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个产业三场教训 新洲蘑菇历尽曲折显霞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07:20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张勇军、易飞、通讯员严辉文、实习生舒艳)“全省年蘑菇产量57万吨,新洲区就有5.8万吨,足见新洲蘑菇产业在全省的地位。”省食用菌协会会长、华中农大教授罗信昌21日告诉记者。

  谈及小蘑菇成为大产业的艰辛曲折,新洲区副区长苏霓斌感慨地说,真是“十年磨一剑”。10年来,在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的夹击下,当地菇农、政府都交了不少
“学费”。

  教训之一:1997年该区徐古镇开始发展双孢菇。起初,菇棚都是用稻草和竹子搭建的,经常一发火就火烧连营,农民损失惨重。菇农曹国林回忆当年的一把大火,仍然心情沉痛:2000年那场大火,他家的3个菇棚连同老乡们的成排菇棚化为灰烬。当时正待摘菇,遭此劫难,全年收入泡汤,仅他一家就损失10余万元。

  记者点评:草棚投资虽省,可怕火灾,使用期也不长。当地政府引导农民算长远账,不断改进菇棚。被授予“中国双孢蘑菇之乡”的徐古镇副镇长金志伟介绍说,从草棚到遮阳网棚再到普通砖棚,如今不少是带暖气管的砖房。第四代菇棚,既解决防火问题,同时也延长菇棚使用寿命和蘑菇种植期,综合效益大为提高。

  教训之二:种植蘑菇,菌种很关键。几年前,当地菌种主要依靠从福建、浙江等地引进。1999年9月,一场小插曲让他们决心自己培育菌种。那年从浙江长途运回的菌种,由于气温高,保存不善被“烧死”,损失20余万元。徐古镇政府连夜找信用社,帮助种植户贷款重新购种。

  记者点评:不解决菌种问题,难免受制于人。该区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并鼓励种植大户培育菌种。如今可以培育菌种的企业达10余家,完全可以满足菇农所需。落户徐古镇的武汉宏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艾萍介绍说,他们引进省内外近20名专家,建成了武汉市食用菌研发中心。

  教训之三:随着规模扩大,产量增加,菇农出现卖菇难。2002年,当地蘑菇在武泰闸市场上,被压级压价,每公斤售价不到1元,菇农连成本都收不回。一气之下,一些菇农将蘑菇拉到区“两会”现场,找政府买单。

  记者点评:为解决销售难题,新洲区决心完善产业链。他们先后引进宏源、长华、天添等10余家企业,大量收购鲜菇,加工成盐渍菇出口。投资1.5亿元即将投产的长华公司,就地深加工蘑菇罐头、蘑菇酱油等,预计年加工3万余吨鲜菇,可安排近千人就业。当地双孢菇从卖难到抢购,今年最低价每公斤达5.2元,菇农一个大棚就可纯赚1.5万元。

  [链接]一个人与一个产业的成长

  

  8日,武汉市新洲区徐古镇的武汉宏源科技公司,正式收到国家商标局通知:徐古蘑菇商标注册成功。上月底,中国食用菌协会正式授予该镇“中国双孢蘑菇之乡”称号。

  目前徐古镇双孢蘑菇种植面积达400余万平方米,大棚4600多个,15家加工企业。全镇70%的农民共2万余人从事双孢蘑菇生产经营。

  徐古蘑菇产业从起步至今,经历了10年艰辛的探索。其中有一个人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就是省食用菌协会理事、新洲区食用菌协会会长、武汉天添食用菌公司总经理陶双球。

  一

  1997年,作为副镇长的陶双球与镇干部一起到上海考察农业结构调整,着手引进双孢菇项目。但习惯了种植粮食、棉花的农民,害怕失败,不敢动手。

  种植蘑菇,可以将稻草、牛粪变废为宝。看准了市场的陶双球站出来,动员亲友,东拼西凑7万元,在沙河村建起4个大棚共0.6万平方米的实验基地。

  种菇是个技术活。陶双球不懂,他从上海请来专家作技术指导,边学边干,逐步掌握了从搭建菇棚、播种、病虫防治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成为公认的蘑菇专家。

  有了成功的示范,沙河村很快建起10万平方米的基地,成为全镇蘑菇生产示范基地。

  二

  蘑菇分为高、中、低温菇三大类,适宜种植温度在0~33摄氏度。超出温度范围,蘑菇会死亡。蘑菇发展初期,菌种全部依赖从福建、浙江购进解决。1999年,他们购回的5车菌种,因遭遇高温天气全部死亡,损失20多万元。

  陶双球下决心自己生产菌种。生产菌种,技术要求非常严格。陶双球不惜重金,从华中农业大学请来2名教授作顾问。并向菇农承诺:每瓶菌种1.5元,保证供应,鲜菇上市再付款。

  2000年春,年产100万瓶的菌种厂投产。但由于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少数菇农的需种量超出计划。宁可亏本,不亏信用。为兑现诺言,陶双球立即派人去福建,以每瓶3元的价格购回6万瓶菌种,按承诺价及时补送到菇农手中。当年,蘑菇种植面积扩大到50万平方米。

  三

  新鲜蘑菇的含水量达90%,只能保存三五天。产量大了,销路成了大问题。因无销路,菇农们一度满腹心酸又无奈地听任蘑菇烂掉。

  陶双球敏锐地意识到:鲜菇加工是蘑菇产业发展的最终出路。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他产生了一个大胆设想:搞股份制。

  政府大力支持。2000年,陶双球带领股东们筹资480万元,成立康之源菇业公司。2001年初,年产1万吨盐渍菇的加工厂投产,出菇高峰期鲜菇不再大量积压。

  随后,陶双球又与山东九发食用菌集团联合,畅通销售渠道。

  政府部门因势利导,引进多家加工企业。本月,大型蘑菇深加工出口企业———长华食品公司即将投产,正在大量收购蘑菇,其年蘑菇加工能力达3万吨。

  四

  现在正是徐古双孢蘑菇上市高峰期,价格创下历史同期最高,产地批发价每公斤达到5.2元,零售价达8元。

  富山村一谢姓农户算了笔账,一个9层10架1200平方米的菇棚,可年转化2万公斤稻草、2500公斤牛粪,投资2.6万~2.8万元,出菇一个月即可收回成本。在徐古,年纯收入过3万元的菇农有1500多户,过10万元有近300户。

  徐古年产蘑菇5万余吨,产品远销上海、山东、福建等7省市,出口香港、日本和欧洲市场,预计今年产值2.1亿元。

  (记者张爱虎实习生赵国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