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个英国人的中国幻象:焦虑与震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5日01:16 财经时报

  《中国震撼世界》在“2006年度最佳商业书”评选中胜出,成为继《世界是平的》后的又一本商业畅销书,继而在全球掀起一股“中国风”。该书出自《金融时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之手,书中某些论断未免偏颇,却可以激发我们去重新审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

  德国鲁尔区,一座废弃的钢铁厂,一千多来自中国的工人,正在40、50、60米高处的无防护走道上工作,当他们攀爬扶梯和脚手架时,完全不用安全带。更让人惊奇的是,一
个工人竟吊在一根从98米高的烟囱顶上垂下的绳子上,缓缓而下,这种杂技似的表演不仅吸引来德国媒体的围观,也引起当地人对中国人的好奇。

  好奇之余,让他们感受的更多的却是来自中国人身上的一种精神震撼力。

  从“凤凰”起飞

  这是英国《金融时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詹姆斯·金奇发出的感慨。在他的新著《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他们一周工作7天,每天12小时,不到1年时间就完成了拆卸钢材的任务,然后是楼去人空,地面却洁净如新。戏剧性的是,这些工人走后遗留下一双“凤凰”牌劳保鞋,不谋而合的是他们拆下的这家工厂也叫“凤凰”,种种巧合、悬念、暗合的冲突,缝合出一幅中国急剧变化的画卷。使《中国震撼世界》超出了一般商业书的写作范畴,给人留下更多的遐想。

  詹姆斯·金奇说,他想尝试一种新的写作,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写作。取材于现实,而一经组合又变成了幻象。

  其实将这种观察的视角置于鲁尔这样一种后工业背景中,并非出自他的本意,却充满寓意。欧洲制造业的落幕,恰恰预示着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兴起,这也是激起大家对这本书好奇的原因,他们试图从这些细节中,找到中国崛起的奥秘。

  《金融时报》对《中国震撼世界》的评论认为,该书与《世界是平的》写的都是席卷商业世界的重要力量。然而,《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汤姆·弗里德曼为全球化描述了一个乐观并且两极分化的远景,金奇则为我们提供了直击中国变化的一个例证。

  金奇也在序中说:“大国的崛起,以及随后由盛转衰……很少会遵循一种简单的,直线性的方式。其间,充满了迂回曲折,虚假的黎明和蒙蔽人的信号。”

  当初,金奇讲述的是“一大串不同的故事”。只是在出版商的压力下,才把这些故事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叙述。

  该书今年3月在美国和英国同步发行,很快爬升到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上。有评论说,金奇用小说似的手法,把零星片段拼凑起来的叙述方式,更符合读者对中国的想象。也许真实的原因是,中国日益凸现的影响力,已让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中国。

  比如中国工人把德国废弃的钢厂,拆卸后运回中国,变成长江边某个村办钢厂的原料。这个工厂用低价原料击败对手,快速壮大,很快成为国际钢材市场新生力量的方式既使人惊奇,同时又让人惶惑。

  因为此时鲁尔区的工人,只能无奈地喝着啤酒打发光阴,他们对于工厂消失后变成人工湖的远景一片茫然。而中国经济正蓬勃发展,那些更具价格竞争力的“中国制造”正源源不断地被送到世界各地。

  西方人的印象与联想

  美国一则笑话说,一个家庭主妇某天醒来发现家里的中国用品没了,突然感到生活停止了运转。这样的寓言、笑话很多,它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程度,而这种来自于制造业的直接联系又让他们迷惑。

  金奇在书中设计了另一个不无黑色幽默意味的情景:或许是2003年底,也可能是2004年初。世界各地的井盖突然从马路和人行道上消失,一个、两个,然后成百上千个,那些井盖被盗贼卖给当地商人。商人把井盖切割后,装船运往中国。

  中国经济增长正让西方不少类似金奇一样的人产生各式各样颇为怪诞乃至不着边际的幻象。金奇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势必增加地缘政治的变数。中国对从石油到铁矿石等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自然要引起相关国家的担忧。

  他同时承认,所有这一切并非只有负面的影响,不争的事实是,中国正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影响和改变着世界。

  中国人同样注重精神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国外旅游、购物,还有来自中国的文化、音乐,无不在改变着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而作为置身剧变时期的中国读者,对金奇在书中的某些论断未必认同,却可以用来审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

  也许有些隐含的问题,只有拉开距离和时间才能看清,比如中国经济的重叠发展,城市新与旧、繁华与落后交织在一起,的确需要我们去深思。

  而“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正是大胆的结构调整。或许它会使中国经济失去短期的竞争力后,带来更为长远的经济增长。

  金奇在《中国震撼世界》出版后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就说,他明确感觉到了中国新的变化,中国将再次震撼世界,这次却是来自更积极层面的影响。他觉得中国人不仅注重物质,也在注重精神。

  “现在,中国人开始在国外消费,无论是温哥华、旧金山、澳大利亚西海岸、伦敦或是纽约的房地产,还是古董、股票或是奢侈的品牌商品,我们开始看到一个将再次震撼世界的趋势。”而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将对世界经济带来更多的好处,届时,不只是外国人在消费中国产品,中国人也在同时消费外国产品。 “那时,很多担心中国对全球巨额贸易顺差的人,也许会开始变得更为乐观。”(11274)

  链接詹姆斯·金奇与《中国震撼世界》

  詹姆斯·金奇,《金融时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1985年进入路透社从事新闻工作,1995年进入金融时报,1997年起担任金融时报驻华记者。

  在英国《金融时报》与高盛主办的2006年度最佳商业书评选中,詹姆斯·金奇的书突围而出。

  该奖的评委之一、高盛的首席执行官洛伊德·布兰科菲这样评价此次金奇的获奖:“中国正在改变世界,而詹姆斯·金奇的书正好捕捉到了这一变化时期的精华。”

  《中国震撼世界》于今年3月在英国和美国同期推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43,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中国 印象”的相关新闻
4名外国记者谈中国印象:最反感堵车和随地吐痰 (2006-11-11)
濮阳印象:中国杂技南故里(组图) (2006-04-25)
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评委印象 (2006-03-23)
中国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印象 (2006-02-15)
锦绣中华“印象中国年”春节游园活动拉开了序幕 (2006-01-28)
布什对1975年的中国有三大印象 感叹今非昔比 (200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