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理务关:新农村建设“林”中有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04:16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胶南的一个贫困乡镇独辟蹊径,把植树造林作为脱贫致富的主攻方向,在市郊的贫困村、“空壳村”群体中脱颖而出,引来了人们的关注。我们看到,植树造林不仅成为这里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而且在一片贫瘠的黄土地上再造了一个绿色的生态家园,以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彰显了乡村的魅力和本色,客观上已树立起一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一个园林化村庄的雏形——

  □本报记者 钱 卓 本报通讯员 文建军 祁 晓

  这里是青岛市郊典型的偏远贫困农村,理务关镇位于胶南市的西端,全镇65平方公里,33个村,人口1.9万,耕地29600亩。其中,库区村15个,人口6500人。多年来,由于地理位置偏,丘陵薄地比重大,库区建设影响重等原因,经济发展严重落后,被列为青岛市的经济贫困乡镇。

  这里如今开辟了以发展林业脱贫致富的道路,并且摸索出一条贫困地区的“空壳村”通过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壮大村级经济、繁荣各项事业的成功模式。

  这里客观上已经取得了建设绿色新农村的成功探索和经验——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村庄建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林业在成为强村富民支柱产业的同时,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善了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乡村人居环境天然的优势和特色由此得以强化,新农村建设独具魅力的环境品牌得到凸现:大地被森林覆盖,村庄被绿色包围,道路在森林中延伸,绿色、美丽、宁静、和谐的乡村风光,就是理务关镇境内的村村落落给予我们的最鲜明的印象,就是这种绿色新农村的建设模式的绝妙写照……

  胶南市林业局局长赵伟宏在采访路上欣喜地向我们介绍,近年来,理务关镇最主要的经验就是能够立足实际、谋划长远,坚持把大力发展林业生产作为富民、强村、兴镇的主攻方向,千方百计做大做强林业产业,走出了一条通过发展林业特色经济促进农民、集体“两个增收”的路子。2002年-2005年全镇新造林3万亩,森林覆盖率2001年底30%,2005年底达到54.6%,提高了24.6%。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290元,财政收入实现873.1万元,村集体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林业成为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

  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在这里采访,我们充分感受到这里干部群众乐观的精神,清醒的思想,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现实——针对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这里的干部群众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懂得用积极的态度去认识世界,把劣势变成优势。

  镇党委政府充分地去认识和把握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找准致富增收的突破口。镇党委书记刘永山在接受采访中分析,理务关位置偏僻,经济薄弱,丘陵薄地较多,单靠发展农业种植产量低、效益差,仅仅能够维持温饱,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理务关镇又有广阔的河滩,具有大力发展林业的条件和优势。以前由于缺少规划、疏于管理,树不成林、林不成片,林业发展的优势没能很好的发挥,经济效益不高。基于上述情况,镇党委、政府提出充分发挥林业发展优势,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实现农民、集体“两个增收”的战略。

  在采访中我们还发现,在具体工作中,他们摈弃了基层农村政府惯用的村村贯彻、户户动员的传统作法,更没有靠行政手段进行“硬派”,而是通过因势利导和政策引导的办法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

  他们坚持因势利导,注重用身边活生生的实例来启发农民。戴家尧村前些年大力实施开荒造林、退耕还林,每年的可采伐林木都在百亩以上,年均收入达20多万元。林业生产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和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镇里抓住典型,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广泛宣传,较快地统一了各村群众的思想,激发了广大农民发展林业的热情,在此基础上,镇党委政府切实强化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实施退耕还林,在财政状况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镇政府拨出专款近百万元,用于扶持本镇库区贫困村和贫困户植树造林,扶持村民脱贫致富。

  这一系列的措施可谓环环相扣,一以贯之,理务关镇的各村和广大农民开荒造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就这样充分调动起来了。2003年全镇新增造林8000多亩,2004年退耕还林达12000亩,实现了全镇林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

  妥善处理土地流转问题

  说起绿色产业给这个昔日一穷二白的乡村打造的“家底”,镇党委书记刘永山如数家珍:2005年底全镇林业用地面积4.3万亩,其中用材林3.6万亩,经济林2800亩,公益林4200亩,其他造林包括四旁林,林网等折实95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4.6%。扣除吉利河水库水面1万亩,居民点、工矿、道路、水利设施、河流等用地1.2万亩,全镇林业可利用面积7.4万亩,造林面积达到林业可利用面积的71%。在曾经贫瘠的土地上,这份“家底”可谓来之不易,这是这个贫困乡镇的干部群众几年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也是党委政府一班人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妥善处理土地流转问题,大力发展林业规模产业的结果。

  土地问题,是基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个绕不过的现实问题。在把植树造林作为主导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能否妥善处理好土地流转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理务关镇镇长王鹏分析,发展林业经济,面临一家一户的家庭个体经营与大市场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为解决林业规模化经营与依法保护农民土地使用权的矛盾,他们在遵照中央政策精神和《农村土地承包法》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增强农民群众发展林业积极性、强化政策扶持等措施,在依法坚持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土地的合理置换和流转。

  具体而言,对外出务工经商或不愿再承包土地的村民,他们在确保这些农民能够获取一定的林业收益的条件下,由农户自愿与村集体签订协议,将其土地在一定时限内交由集体暂时使用;对林业发展区域内的愿意继续种地的农户,由村集体按“略微从优、农民满意”的原则给予适当调整。镇政府向村民作出了一个公开承诺,凡林业用地集体开发,其收益主要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减轻农民负担和扶持群众致富,另一部分用于增加来年扩大再生产,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吃上“定心丸”。

  土地置换和流转问题的妥善解决,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带来了理务关镇独有的大片大片的林海“包围”村落的美丽生态景观……据介绍,在目前理务关全镇种植的36000亩经济林中,500亩以上的大方10个,其中千亩以上的大方2个,近几年全镇每年的树木轮伐量都维持在500亩以上,而仅此一项每年就增加村集体收入180万元。

  让农民和集体经济“双双增收”

  对于理务关镇来说,这也许是用更多现金的财税收入都无法估量的绿色财富:2005年底,全镇用材林拥有量3.6万亩,每亩年木材生长量1.3方,增值约1000元,年可实现产值360万元,农业人口人均拥有用材林2.3亩,每年人均可实现收入2300余元。

  王鹏镇长具体分析道,近年来理务关发展林业生产,始终坚持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经营方式多样化并举,目的就是为了让农民和集体经济“双双增收”,强化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支柱。理务关镇过去经济发展落后,不仅农民收入低,而且集体经济薄弱。为此,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民增收和集体增收作为发展林业经济的根本目的,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经营方式多样化,让“大河小河一起满”。

  为此,镇党委政府一是鼓励农民独立和联合投资开发林业,支持村集体与农户合股经营林业基地,对贫困户、贫困村采取由相对富余的村和农户与其他户结对子,区别不同情况,在林苗供给、种植技术和灌溉除虫方面给予无偿地援助。

  二是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加大林业招商引资,把部分林权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拍卖或租赁,广泛吸纳林业发展资金。2005年8月落户卫东村的青岛泽惠高科技农业公司,投资300万元,以经营三色堇等名贵花卉、苗木为主,项目带动周边11个村庄120名妇女务工,长期用工40人,有力拉动了农民增收,该项目每年可为集体增收10万元。林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方式创新,不仅有力推进林业经济的跳跃式发展,而且大幅度增加了农民和村集体的收入。

  林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理务关镇境内,殷实的绿色已成为许多村庄的“家底”,成为兴业之本。据了解,目前村集体来自林业收入年均超过10万元的村庄有11个,向阳等8个村通过发展林业,化解了集体债务,改善了基础设施,融洽了干群关系。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直接带来了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繁荣。戴家尧等3个村先后共投资53.5万元新建了高标准的教学楼一栋,极大改善了孩子们的受教育环境,群众对此比较满意。由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镇合作医疗覆盖率、五保老人供养率达90%,实现了农村自来水、硬化道路、有线电视“村村通”。

  高家庄子村是名副其实的“林业专业村”。该村实行“集体+干部+农户”的经营合作方式,盘活闲散资金,实行联合经营,做大做强林业经济。现拥有林业面积1800多亩,其中速生用材林达1600亩,经济林200亩,年轮伐量达100亩。依托林业优势,建立1个林地养鸡厂、1个林地养猪厂和建材厂。2005年全村集体收入70万元,其中林业收入5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560元,其中林业增收380元。集体经济壮大了,该村先后投资68万元对村内主街道进行了绿化、硬化、亮化、美化。投资6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党员活动室、村委会办公室、文化娱乐室,村容村貌得以焕然一新。村集体设立了专项救助基金,用于资助村内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残疾人以及家庭困难的学生,还设立了养老保证金及教育奖学基金。

  在理务关镇,林业牵动着村庄的命脉。许多贫困村的脱贫历史,每一步都和林业经济息息相关。戴家尧是个380户、1280人的小村,土地2600亩,村支书李令军谈起往昔非常感慨:一直穷得要命,自从村里发展用材林,集体每年有了20多万元的收入,很早“三提五统”就不用村民交了,前几年开始给村民免了积累工和义务工,现在和邻近村庄一起投资几十万元改造年久失修的校舍,解决了周边6个村的上学问题。

  走过一村又一村,是一个共同的主题故事:发展林业脱贫致富。

  理务关镇的实践已经证明,植树造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条件改善提供了不竭源泉。它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建设绿色新农村

  蓝天如洗,河水明净,树木翠绿,连天蔽日的森林掩映着村舍、环绕着田野……在理务关镇,这怡人的随处可见的绿色乡村风景让人沉醉,也常常使人深思。

  我们看到,植树造林不仅成为这里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而且在一片贫瘠的黄土地上再造了一个绿色的生态家园,以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彰显了乡村的魅力和本色,客观上已树立起一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一个园林化村庄的雏形。

  作为一个速生杨用材林的专业镇,理务关发展林业的初衷,应该说放在第一位的是突出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日积月累的改善已在这片土地上沉淀为另一笔巨大的绿色财富。

  成方连片的用材林形成的绿色海洋,包围着村庄、田野,环绕着水库、河流……成为理务关一道特有的风景线,一张乡镇“名片”。目前,理务关镇已基本实现了镇内“平原成网、河滩成片、道路成带、四旁成林”的格局,全镇初步建成了以高产优质高效示范田为主的农业生产体系,以经、果、林为主的多种经营体系,以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生态防护体系,以路、沟、塘绿化为主的美化体系。这不仅是一个林业生产目标的格局,同时也是一个衡量生态环境水平的格局。

  怎样打好环境这张“牌”,怎样进一步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建设新农村,发展区域经济,已成为理务关镇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招商引资,发展生态经济、旅游经济,已进入当地的议事日程。

  与此同时,乡村绿色的视野延伸着党委一班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他们认为,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发挥理务关自身的优势,即良好的林业生态环境,绿色乡村景观。这是一个怎样立足环境的特色建设新农村的问题,也是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建设新农村的课题。

  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建设新农村,就是要进一步为村民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就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理务关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乡村生活的绝妙写照。以环境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进行村庄美化、村庄形象的设计,进一步带动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更新,进而从整体上去引导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塑造和谐、自然、充满生机的绿色乡村社区,建设独具特色的园林化村庄,是理务关的干部群众需要探索的新的发展课题。

  在这个处处被林海遮蔽,村庄被森林掩映的乡镇,拥有的目前基层乡村比较少见的生态景观资源,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宁静的乡村,浓郁的绿色,和谐的自然,本身就是“新农村”得天独厚的品牌,而根本无须用城市和工业的所谓模式来强加,来改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理务关人也许还没有刻意、精心地用绿色去修饰自己的家园,用生态树种和园林小品去美化自家的村前屋后,但凭借改变贫穷的初衷,坚持不懈地造林,绿色已经在给予他们丰厚的回报。如果说过去理务关人还没有有意为之地去营造绿色的人居环境,那么今天在建设新农村的征程中,他们已开始从自发到自觉地建设园林化村庄,更加全面地发挥林业的重要作用。从村庄绿化、村庄建设,到发展生态项目、体验经济,从生活方式更新,到绿色乡村社区建设,前面有许多美好的规划等待他们去实施。

  王鹏镇长向记者介绍,目前理务关镇已在境内的胶南市水源地——吉利河水库,建设了吉利河生态农业观光园,围绕方圆六平方公里的吉利河水库,精心布置各个品类的生态林、农、果园,形成环绕河流的一条五彩林带!围岸的树林与水库的河水互相涵养,良性循环,种植作物不施化肥、农药,倡导完全的绿色、天然,而土壤、河水也得以保持纯净,不受污染。沿着吉利河岸可以看到,从卫东村的三色堇生态园,到团结村的茶叶采摘园,从前王村的干杂果生态园,到各种樱桃园、大片的速生杨生态园,许多树木就长在清澈的河水之中,一派江南水乡的风光。

  目前,全镇还围绕吉利河水库修建了20公里的环库路,引来社会各方的投资1000多万元。

  这将是一个梦一样的地方,梦一样的构想。王鹏告诉我们,吉利河水库周边有15个村庄,占了理务关镇村庄总数的一半,镇党委政府将以吉利河生态农业观光园为龙头,启动全镇的生态产业发展,并带动周边村庄的绿色新农村建设,立足理务关镇特有的资源,这种新的实践与尝试必将大有文章可做。为此,理务关满怀信心地作出了一个新的发展定位——打造琅琊组团的“后花园”,“胶南的九寨沟”。

  理务关,人们应该记住这个地方。这里虽然依然贫穷,但播种绿色已经使这里呈现出和其他贫困农村不同的景象、不同的命运。虽然我们来去匆匆,但这里无处不在的浓郁绿色把村庄淹没在视野之中的少见景象,已成为我们印象和记忆中抹不去的一个鲜明写照。这里虽然依然贫穷,但绿色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大地的怀抱之中,化成一道风景。

  建设绿色新农村,镇党委政府已经在实践中独领其中的神韵,也认准了这样一条路。他们通过植树造林把乡村“包围”起来,为新农村建设培育坚实的产业根基,营造美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环境,在编织“三农”锦绣前景的同时,亦在探索建设一种独具特色独具魅力的新农村模式,那是生态、绿色、殷实、田园风光的新农村,那是美好和谐,胜过城市的新农村。他们坚信并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印证一个崭新的理念——新农村建设“林”中有道,大有可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