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湖北省省长谈以城市圈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3日11:06 新华网

  思路篇:

  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罗清泉谈:以城市圈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今年7月29日,《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罗清泉在接受《半月谈》记者专访时说,湖北要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必须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而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区域内城市集群发展,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建设武汉城市圈,正是省委、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湖北省省长谈以城市圈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武汉城市圈示意图(资料图片)

  为什么要建设武汉城市圈

  长期以来,湖北的城市布局和发展存在着不均衡问题,特大城市武汉“一枝独秀”,GDP约占全省的1/3,城市功能齐全,其他城市与之相比较,规模和实力都相去甚远。而且武汉曾是计划单列市,与全省其他城市的融合交流有限。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一直存在着产业低水平重复,缺乏梯度分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协调困难;对外招商引资缺乏沟通,甚至相互杀价等问题。

  罗清泉说,在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以武汉为龙头,带动周边1小时交通范围内的黄石、黄冈、鄂州、咸宁、孝感、仙桃、潜江、天门八市发展,形成“1+8”城市经济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互利共赢,非常迫切和必要。

  罗清泉介绍,城市圈建设的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早已成立并有效运转;九市政府也相继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挂帅,市直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省直有关部门也分别成立了工作专班。同时还建立和形成了多层面的联席会制度,为圈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建设武汉城市圈的指导原则

  罗清泉说,建设武汉城市圈,不是“削峰填谷”,以牺牲大武汉来帮助“小兄弟”发展,也不是要以大吃小,以大欺小,吸走小城市的人才、购买力等,抢走他们的发展机会,而是要通过互动互补、实现互利共赢。为此,他强调了六项指导原则:

  ——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依靠市场的力量,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市圈内的优化整合,防止搞“一平二调”、防止单靠行政手段搞“拉郎配”。

  ——坚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在城市圈内的经济与技术合作中要以优势互补、实现双赢、联动发展为目标,形成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利益分享机制。

  ——坚持以各类企业为主体。充分调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及各类中介组织等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企业在合作中竞争,发挥企业在区域合作中的主体作用。

  ——坚持以构建产业链为主线。以城市圈内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强化产业集聚,壮大区域优势产业和名牌产品。

  ——坚持以政府调控为推动力。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主导作用的同时,政府要通过提出目标、统筹规划、制定政策、强化措施,有力地推动城市圈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推进城市圈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建设武汉城市圈的“三步走”战略

  罗清泉说,对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湖北省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是,到2007年,初步建成交通设施高速化、网络化、一体化的基本框架,建设一批高速通道项目,城市圈内的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整合城市圈各类市场资源,初步构建区域大市场框架。

  中期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市场、产业、城乡、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格局,并步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形成以光电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以轿车制造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产业群、原材料及新材料产业群、轻工纺织及食品产业群、农产品加工产业群;城市圈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83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42元;万元GDP能耗平均每年降低4%以上,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步入协调发展轨道。

  远期目标是,武汉城市圈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率先在湖北和中部地区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记者 刘紫凌 周梦榕 俞俭)

  实践篇:

  “九头鸟”比翼齐飞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谚语一直用来讥讽湖北人“聪明狡黠”。而今,湖北抓住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契机,以大武汉为中心,与周边八市融合协作,打造引领全省乃至中西部发展的城市群。湖北人正用实际行动和成效,赋予“九头鸟”新的内涵。建设三年的武汉城市圈,已成为一片活力四射的热土。2005年,圈内人均生产总值是全省的1.2倍,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一半以上,外贸进出口额占2/3。城市圈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已成为引领湖北发展的“火车头”。

  

湖北省省长谈以城市圈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武汉长江二桥(资料图片)

  企业主导 圈内产业布局大洗牌

  武汉的中小化工、服装企业等搬迁到周边城市,周边城市的企业总部迁往武汉,武汉企业参与周边城市企业的改组改造,或到周边城市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圈内城市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为原则,正在进行一场规模空前的产业布局大洗牌。

  在孝感汉正服装城,记者看到一批厂房已拔地而起,交易大厅、展示大厅、商业一条街已初具雏形,先期进驻的企业已开工生产。服装城总经理李文甫说,我们的初衷是为武汉汉正街6000多家服装企业外迁提供基地。一期工程占地300亩,已有30多家企业进驻,其中27家来自汉正街。

  汉正街服装企业多,厂房有限,原料产品堆放与员工吃住在一起,极易引发火灾。加上街巷通道狭窄,好几次火灾因为消防车开不进来,贻误时机,酿成烧死人的惨剧。孝感离武汉近,承接产业转移有优势,在这里建标准化的服装城,既解决了汉正街火灾隐患,又能带动迁入地经济发展,还可使大批农民就地就业,可谓一举多得。李文甫估算,仅一期工程就可消化8万农村剩余劳动力。

  随着圈内产业融合步伐的加快,城市圈产业格局呈现出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趋势。武钢与鄂钢重组成立了武钢集团鄂州钢铁公司,投资20亿元的球团厂项目一期建设进展顺利;武烟集团通过收购周边城市的烟厂,规模达到年产120万箱;武汉青江化工收购潜江化工总厂……随着武汉向圈内各市投资的增多,一些地方优势产业,如仙桃的无纺布、医疗用品,黄石的矿砂、咸宁的农产品等迅速发展,已具有产业集群的规模。

  与此同时,武汉的集聚效应也日益增强,周边八市一批企业的总部或营销总部搬到武汉。国内最大的蛋品生产企业——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将其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从孝感搬到了武汉;仙桃的丽花丝宝“定都”武汉,并在武汉经济开发区建立了基地;孝感的三江航天集团也悄悄“迁都”武汉……

  市场对接 区域经济走向一体化

  采访中,从省到市到企业都一致反映:与以往的“地方割据”不同,城市圈在打破地方封锁、建立彼此开放市场方面有一些新变化。

  拆“篱笆”、拔“卡子”,使商品在城市圈内货畅其流。在离武汉较近的孝感、鄂州等地农村,记者看到了以大武汉为依托的“餐桌经济”的一片繁荣景象。一路开车过去,只见大路两边都是菜园和鱼池,农业生产一派繁忙。

  孝感市发改委副主任孙斌昌说,设“篱笆”阻碍外地商品进入,过去在各地时有发生。以前孝感农产品进武汉超市,一种产品要交10万元进场费。这两年城市圈实行农产品“零门槛”进超市,不收进场费,而且通过推行“农超对接”省去了中介环节,水产品、蔬菜等从田间地头直接进超市,效率、效益大大提高。不少农民凭借种菜、养鱼或营销、贩运,发家致富。

  在仙桃市的武汉中百连锁超市前,记者看到进进出出的购物人流如织,生意十分红火。仙桃市发改委副主任陈彦平说,当初武汉中百连锁超市开张前,市里几个部门都收到来信,指责他们“引狼入室”。几年过去了,本地商业并没有垮掉,排头兵商城大厦的营业额反而连年增长。他说:“引入优势企业,进行良性竞争,对增强本地企业的造血功能有利。”

  通过推动旅游市场的对接,圈内旅游经济也日趋一体化。据旅游部门介绍,与商品贸易一样,旅游市场以前也存在着封锁现象,一些地方规定对方的旅游车不能直接开到自己的景点。现在,城市圈内已形成共识:旅游资源整体规划,合理开发利用。黄冈通过与武汉旅游部门合作,每年从武汉输送来的游客达15万人次。今年十一黄金周,孝感等地的游客70%来自武汉。

  城市圈对产权、科技、人才市场也实行对接。圈内部分城市已按监管机构、信息发布、交易规则、审核鉴证、收费标准“五统一”的原则,整合了产权交易市场。另外,圈内各市已建立武汉人才市场分市场,正着手建立一体化的区域人才和劳动力市场。

  记者驱车绕武汉市一圈,处处可见修路建桥的红火场面。湖北省交通厅副厅长徐佑林说,在武汉与周边各市间建设七条快速通道的工程进展顺利,目前已有一条完工,明年其余几条将基本建成。届时,武汉到圈内各市都可实现1小时直达。快速交通体系的构建,将进一步加快圈内市场对接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科学规划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采访中,圈内一些城市的负责人谈到,城市圈的融合并非“平静无波”,一些地方在此过程中也经历过“阵痛”。被称为“武汉后花园”的孝感市,就曾有两派意见针锋相对:一种要依托武汉求发展,为此还专门成立了依托武汉办公室;另一种认为武汉会像“磁铁”一样将资金、人才等吸走,依托武汉只会受“剥削”。

  孙斌昌说,实践证明,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城市圈,依托大武汉,发挥好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承接作用,是正确的选择。以投资为例,去年武汉到孝感的投资为16亿元。今年,随着城市圈的建设,武汉产业转移加快,落户孝感的武汉企业已有91家,投资达37亿元。

  今年7月,《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在北京通过了专家评审。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陈文科说,总体规划打破传统体制下的行政经济框架,结合圈内各城市的基础和比较优势,对城市圈的综合发展进行统一规划,从推动城市圈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基础设施、城乡发展、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方面做了详细设计。

  采访中,不少人将“1+8武汉城市圈”的九个城市戏称为湖北的九个“头”,认为这些“头”切不可再出现“互啄互伤”的情况,应在城市圈总体规划的统领下,统筹考虑圈内资源和条件,互动互补,齐头并进。

  湖北省已于2004年初成立了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对各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湖北省发改委规划处处长胡昌明说:“办公室就设在我们省发改委发展规划处,随后圈内各市都相继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省直相关部门如人事厅、工商局、地税局等,也都建立了工作专班。一套自上而下的机构体系和运作机制已初步形成。”(记者 刘紫凌 周梦榕 俞俭)

  

湖北省省长谈以城市圈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武汉城市圈九城市签订政府法制合作框架协议

  11月2日,《武汉城市圈政府法制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在武汉举行。

  协议明确了圈内政府法制合作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武汉等9市商定将共同构建“八大制度(机制)”,即行政执法检查监督协助机制,政策制订的磋商、协调、联动机制,行政执法协调合作机制,重大疑难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应诉和仲裁案件通报制度,政府法制工作文件交换和信息互通制度,政府法制宣传与理论研究的长效机制,政府法制干部交流培训制度和武汉城市圈政府法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逐步协调城市圈内各城市间地方性政策,建立行政执法检查监督协助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营造公平、透明、稳定、和谐的法治环境。>>>点击详细

  中部崛起吾楚有责:武汉城市圈“龙头”舞起来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要把武汉建成如纽约、伦敦之大。”当时,许多中外专家学者都称武汉为“东方芝加哥”。

  进入21世纪,以武汉为龙头的武汉城市圈经过3年的发展,不仅成为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成为中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圈、皖江城市带为重点,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这段表述不仅首次正式将武汉城市圈列入中央文件,而且将武汉城市圈列为促进中部崛起的四大城市群之首。>>>点击详细

  打造“一核多强” 武汉城市圈推五个“一体化”

  撤去多年来横亘在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厚厚市场壁垒,去年,武汉城市圈实现生产总值4056亿元,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62.6%。

  优化资源配置,搭建合作平台,提高整体竞争力。根据最新通过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其重点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近两年来,武汉城市圈内各市在工业、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有效对接。特别是在着力延伸产业链上,武汉城市圈内企业尝试“总部在武汉、基地在周边”的分工协作。湖北楚天激光、武汉一棉、红人集团等一批武汉企业纷纷到周边建设生产基地;潜江制药、广济药业等周边企业,则将总部或研发中心移到武汉。 >>>点击详细

  来源:半月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