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来自“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的报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08:52 扬子晚报

  老一辈人,一定还记得电影《柳堡的故事》,当年一曲《九九艳阳天》唱响了大江南北。而今,这个故事的诞生地——江苏宝应县,正在“续写”新的一出“大戏”。

  近日,宝应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授名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这个“全国唯一”的殊荣,何以被宝应摘得?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柳堡”的乡亲们,又演绎出怎样的新故事呢?11月底,记者到实地进行了采访。

  一见面,宝应县环保局局长张国顺便开始给记者上起“科普”课:什么是有机食品呢?它是一个国际上通用的概念,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完全不用化肥、农药以及各种添加剂,也不采用基因工程的健康、营养类食品。“从食品安全角度看,如果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比作金字塔的底部和中部的话;那么,有机食品,就是金字塔尖。”

  选择有机食品,缘自宝应人对自身优势及国际形势的科学定位。“宝应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是生态!”宝应县委书记闻道才告诉记者,全县五湖四荡和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标准,大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2000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宝应为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县。这一切,都为宝应发展有机食品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国际形势的“倒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宝应是全国著名的“荷藕之乡”,荷藕70%以上出口日本。近几年来,日本对从宝应进口的荷藕检测项目由过去的9项增加到14项,并提出宝应荷藕必须尽快达到有机食品标准,否则将关上进口大门。

  2000年前后,宝应人开始发展被称为“塔尖工程”的有机食品;2004年,宝应被批准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的唯一试点。据县长林正玉介绍,目前,全县14个镇共建设有机食品基地36个,全部通过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论证中心的认证,总面积达5.6万亩,涵盖粮食、水产、畜禽、蔬菜、瓜果等五大类12个品种。

  有机食品生产,对土壤、环境以及农业技术、管理的要求非常高。在水仙实业有限公司示范园里,公司总经理华柏仙告诉记者,这里采取的是蟹为主、鱼为辅的混养方式。在塘里,蟹、鱼共生,蟹以投放的鲜活螺蛳为饵料,在养殖过程中,从不使用农药和化学添加剂,如此环境里出产的螃蟹肉质特别鲜美。

  记者注意到,宝应的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主要采取的是公司化的运作模式。在县委书记闻道才看来,“搞有机食品,单靠一家一户的农民是不行的。因为,单个农民受眼前利益的趋动,很有可能偷偷用药,管理也很难做到规范。”

  伏贤怀是南京一家贸易公司的负责人,几年前,经人介绍来到宝应,建立起中宝德园有机农场。“我们采取的是农场运作模式:我承包农民的土地,返包农民为我种田。目前,农场聘请员工15人,管理人员3人,高级农艺师2人。同时,聘请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科所、县环保局、农林局为技术依托单位。在种植和收获等农忙季节,根据需要聘请农民工。这样,组织生产的要求、管理的措施很容易得到落实,而不会出现一家一户种植那种无序的局面。”

  有机食品,使宝应人尝到了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甜头。如今,中宝德园的有机“75”毛豆,已出口到美国;有机大米在上海市场最高销售价达14元/公斤。水仙公司的4只装有机蟹,在北京卖到了800元一盒。全县现有的有机农业用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左右,产值却占农业总产值的12%以上。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把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发展到50万亩!”这是今年6月20日,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宝应视察时提出的殷殷嘱托。如今,勤劳、智慧的“柳堡”乡亲,正将其一步步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群众得实惠的绿色图景。本报记者杭春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