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长漂英雄20年后再聚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6日08:00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追忆当年壮举,愿长漂精神永存

  “长漂是新时代了不起的一滴‘水’。”由一群四川人20年前发起的首次长江漂流,成为当时中国几乎最大的新闻事件。20年后的2006年11月25日,当年的长漂参与者济济一堂,追忆漂流长江的雄姿英发和慷慨悲壮。昨日上午,纪念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二十周年座谈会在武警成都指挥学院举行,原省领导聂荣贵、康振黄,以及原长漂指挥部成员、
科考探险队员、随行新闻记者等10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

  “长漂”精神激励了一代人

  1986年6月3日,为率先实现中国人对祖国母亲河———长江的科学考察和全程漂流探险,完成“首漂英雄”尧茂书的遗愿,在中科院成都分院的发起号召下,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的全体队员从全国各地汇集成都,奔赴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冬雪山及姜古迪如冰川。在近半年的时间里,他们穿越沱沱河、通天河800里无人区,闯过无数急流险滩和惊涛骇浪,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完成了对长江源地区的科学考察和6300公里全程漂流探险,于11月25日抵达长江入海口。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而深远的社会影响。长漂人科学求实、勇于探索、团结拼搏、坚韧不拔、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长漂”精神,激励和影响了一代代年轻人。

  总指挥回忆“长漂”泪流满面

  在昨日的座谈会上,昔日的科考漂流队总指挥侯惠仁来了,原科考队长唐邦兴来了,原漂流队长王岩来了,曾经献出生命的队员家属也来了……“长漂永远让我难以忘怀。”回忆起当年的长漂岁月,侯惠仁激动得老泪纵横,在讲话中五度哽咽失声,令参会者无不动容。唐邦兴说,20年前的壮举说明漂流与科考结合是有强大生命力的,20年的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王岩认为,长漂是在和平年代发生的异乎寻常、振奋人心的事件,使他在以后的生活中心胸更加宽广,并充满感恩的心。原随队记者代表、现《文摘周报》总编辑赵坚表示,新闻记者是在记录历史、观察历史,长漂虽然已经过了20年,但它是可以回忆和值得相聚的事件,说明中国人什么都可以干,什么都敢干。

  “长漂”人大都成为各界精英

  “长漂精神永存。”杨欣、杨勇、冯春、何平、邓伟等长漂参与者纷纷在座谈会发言,追忆缅怀过去的长漂岁月。当年的队员,现在有的已成为企业家、有的已成为职业环保工作者、探险家、著名科技工作者,大都是各界的精英。座谈会前,与会者全体起立,为在1986年长漂中牺牲的5位烈士默哀一分钟。在座谈会上,原长漂成员、现武警成都指挥学院院长余成主持播放了从未披露的珍贵历史录像,精彩再现了当年长漂参与者从指挥部成立,到大渡河训练,以及开赴长江源等系列过程。座谈会结束前,当年长漂的参与者达成了一项共识,就是要尽快将当年的长漂里程全面、客观、真实地写下来,并整理成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书。为对当年的遇难烈士表示心意,与会者还当场解囊为烈士家属进行募捐。会后,大家还兴致勃勃参观了关于长漂的系列图片展。

  新闻背景

  美国探险家肯·沃伦在漂流印度恒河之后,有记者问:“你的下一个目标是哪里?”肯沃伦手指东方:“中国,长江。”随后,经过申请,肯·沃伦被正式批准于1986年漂流长江。为赶在美国人之前进行中国人的首次长江漂流,这支最初由46人组成的“中国长江科学探险漂流考察队”,于当年6月3日开始进行科考探险漂流。1986年11月25日,长漂队员抵达上海入海口,结束整个行程。此次长漂,受到了全国上下一片关注,在当时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唱出了

  新时代的赞歌,国内外数十家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黄正东记者刘建王可然摄影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