怪了些,但是,他却古怪得可爱。一个可爱的遗老。

  能够对所有的要人肆无忌惮地攻击的文人,20世纪只有他(可能还有鲁迅),这是文人骨气所在。但是,他和鲁迅 的最大区别,在于辜鸿铭对于传统文化采取了和鲁迅完全相反的态度。他的毕生精力,实际都在鼓吹中国人的精神,并且认为 中国人的精神是高于西方人的精神的一种心灵的生活。在辜鸿铭那里,中国人的精神不是吃人,而是童心一样的可爱的精神。 以至于他自己认为,如果要成为伟人,不能没有童心。这大约是继承了明朝中叶同样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李贽的赤子之心说:“ 绝假存真,最初一念之本心。”率性、真心,在他看来,是中国人的真精神。

  辜鸿铭的论调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可能中国人经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是过早地成熟,而缺乏的恰恰是赤子之心吧。

  辜鸿铭把中国和日本作了对照,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 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我不 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 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 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

  辜鸿铭认为,中国人能够得到西方的尊敬,是来自这样的一种力量:“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 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如果中国人跟着洋人去学,亦步亦趋,只能适得其反。因为“洋人绝对不会因为我们割去发辫,穿上西装,就会对我 们稍加尊敬的。我完全可以肯定,当我们中国人变成西化者洋鬼子时,欧美人只能对我们更加蔑视。事实上,只有当欧美人了 解到真正的中国人——一种有着与他们截然不同的却毫不逊色于他们的文明的人民时,他们才会对我们有所尊重。”

  不过,在其他一些场合,辜鸿铭又表达了对中国文明遭到破坏的担忧。在去世前几年,他多次发表关于日本和中国文 明的问题,并在日本发表演讲,阐述了这样一个主题:继承了真正的中国文明之精华的是日本人而非中国人。汉唐时代形成的 的中国文明,被元朝及后来游牧民族的入侵给打断,给蹂躏糟蹋了,因而大部分失传了。日本则成功地抵抗了忽必烈的进攻, 在海外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真传。他断然得出结论说:“应该说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国人,是唐代的中国人。”

  是否因为辜鸿铭的老婆是日本人,所以他就有迎合之意呢?当然不能做出这样的推断。但是,到过日本的人大约都会 有这样的感受,哪怕100年后的今天,你在日本的小城镇的石板街上走过,仿佛回到《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意境之中,空 气中撒发着似曾相识的、沈从文笔下描写过的小镇的味道!

  当然,这是一种彻底的错觉。日本人绝对不是中国人,本性完全不同。可能20世纪初期中国的动荡,对中国传统文 明的破坏,极大地冲击了辜老先生的心理,他是要寻求一种自我的慰藉吧。

  不管怎样,辜鸿铭对中国文明敝帚自珍、孤傲坚持的行为,仍然值得今天的学人肃然起敬,而不是嘲笑。

  辜鸿铭的辫子

  要拽住历史的车轮?

  辫子留还是不留,自清人入关,便是和掉脑袋一样重要的事情。它是政治忠诚的表现。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后留辫子, 大胆。蔡元培聘用留着辫子的辜鸿铭在革命的漩涡北大教书,更大胆。其实,以反革命面貌出现的这些行动,某种意义上更说 明了他们的坚定意志。这种意志是整个20世纪中国随大溜话语霸权现象中,国人最缺乏的一种独立精神。

  清朝入主中原,从一开始就把头发问题作为政治忠诚的一种象征。1644年,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 就下令剃头。

  改朝换代,移风易俗,这是清朝作为异族心理自慰的一种手段。它曾遭到明朝遗民的坚决抵抗,比如,有的人为保头 发而与妻子一同跳井而死。这种事件还不止一次发生。也有举族躲到深山之内,逃避削发的。

  削发后就是在后面留一个小辫子。经过如此武断的种族歧视政策,奴性便慢慢地培养起来。留辫子就成为革命到来时 表达对前朝政治忠诚的高风亮节的行为了。

  辜鸿铭把留辫子作为一种忠诚看待。他认为,中国人对皇帝的忠诚是一种宗教,可以说,它正是儒家国家的基石。他 也认识到自己的忠诚,是一种文化立场,不仅仅是政治立场。他说“我的忠诚不仅是对我世受皇恩之王朝的忠诚,也是对中国 政教的忠诚,对中国文明之根本的忠诚。”

  20世纪80年代有个电影叫《神鞭》,其中的傻二说:“辫子剪了,神还留着”。辜鸿铭是要留住那个神。他说: “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头,各个民族看作是头发,那么中华民族就是那条标新立异的辫子。”

  1923年,能够容忍并欣赏辜鸿铭的蔡元培辞职后,辜鸿铭也告辞了。北大已经不是他能容身之处了。五年后,辜 鸿铭去世。这位把中国文化视为珍宝,向西方倾力推荐的人,毕竟获得了西方的尊重,同时,也至少使西方在其文明处于强势 的鼎盛时期,对中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尊重。德国作家勃兰特夫人说:“辜鸿铭死了,能写中国诗的欧洲人还没出生!”那么, 能写欧洲诗的中国人出生了吗?我们可以回到辜鸿铭的立场,但是估计再也没有他那样的能力和骨气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