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探秘地下“神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14:57 江南都市报

  一个历经亿万年地质变化造就,沉寂在地下的“神洞”,在1998年的一场暴雨后的炮声中露出神秘的仙踪;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研究所专家们的多次考证,引起中英洞穴探测专家们对“神洞”的浓厚兴趣;中、英、澳三国专家首次联合组团来赣科考,对这个位于万年县盘岭村的“神农宫”进行了为期6天的科考探险,终于有了初步的结论,也撩开了“神洞”神秘面纱的一角……

  怪事多多的盘岭村

  盘岭村距万年县城城东23公里,登高鸟瞰村子时,就会发现村子坐落在一个小型山间盆地中,周围起伏的都是石林山。然而,这个貌似普通的小村子,却没有一口水井。

  “全村几百人的饮用和生活用水都是靠天然的山泉水”,村支书告诉记者,山泉水从村子的后山引下,用皮管子通向各家各户。但是,山泉水太少,村里的饮水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村民们为什么不打井就地解决饮水的问题呢?这位村支书说,每逢大旱,村民确实想到了打井,但每次打井到10米左右的深度时,地下就会塌方。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更多的地方根本打不进去,因为地下都是石头,而且怎么钻都是石头。“当时我们看到有塌方,就想到下面有暗河”,村支书说。

  为了寻找水源,村民们自发在周边山林里寻找,甚至扩大到数公里之外的弋阳县,结果陆续发现有7个洞口,最大的直径有五六米,最小的才一米。这些洞的深处,隐藏着不易被人发现的水资源。

  关于这些神奇的洞,村里流传着许多搞怪的说法。“弋阳县曹溪镇的上西吴村旁的山脚下,有一个大洞,有几次大雨过后,洞里竟然蹦出好几斤重的大

草鱼来,并且水温常年恒定在25摄氏度左右”。有村民还说,“洞里就是深潭,从来没有人敢进去。于是迷信的老者会到洞口祭祀,祈求神灵的护佑,还在洞口用石板围了一个10平方米的水池,让全村百姓解决生活用水问题。

  “大爆炸”揭开的秘密

  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当地气象部门的注意,这里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性东南季风气候。资料显示,1961年至1978年平均降雨量为1812.17毫米,蒸发量1609.6毫米。近20年万年县气象站的资料显示,本区降雨量的变幅极大,历年平均降水量1920毫米,四月至七月洪峰期历年平均降水量1126毫米,暴雨频繁。如以1995年最大降雨258.9毫米/日计算,即得瞬间汇水为43.7立方米/日计算。

  这个结果说明,盘岭村的雨量非常充沛,可是天上掉下来的这些雨水到哪里去了呢?看样子,这问题需要更多领域的专家来破解。

  记者登上围在小村周围的石林山,发现这里都是被大自然雕琢成千姿百态的石灰岩。村支书在山上说了一件令人不解的事情:1998年当江西遭遇百年难遇的大洪水时,不停的雨水在盘岭村汇集,很快演变成咆啸的洪水,它们旋转着欲将弱不经风的小村吞没,平时村里用来排泄生活用水的“潲水岩”缝隙却好像闭上了一样。有村民到缝隙前摸索,发现全部被树枝和杂草堵住。

  情急之中,村民们商量,或许炸开堵住“潲水岩”,才有可能保住盘岭村。

  “我们当时不知道藏在‘潲水岩’的秘密,只知道岩石里面有名堂,否则平时的水怎么会流到这里就消失了呢”?疑问最终让这里的村民进行了大胆一试。

  当一声爆响激起的水柱落下时,村中的洪水立刻在此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看得村民目瞪口呆。等洪水彻底吸完后,村民们才发现地下果然有猜测已久的地下河。“可能里面有神仙哟?”村民不由地喊了出来。几位长者进入穴洞,看到眼前神奇的“宫殿”,真的以为是神仙显灵,立即双膝跪倒,敬香拜神之后,一同尊称此洞为“神农宫”。

  “大源镇盘岭村实际上是浮在地下河流上的一座小村子”,万年县一位政府官员也这样说。

  地质变化造就奇美洞穴

  “神洞”的与众不同,引来了更多科考专家的关注。

  今年一月,中国地质研究所的专家陈伟海等4人进入洞穴后,仅走了3公里就发现洞内落差达到317米。这个鲜为人知的洞里出现的石钟乳、石幔、石瀑和石笋以及石柱等,因质地似玉,万千景象令他们感到吃惊。

  当月,中国地质研究所专家们就将考察结果在互联网上公布,没想到立刻引起了国外地质专家的兴趣。11月3日,中、英联合科考探险组风尘仆仆地来到“神洞”,让第一次见到金色头发,大鼻子的外国人的村民们意识到,“神洞”可能是一个“宝洞”。

  漫长而又短暂的6天,中、英科考人员测量了5公里的主洞,以及2公里的侧洞后,他们得出了初步结论:“神农宫”是一个大型地下河溶洞,其穿越石炭系中上统黄龙组至——船山组的碳酸盐岩地层。溶洞的形成以碳酸盐岩等可溶岩的存在为基础,而且溶孔、溶隙以及地表溶蚀现象十分普遍。

  岩溶发育是否和岩性关系密切?专家们每天趟着齐腰深的地下河水,反复在洞内寻找着答案。经过几天的观察,细心的专家发现,洞内的钟乳石具有形态多样而完美、类型稀有而珍贵、质地纯粹而白皙的特点。同时,盖板夹层有硫酸盐类(石膏)和碳酸盐类(文石与方解石)的沉积并存的现象,尽管地表构造形迹并不明显,但在水洞的中段和下游的洞壁和洞顶裂隙构造破碎带非常清晰。专家们推断,溶洞的形成和发展受裂隙构造所控制,并且贯穿整个盘岭至弋阳县曹溪山体。

  自“神农宫”洞口开始,洞壁上密布的贝壳和洞内随处可见大小石块堆积形成的乱石堆,“告诉”了专家们溶洞的演变过程——由于裂隙构造的作用,地下水沿其中的裂隙迳流时,对围岩产生溶蚀和动力侵蚀作用而逐渐形成溶蚀空洞。并且,随着这种作用的持续进行,洞体不断扩大并相互连通形成“神农宫”的溶洞雏形。

  随着地壳抬升和地下河床摆动,地下水流的下蚀和侧蚀作用使得洞体不断加深扩宽。在洞穴形成的过程中,由破碎岩石组成的洞穴顶板失稳崩落,也造成洞体空间不断扩大。整个作用过程一直持续到现在,才使神农宫洞穴能发展成如今的形态面貌。

  根据6天对溶洞和整个山体的测量和调查,中、英专家都作出同样的推测,“神农宫”的出口很有可能就是位于弋阳县曹溪镇的上西吴村旁的山脚下的洞穴。

  肥料养育丰富的洞穴生物

  从事洞穴生物研究的华中农业大学牛长缨博士,今年元月份看到中国地质研究所专家在网络上发表探测“神洞”的消息后,也带着科考探秘的心理,当即赶到神农宫进行科考。第一次进入“神农宫”时,在距洞口三四百米的岩石缝上,她就惊奇地发现一串串“水晶珠帘”,上面生活着一种类似于澳大利亚著名的双翅目发光昆虫(Glowworms)的昆虫,并且同样靠吐丝取食。但令牛长缨博士感到奇怪的是,“神农宫”里的这种昆虫却不会发光。为了解开这种神秘的昆虫之谜,牛长缨博士又多次对“神农宫”进行考察。

  为了弄清“神农宫”里神秘的昆虫,牛长缨博士还特别邀请了澳大利亚生物学家ArthurKClarke一同科考。牛长缨博士告诉记者,据目前对这种昆虫的外型特征和生活习性的观察初步断定,这类双翅目的昆虫和澳大利亚著名的双翅目发光昆虫Glow worms具亲缘关系,同属Kero platidae(昆虫科名)类昆虫,但其具有有别于Glow worms的特征——不发光,可以认为是一个新种。因为这种奇怪的昆虫是在神农宫首次发现,对其做进一步研究后,将被命名为“神农宫”新种。

  考察距神农宫洞口3公里处的一个侧洞时,专家们的冒然闯入,惊扰了洞穴内群居的几千只蝙蝠,受惊后乱飞的蝙蝠都差点将记者的眼镜撞破。寻着堆积得足有一尺多厚的粪便,专家们仔细地寻找着期待发现的洞穴昆虫出现。牛长缨博士告诉记者,因为蝙蝠产生的大量粪便,给洞穴生物提供了丰厚的肥料。特殊的生物链,使得一同在里面生活的洞穴生物种群非常丰富,不但有洞蟋蟀、洞蜘蛛、盲鱼、盲虾,还有很多专家都叫不出名字的昆虫。在两个巨石合缝中间,牛博士用手扒开粪便后,在密密麻麻、体型微小的生物中,一种头、胸均呈红色,腹部呈白色,但具有3对足的串珠状昆虫,体形较为神农宫发现的要大,形态特征非常原始。

  随后的几天考察中,专家们在神农宫地下河和其他的几个支洞内都发现了大量的盲鱼、盲虾。看着这些洞穴里的小精灵,牛长缨博士感慨地对记者说:“你可别小看了这些小动物,它们也是国宝,1997年香港回归时,桂林的盲虾就作为珍贵的礼品馈赠给香港政府。”

  待解的科考悬疑

  随着科考的不断深入,神秘的自然现象导致的科考悬疑也不断地出现。由于没有探通洞穴,“神农宫”到底有多长?出口又在何方?洞内的深处到底还有哪些更加奇特的钟乳石和洞穴生物……种种猜测,依旧成为中、英地质科专家们急于解开,但又暂时无法解开和无法预知的谜底。

  在“神农宫”内丰富的洞穴生物中,同属Kero platidae(昆虫科名)类昆虫生物是否来源于地表的同源生物?由于什么环境因素(气候、地质)的改变迁入黑暗的洞穴?根据对它们穴居的生活环境(常年潮湿、阴暗、恒温的地下洞穴)、取食行为(吐丝)、生物学及生活习性,我们可以推测这类双翅目的昆虫和澳大利亚著名的双翅目发光昆虫(Glow worms)具亲缘关系,同属Kero platidae(昆虫科名)类昆虫。但中国的这类洞穴昆虫为何不发光,它们和澳洲同类具有怎样的亲缘关系?是否由于趋同进化而来?在研究生物进化史上具有怎样的科学意义?这种种的

未解之谜,依旧等待着科学家们继续去发现、去探索。文/图 李学珍 记者汤亚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