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区级“两会”多面睇:赶快救救“咸水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15:17 金羊网-羊城晚报

  没名没分,没人继承,没钱发展……海珠区政协委员呼吁:

  本报讯记者薛江华、通讯员谢强报道:在昨天召开的海珠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政协委员韩海宏提案呼吁抢救和保护广州原水上居民的“咸水歌”。

  “咸水歌”是民间歌谣的一种,也是广东民间音乐之一,原为水上居民歌谣,流行
于珠三角及广东沿海地区,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演唱以男女互答的对唱为主,内容多为生活琐事、男女情爱和社会见闻。过去,年轻的渔家喜欢划着一只小艇到处找对手比歌,很多姻缘都由对唱“咸水歌”而成。

  海珠区滨江路沿线是原广州水上居民上岸安置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基于此,咸水歌正日渐被打造成为海珠滨水文化的一大特色,但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随着岁月的变迁,至今能唱传统“咸水歌”的水上人家似乎渐渐远去,一些水上居民的后代也说不懂此歌。海珠区滨江街道文化站谢棣英说:“造成这种状况,一是新一代水上居民上岸居住后,没有继承‘咸水歌’;二是过去水上居民的社会地位低下,其他人不愿意学唱‘咸水歌’;三是过去水上居民大多不识字,较难形成曲谱文字等;四是有的老‘咸水歌’虽然是用广州方言演唱,可是连老广州人也都听不懂,别人就更难懂了。”

  为了找到活的“咸水歌”载体,谢棣英费了不少力气,有时好不容易找到一户水上居民的后人,可人家压根连门都不给开,他们不堪回首祖父辈的水上生活。“无论怎样做工作,就是不理解。现在只有一两个老人会唱原生态的‘咸水歌’了,有‘咸水歌’时代痕迹的实物载体也很难找到。简单到一个舢板、一艘木船,我们都没有。”

  为了不使“咸水歌”这一传统的岭南文化灭绝,滨江街多次举办“咸水歌”推广座谈研讨会,成立了“咸水歌”演唱队,定期举办培训班,开展赏歌会和“咸水歌”赛等。海珠区还在青少年中推广“咸水歌”,并将长安东街小学设为滨江街青少年“咸水歌”培训基地。

  韩海宏委员认为,同是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中山“咸水歌”,目前已经成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项项目。而广州的“咸水歌”却面临着尴尬的处境,没名没份没钱发展。为此,他建议尽快将滨江地区的“咸水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报有关部门立项。

  (倩茹/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