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报告诞生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4日09:00 扬子晚报

  这是一个指导今后五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行动纲领,这是一份动员全省上下“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进军宣言——

  2006年11月12日。南京。人民大会堂。

  中共江苏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经过充分讨论,认真审议,一致通过了《关于中共江
苏省第十届委员会报告的决议》。由此成为江苏踏上发展新征程的一个历史性定格。

  报告凝聚着全省上下的智慧与共识,报告激励着全省人民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而齐心奋斗。

  总结经验,分析形势,勾画未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的起草工作始终在省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

  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是在江苏发展处于新的历史起点、全面小康建设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大会。

  全省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全面小康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地区生产总值今年可望突破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有望超过3300美元;苏州、无锡两市和昆山等六个县级市率先达到省定全面小康建设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全国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全国各省区中保持最小;民营经济注册资本突破1万亿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003年以来一直居全国首位;城乡面貌快速变化,全国百强县前十强中江苏占有7席,苏中苏北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苏南;社会日趋和谐稳定,公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位居全国第一……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江苏在富民强省、“两个率先”新征程上阔步前进,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道路上积极探索,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为到2010年左右全省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坚持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实行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沿东陇海线开发,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建设创新型省份,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新江苏精神……

  率先的实践显现卓识,获取的经验弥足珍贵。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落实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两个率先”全过程,使之在江苏具体化。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不仅为江苏带来了丰硕的物质成果,更为江苏今后继续前进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后五年,是江苏人均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5000美元攀升的重要时期。这是一个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和国际化提升期,江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将呈现新趋势、新特征、新要求,江苏的发展既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也面临许多新的机遇。

  认真总结经验,深刻分析形势,准确把握规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乘势而上,为江苏今后的发展寻求新动力,增创新优势,拓展新空间,这是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的一个重要任务。而起草好一个既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又求真务实、切实可行的党代会报告,上合中央精神,下合省情民意,客观总结过去,科学谋划未来,对于开好这次党代表大会,在全省形成高度共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省委对党代会报告的起草工作十分重视。省委书记李源潮一开始就把这项工作亲自抓在手上,从起草思路的酝酿、报告主题及框架的研究,到过去五年工作和经验的总结、今后五年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的确定,再到报告内容的深化细化、修改完善,每个阶段都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

  报告的起草工作始终在省委常委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

  今年3月16日,根据省委常委会确定的党代会筹备工作方案,专门成立了报告起草小组。

  8月28日、9月26日、11月1日,省委三次召开常委会分别对报告提纲和报告稿进行研究讨论。

  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推敲、一次次修改……党代会报告稿不断趋于成熟。

  三上三下,八易其稿。党代会报告形成历时5个月,是一个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各方智慧的过程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的形成过程,既是一个不断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廓清思路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过程。

  报告形成前后历时近5个月,经历了三上三下,八易其稿。

  从6月上旬开始,起草小组分四路深入13个省辖市开展前期调查研究,同时请省级机关21个部门提供相应的书面材料。每到一市,起草组都至少要召开三场座谈会,认真听取市县领导干部、乡村基层干部、党员代表和劳动模范的意见和建议。

  8月上旬和中旬,省委书记李源潮先后带领起草小组召开7个座谈会,同时结合到13个省辖市指导党代会筹备工作,就报告主题怎么定、过去五年怎么看、今后五年怎么干,广泛听取市县党政负责同志、省级机关部门和高校党员负责人、党内老同志等方面的意见。在深入探讨和交流中,大家的认识更趋一致,党代会报告的主题和起草思路逐步清晰起来……在此基础上,起草小组拿出了详细的起草提纲提交省委常委会讨论。

  9月26日,省委常委(扩大)会对报告第三稿进行讨论。

  9月28日,起草小组根据省委常委(扩大)会讨论的意见,修改出报告第四稿即征求意见稿。省委办公厅根据省委常委会的决定,将报告稿印发全省党内征求意见。

  为了更好地发扬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充分集思广益,这次党内征求意见的范围扩大到县(市、区)委书记,省人大、省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党员负责同志,各部省属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在江苏工作的党的十六大代表,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征求意见的人数达到1900人。经过认真梳理,逐条研究,起草小组对报告(征求意见稿)作了250多处修改补充,其中重要修改达20多处,形成了报告第五稿。

  从10月下旬开始,省委书记李源潮又分别主持召开了10个座谈会,再次征求苏南、苏中、苏北三个片及南京市部分市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征求省人大、省政协党组成员,党内老同志,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及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起草小组在充分吸收大家意见基础上,修改形成了报告第六稿。

  11月1日,省委常委会再次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研究和推敲,决定将修改后的报告第七稿提交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审议讨论。

  11月8日上午,摆在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代表们坐席前的报告,已是八易其稿的产物。

  三上三下,八易其稿,600多处修改……在充分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中,党代会报告成为全省上下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了全省各方面的共识。

  党代会报告的形成,就是一次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成功实践。

  目标凝聚力量,蓝图催人奋进。报告勾画的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图”,必将化作7400万江苏儿女建设新江苏的壮阔实践

  11月8日上午。南京人民大会堂。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隆重开幕。

  “我们要建设的新江苏,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充满活力、和谐安宁的新江苏,是全省人民能感到幸福、引以自豪和令人向往的新江苏!”

  “按照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要求,努力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就是要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不能以市域总体达标代替县县全部达标;多数城乡家庭达到全面小康的收入和生活标准,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多数老百姓认可全面小康的实际成果,不能以统计数据代替直观感受,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

  省委书记李源潮铿锵有力、激情洋溢的话语,使聆听报告的890名党代表倍受鼓舞。通过报纸、电波、荧屏和网络,传向全省,使会场之外的每一个人都倍感振奋,因为从中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信心。

  “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目标凝聚力量,蓝图催人奋进!报告不仅提出了全省总体上实现全面小康的总要求,而且根据苏南、苏中、苏北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

  “八个新、八个位于全国领先行列”阐明了建设新江苏的具体内涵,“三个不能”反映了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心声。

  “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报告提出了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三大“路径”,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江苏具体化、系统化,充分体现了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贯彻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突出了富民优先、共享成果的工作导向,符合中央精神,切合江苏实际,顺应民心民意。

  “坚持把富民作为优先发展目标,加快提高江苏人民生活水平”,“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科教优先方针,全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深入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体制保障”,“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经济发展的八大战略举措,核心在于好中求快,优中求进,推动经济走上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轨道。

  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全面推进“法治江苏”、“文化江苏”、“诚信江苏”、“平安江苏”、“绿色江苏”五大载体建设——报告提出的六个方面和谐建设任务,向人们展现出一个和谐江苏的美好图景。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扎实推进‘强基工程’”、“坚持不懈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着力形成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报告提出的五大治党方略,旨在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我们用五年的艰苦奋斗换来了江苏面貌的又一个巨大变化,江苏的‘两个率先’已展露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邓小平同志23年前苏州之行阐发的小康社会美好构想,党的十六大为全国人民勾画的全面小康宏伟蓝图,江泽民、胡锦涛前后两任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殷切期望,不远的将来就要在我们手中化为江苏大地上的现实。”

  是的,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取得的重要成果和绘就的宏伟蓝图,必将进一步激励7400万江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向着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目标奋勇前进。一个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江苏,也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顾雷鸣 金伟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