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三千张老照片再现重庆历史(图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3日03:06 重庆晚报

  

三千张老照片再现重庆历史(图文)

  冯水木:我不为发财,是想还原重庆一段历史!

  核心提示

  一个电话,让四川省成都市的民俗学家冯水木福从天降:一位神秘人将上万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拍摄的老照片(底片)拱手相赠后又神秘消失。这批照片里,有三千余张是反映当年重庆社会生活的。

  神秘人为何将这珍贵的老照片赠予老冯,背后隐藏着什么惊天秘密?这些照片从哪里来?种种疑问撕咬着老冯,他用颤抖的手指,拨通了本报热线电话。

  等待记者的,是惊奇!

  惊奇发现

  纸袋里藏万张老照片

  61岁的冯水木最近做梦都在笑:他“发财”了!

  11月18日下午,成都西府南街某百货店旁。

  在行色匆匆的路人中穿行5分钟后,一位身穿暗红色纺绸衬衫,墨绿条绒裤的精瘦老者远远出现在记者眼前。老者在一处车站前驻足,打量摄影记者肩上的摄影包,冲记者招招手,转身就走。

  这就是冯水木。日前,本报热线部接到冯水木打来的电话说,他有一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照片,其中有3千余张是反映重庆社会生活的,他可以有条件的独家提供给本报发表……

  冯确认四下无人,将记者领到一背街宿舍底楼。“看吧,我屋里多着呢,有1万多张,够你们看几天的。”老冯给记者倒了茶,转身进屋,两分钟后,手里捧出一叠厚厚的牛皮纸信封。

  记者看到老冯的手有些颤抖。

  这是一叠叠保存完好的老底片。

  这批底片,90%是当时价格昂贵的进口120型胶卷拍摄的,有柯达、富士、爱克法等国际知名胶卷品牌;约有10%的底片是进口135型胶卷。每一叠底片都有一个普通信封大小的牛皮纸袋,每张底片由半透明纸袋分装。那半透明纸袋上,印有“拍摄时间,地点,图片说明”等统一内容。大部分底片的拍摄时间、图片说明处,都有蓝色自来水笔写下的蝇头小楷。图片说明简洁,多则数十字,少则三言两语。摄影者一栏内基本是空的,从字迹辨认,这些照片非出自一人之手。

  记者粗略统计,这批底片拍摄年代,从1952年到“文革”前。照片取材角度比较生活化,从政治活动到普通市民的家庭生活,方方面面都有。

  天降珍宝

  神秘人丢下宝贝消失

  冯水木称,得到这批老底片,他有些意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学教师冯水木开始关注城市老建筑,撰写了大量老成都掌故文章,发表在当地报纸上。老冯有“老成都活档案”的雅号。

  “半月前,我在成都报纸上发了一篇成都掌故的文章。第二天一早,有人打电话来,说他很关注成都老照片。”谈话中神秘人突然冒出一个话头,说他有一批宝贝,想拿给老冯看看。老冯问是什么,那人说面谈。一头雾水的老冯多了个心眼,推脱有事,改天再谈。

  第二天上午,神秘人再次打来电话,说他有上万张老照片,如果条件谈得好,他愿意送给老冯做研究资料。老冯约他下午4:00到家附近的一巷道口相见。“我当时想,别遇到骗子,所以没有直接告诉他我家地址。”老冯说,神秘人很守时,那人大约50多岁,从着装上看,像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文质彬彬,说话慢条斯理。“他拿出一个大信袋,抓出一叠透明油纸袋来,我一眼就看出是过去保存底片的专用袋。我感觉那大信封里可能有上万张。”

  “把这些‘破烂儿’交给您,我就放心了,我留着没用。”神秘人对自己的身份三缄其口。老冯至今也不知道他姓甚名谁。神秘人提出的条件很简单:希望老冯在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一是不打听他真实身份,二不要追查照片出处。并反复声明不要报酬,“只是让它有个好归宿。”

  面对宝贝

  过着寝食难安的日子

  老冯深知老照片的市场价格不菲。神秘人送来上万张照片分文不取,天上真会掉下馅饼来吗?又过了10多天,老冯大致清理了一下底片,约1万3千多张。其中反映成都生活的有1万余张。“与成都无关的,我就装在一个大信袋里封存。”

  “现在谁不知道老照片值钱,莫非神秘人将照片赠予我是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老冯每每想到“意外之财”,就寝食难安。他生怕卷入到某种“阴谋”之中。一晃半月过去。其间,老冯挑出几张老成都照片在当地发表,反响很好。但那神秘赠予人再没与老冯联系。

  冯水木祖居成都,父亲是当地做小生意的,母亲是纺织工。冯水木爱摄影。1967年,大一学生冯水木“毕业后继续闹革命”,后到成都市第十三中学教语文,去年退休,收集老照片成了他退休生活的最大乐趣。现在,他收藏的老照片约有1.5万张。上周末,老冯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从重庆到成都看他,谈起重庆近年的巨大变化,老冯才突然想起,自家还藏着几千张老重庆底片呢。

  据老冯推测,这批保存基本完好的照片,可能是当时活跃在成渝两地的摄影家根据有关单位安排拍摄的资料片。个别单位在清理作废文件资料时,误将底片当废物流入民间。从底片的质量来看,应是用公款拍摄的,“当时普通工人一月工资才能买一卷进口胶卷,更别说价格昂贵的照相机了。”

  照片探秘洗印出的老照片非常清晰

  这批底片质量很好,99%的底片冲洗成照片后,画面依然清晰。

  在一组反映重庆劳动人民文化宫上世纪50年代的活动中,一张时任重庆市领导的照片特别醒目,那领导身穿笔挺中山装,皮凉鞋,双手挽着两名十多岁少年,笑着走在人群中。照片是上1953年“六一”儿童节的活动盛况,后经本报记者请有关人士回忆,此人是当时的市领导任白戈同志,而关于任白戈与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渊源也颇深。

  记者发现,更多照片是反映普通人参加社会活动的场景,拍摄于1958年的国营重庆妇幼旅馆的照片上,旅馆阿姨为孩子们洗澡、理发、叠被等,生活情趣很浓。还有一组反映上世纪60年代重庆举办横渡长江比赛的照片,背景是重庆有名的“七孔桥”,30多名“南岸区横渡长江少年队”的孩子们在沙滩上合影,落日的余辉照在孩子们幸福的脸上。

  “这张是当年在大阳沟农贸市场里,厨师为孩子们烹饪‘点菜’的场景。照片上,一位50多岁的老厨师,戴着白色口罩,正在炒菜,锅边,一位10多岁的小孩探头向锅里看。”冯水木说,照片中,反映当年重庆青少年的社会活动占有很大比重,少年游泳队,重庆妇幼旅馆里的少儿活动室,重庆部分中小学学生下乡参加社会活动,大型节日庆典,文艺演出,少年医院,儿童节游园,青少年下乡打猪草……

  “这些照片的价值,在于它将镜头对准了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冯水木说,他见到的老照片中,多是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镜头,而如此集中、大量的反映重庆普通人生活的照片的确少见。

  本报向你征集线索诚请广大市民指认老照片

  “那个年代,照相是很奢侈的,像这些反映普通人生活的照片,私家收藏的不多。我愿意独家提供给《重庆晚报》发表,让山城读者分享历史瞬间。”冯水木说,这些胶片历经半世纪风雨,如今早已失去光彩。透过厚厚的底片,他分明看到照片背后折射的时代变迁,有恍若隔世的沧桑感。

  “每张照片背后,一定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在照片上,我们可能会找到自己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或兄弟姊妹!”重庆浪高会展国际广场一位负责人看到这批老照片当即表示,愿与本报合作互动,若能请出老照片上的人物或知道他们的当事人,还原当年历史,更有意义。

  “这些历史虽然属于上辈人的记忆,但应该让今天的年轻人知道,至少,我们会通过这些照片,看到上辈人的生活状态和奋斗历程,从而更加珍视今天的和谐环境。”浪高国际年轻的工程师李勇看到照片后十分震惊,他说,自己生活的重庆曾经发生过如此鲜活的故事,但过去不了解,真是惭愧。

  本报从今天起,陆续刊登这批老照片。如果您是照片上的当事人或见证者,如果您家珍藏有值得纪念的老照片,都请与我们联系。

  ■互动记者:袁尚武,电话13983060986,陈国栋,电话66890210

  ■互动邮箱:cqwb51@126.com或登录本报网站www.cqwb.com.cn留言

  特派记者 袁尚武 /文 冉文 /翻拍摄影网络编辑:甘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