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国关键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展现增长方式转变新亮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3日13:54 新华网

  全面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中心环节,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长方式能否到位,关系到“十一五”的开局起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能否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与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整体技术水平有关,更与其背后深刻的体制性原因有关。今年,从中央到地方,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力度空前,几大关键性领域推进的体制机制改革,展现了增长方式转变的新突破、新亮点。

  资源价格改革,步伐在加快

  新闻背景:从今年10月份开始,一场变煤炭资源“无偿划拨”为“有偿使用”的改革,在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贵州、陕西8个煤炭主产省(区)试点推进。试点省(区)严格实行煤炭资源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出让新设煤炭资源探矿权、采矿权,除特别规定外,一律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竞争方式有偿取得。

  这次试点将建立煤炭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试点省(区)煤矿企业将依据矿井服务年限或剩余服务年限,按煤炭销售收入一定比例,分年预提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并列入成本。对此前遗留的煤矿环境治理问题,按照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的原则,加大投入力度。此次试点还将相应调整煤炭资源税费政策,逐步使煤炭企业合理负担煤炭资源成本,煤炭产品价格真实反映价值,各级政府依法监管,同时加大国家对煤炭资源勘查的支持力度。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成品油、电力、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步伐也明显加快。11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中强调,要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电价机制,实行有利于节能环保的电价政策。

   点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一个深刻的体制原因是,价格体系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比如,水资源是我国最为稀缺的资源,但我国的水价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低水价导致了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这次的煤炭资源“有偿使用”试点,除了在资源价格改革方面作出积极探索之外,还击中了导致增长方式粗放的另一个重要的体制性痼疾——税费政策不合理。当前在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方面,由于资源税实行按照开采量征收,开采过程中往往发生只开采易开采部分和遗弃不易开采部分的现象,不仅造成了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土地调控新政,将土地“闸门”把得更紧

  新闻背景:今年以来,针对土地违法问题,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措施,特别是9月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提高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将征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在财政预算当中列支,并首先保证支付。通知还规定在行政手段上实行政府土地违法问责制度,并强调了法律的惩戒作用。土地调控新政策的亮点还包括——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方面的责任,强调由省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同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遏制地方政府盲目扩大征地规模的冲动。

我国关键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展现增长方式转变新亮点

  9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郑州市违法批准征占土地问题进行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此举再一次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土地调控、严惩土地违法行为的决心。

  点评:土地也是我国的稀缺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土地征用、交易制度不完善,致使大量农村集体所有土地被低价征用,转让价格没有充分反映土地的稀缺程度,从而降低了稀缺土地资源的使用成本,形成了粗放利用土地的惯性。

  郑州的违法批占土地案,绝不是个别。国土资源部门对2004年9月以来的用地进行检查发现,一些城市的违法用地少的在60%左右,多的甚至在90%以上。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关系到当前经济平稳运行,关系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关系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节能新政,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新闻背景:今年国家已经或即将出台一系列“节能新政策”,在全社会可谓掀起一场“节能风暴”。——在约束性指标方面,首先是理顺能源产品价格,抑制能源低成本消费,形成高成本使用能源的约束机制。

我国关键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展现增长方式转变新亮点

  此外,国家发改委要求,抓紧研究制定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具体办法,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

  国家发改委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数家中央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此前,国家在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等9个行业中1008家重点耗能企业,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

  ——优惠性政策方面,国家有关部门正抓紧研究调整完善现有税收政策,择机出台更有利于节能的优惠措施。包括:推进燃油税尽快出台;考虑将节能设备作为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对象之一,同时,严格实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逐步完善资源税制;调整车辆购置税现行税率结构,并与鼓励环保和节能相结合,引导消费者购买低能耗、低排放汽车;对促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税收政策进行系统研究等。

   点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另一个深刻的体制原因是,企业成本未能充分反映其全部社会成本。约束性指标和优惠性政策是推进节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两大抓手。从政府的角度讲,通过制订严格的物耗、能耗和污染排放标准,并依法严格执行,从外部促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转变生产方式。从企业角度讲,在明确和严格的标准之下,企业为了达到社会要求,就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更新设备或加强管理,从而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环评,抬高建设项目的准入“门槛”

  新闻背景:今年以来,各级环保部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了建设项目的环评工作,抓住淘汰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有利时机,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控制新的环境污染。今年上半年,环保总局对不符合环评规定的30个项目作出了暂缓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对一些重要规划也实施了环评。环保总局还将加大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力度,特别是对重污染行业、产能过剩行业、高耗能、耗水、耗资源行业加快制修订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这些行业的环保准入标准,为污染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点评:当前我国经济加快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尖锐。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环保总局等公布的“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公报”再次敲响环境污染形势的警钟。在10万个新上马项目中,有四成项目在土地征用、环境评估和审核程序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违法违规现象。一些县级环保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中,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只有三四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对社会稳定也造成重大影响,控制污染排放成为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外资并购新规,开启利用外资战略调整序幕

  新闻背景:9月8日,我国出台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新规定首次强调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必须符合中国的产业、土地和环保等政策。此举是为了避免在一些引资并购中,中方痛失品牌、市场和产业平台的残酷现实重演。

  9月中旬,财政部网站公布了《调整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税收政策》通知,一些此前政府大力鼓励的产品退税政策逐渐取消。

  种种迹象表明了我国利用外资战略调整的方向和决心。有关部门表示,吸收外资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自主创新为核心,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发挥外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应。今后将优化吸收外资统计指标体系,强化土地集约利用、环保、节能等效绩指标,引导各地吸收外资由重规模向重质量转变,禁止一些地方单纯追求数量、层层分解招商引资目标任务的做法。

  点评:对外资政策的一系列调整,显现出我国政府正力图纠正以往政策中的偏差,以“吸引外资”为核心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型。

  优化外资利用是优化结构的重要内容,此外,优化结构还包括: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制造业,大力开拓服务业新领域,抓紧构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附加价值高、吸纳就业多的产业结构体系;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所有制结构等。

  经济结构不合理既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的表现,也是导致经济低效运行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把优化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抓手。(刘毅/点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

  

我国关键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展现增长方式转变新亮点

   抓住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

  转变增长方式,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在资源供给紧约束条件下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的关键性问题是什么?如何在解决关键性问题上取得突破?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点击详细

  上海转变增长方式迈出新步伐

  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要求,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道路上迈进了先行者之列。今年以来,在上海的各项经济运行指标中,经济总量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同时,出现了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和投资增幅同比回落的现象,经济运行呈现出“速度趋稳、结构趋优、效益趋高、民生趋好”的态势。经济专家认为,这意味着传统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在悄然改变,上海正在向效益拉动型增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点击详细

  来源:半月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