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你听说过这个“破布头市场”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4日05:12 杭州日报

  

你听说过这个“破布头市场”吗?
布头拼出的大生意
你听说过这个“破布头市场”吗?
花花绿绿的布料中,只有老人身上穿的最朴实。
你听说过这个“破布头市场”吗?
天凉了,弹力絮开始走俏了。
你听说过这个“破布头市场”吗?
这位摊主是安徽阜阳人,以前靠拣垃圾为生,现在生活很稳定。
你听说过这个“破布头市场”吗?
手上拎的,身上绑的,全是血拼的战果。当然,身后背的还是小伢儿。咔嚓者 王浩

  咔嚓地 城北“破布头市场”

  别以为“血拼”只在大商场里才有。每天,不晓得有多少人,在城北的一个市场里“拼”得汗流浃背,大包小包地往外驮呢。

  到登云路上去问问,一定要问大婶大嫂大妈,她们会热心地当你的向导:往前走,翻过一座老桥,看到一个弄堂,循着那些大包小包往外驮的人流,就能找到那个传说中的——碎布市场,杭州话叫“破布头市场”。你听说过这个市场吗!

  从“马路市场”聚起来的人气

  早上6点,里面的摊主、商户像打仗一样忙活起来,垒起来的不是碉堡工事,而是一砣又一砣的布料。“不打无准备之仗”,谁也不知道今天会有多少主顾,要从自己的摊位上扛走多少布料。

  “棉布和破布头是这个市场的两大特色。因为价格低,吸引了许多精打细算、会过日子的人。”周大姐是与破布头一起成长起来的商户,她身边的布料堆得山一样高,整个人都陷在里头。对于我这样只提问题却不买布的人,她也一样热心。1999年,周大姐摆的还是地摊,因为听人口口相传,说登云路一带地摊成气候、人气旺,她后来也迁到了登云路。

  这是个马路市场。每天黄昏,摊位一溜排开,足有两三百米长,人声鼎沸,热闹得很。可是这很民间、很草根的繁华,却让尚未整治的登云路不堪重负。堵得实在不行了,城管执法人员就来管一管,可自发的买卖是不容易赶走的,地摊主常跟执法人员玩玩“猫鼠游戏”。

  最后还是市政府来开了协调会,决定专门在旁边的吉如村开辟一个地方办市场。2001年,“破布头市场”的名气传播开来,当年,周大姐和200多个商户进驻“破布头市场”。如今,这个市场已发展到500多个摊位了,而且摊位还供不应求,四季青、钱江等小商品市场的商户也要进来,无奈僧多粥少。

  “破布头”小生意拼出“大卖场”

  “破布头”,本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各式各样的零头布料,都是摊主从各地的服装企业收来的。各摊位上的库存、零碎料、边角料,看料定价。棉布便宜些,一米只有三五元,质地好些或大幅的卖到七八元每米;锦缎价格最高,要价十元以上。另外还有海绵垫、弹力絮等。总之,东西都不贵,而且价格弹性大,商户也都蛮好说话。有些嘴巴甜的小姐妹,“大哥、大姐”嗲嗲地一求,摊主耳朵软,价格就这么侃下来了。

  薄利多销,是商户们的经营之道。前面说了,来“血拼”的都是精打细算、会过日子的人。他们大都家里经济不宽裕,或来杭打工住在城市周边。有些人从南星桥、三墩等地大老远地赶来,就是为了淘到好看的便宜布料,大块的做成桌布床单、被套睡衣,小块的缝成枕头、拖鞋和小包。还有些要谋生计的人在这里批发原材料,回家加工成衣物后出售,补贴家用。

  不过,一些“有身份”的人也会抽空到这里来,淘些精美织锦,用来为小伢儿做棉袄,或做成漂亮的桌布。更有一些上海、江苏、北京等地的客户,专门来这里订货。曾经还有做外贸生意的商人,到这里定期批发布料和库存成衣,销到俄罗斯、南非等地呢。这样说来,“破布头”市场的生意好像做得很远。

  每天来“破布头市场”淘宝的人,毛估估有3000-5000人,天气好或双休日还可能翻倍。你能想像这么多人抢购布料的场面吗?周大姐说,在这里“摸爬滚打”过的客人,再去看银泰、解百等大商场里打折销售时的拥挤场面,就不会觉得有什么可怕了。而这里的摊主也都是“久经沙场”,捧着中饭,边吃边对付四五位顾客,一点不在话下。

  一个“拆”字引出“生存难题”

  近来,“破布头市场”的去留问题,开始困扰商户。“明年上半年,这个地方就要拆掉了,这么多摊主怎么办?”市场主任老丁是看着市场从无到有的,他也为商户们的将来担忧,“市场能聚集这么多的人气,很不容易啊。更主要的是很多摊主都是下岗工人、残疾人,市场没了,他们怎么办?”

  老丁说,500多位商户中,有200多位摊主是下岗工人和残疾人,市场为他们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每月150-250元的摊位费,在杭州的市场里算是便宜的。每月一、两千元的收入仅够维持他们的生计,要他们出高两三倍的租金,是不可能的。

  老丁随便指指市场里的摊位,给我们介绍:“那个踩缝纫机的赵大姐是个下岗女工,丈夫打零工,两个孩子正在上中学,她在这里靠缝一套被套床单赚8元钱来谋生;那位柯大姐,丈夫得了癌症,家里生计全靠这个摊位;那边朱师傅以前是航运公司的船长,也下岗了;还有那个安徽阜阳的,以前他在外靠拣垃圾为生……”真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啊!

  老丁说,现在市场在附近的村子找了块地准备搬迁,村里同意了,订金也付了。可因为种种原因,搬迁的事迟迟不能落实。眼看没几个月这里就要拆了,“时间不等人啊”。老丁想请报纸帮忙呼吁一下,让有关方面伸手帮帮这群求生艰辛的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