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现场进行的就业调查显示:七成人期望月薪超1200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09:01 中安在线-安徽商报 | |||||||||
■记者武静&文卓也&图实习生刘媛媛齐美义黄瑞莉张鹏 昨天清晨7点不到,安徽医科大学的小张带着5份求职简历,早早就踏上了省城148路公交车。小张要去参加的,是在合肥学院南区举办的“安徽省高校毕业生综合类就业市场”。
据省教育厅提供的数字显示,当日,来自省内外的400多家用人单位共为到场的3万余名毕业生提供1万多个职位。这场招聘会的举办,也意味着我省2007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系列活动已正式启动。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些刚出校门的学子们对薪金的期望有多高?用人单位是否认同?在用人单位看来,毕业生最欠缺的是什么?在昨天的招聘会现场,针对上述热点问题,本报特别进行了我省“2007届毕业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毕业生卷和用人单位卷各100份),全部有效回收。作答的100位毕业生中,有本科生58位、专科生35位、硕士以上7位。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调查,使同学们更加清晰地明确自身的就业定位,了解就业行情,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 记者调查【关键词】①薪酬月薪不足800元,仅一成毕业生愿接受 尽管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但对于自己最关心的薪酬问题,毕业生普遍期望仍然较高。 58位本科生中,有40位将理想的薪酬期望值定在1200-2000元间,占比68.96%%;800-1200元的仅有9位,不足总数两成,与期望值在2000元以上者所占比例相同。 专科生也并不降低对薪酬的要求。本报问卷调查显示,共18名应聘专科生的薪酬期望值在1200-2000元,约占总数一半;另有14名求职者的期望值在800-1200元,约占40%%;仅3人愿意接受月薪在800元以下的工作,不足总数9%%。 一位来自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的高同学说:“我们虽然是专科出身,但动手能力和技术技能方面绝不逊于某些本科生”,该同学认为索求1000元以上的月薪合情合理。 尽管很多专科毕业生如高同学一样,认为应当索取与本科生同等的薪酬待遇,但用人单位开出的筹码却没给足他们“面子”。 调查显示,在受访的100家用人单位中,仅25家愿意给专科生开出1000-1500元的月薪。而更多的用人单位更愿意给专科生600-1000元的月薪,仅有专科生理想薪酬的一半,比重高达54%%。即使针对本科生,也只有8家单位愿意开出2000元以上的月薪,多数单位的薪酬与求职者的理想水平相差数百元。 点评:从本报的调查来看,毕业生的期待值和用人单位的薪酬存在较大差距。对于毕业生来说,过高的薪水要求可能会吓走用人单位。同时,对于部分用人单位给学生开出几百元每月的“超低价”,学生得不到合理的薪酬,对工作和企业的投入度有限,这就给企业的人才流失埋下隐患。 毕业生在面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时,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发挥自己所长、行业是否有发展空间,将比紧盯薪酬更有价值。 【关键词】②人才高消费仅9%%单位明确表示招专科生 本报随机调查的100家用人单位中,只有9家明确表示要招“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毕业生,占统计的9%%;而希望招聘“本科学历”的用人单位有43家,占统计的43%%;希望招“硕士及以上”的用人单位占15%%;选择“根据岗位实际需要来确定学历”占统计的33%%。 昨天,从一家专科学校电机专业毕业的王同学在向一机械铸造公司投递简历时就遇到了“学历尴尬”。“他们跟我说只招本科生,但他们的岗位性质上并不要求多高的学历,反而更看重动手能力”。王同学注意到,该公司收纳的简历中,全部是来自本科院校的学生。 点评:“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人才浪费现象,在人们的一次次感叹中,似乎已很平常。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人才资源市场“供大于求”的状态也在不断加剧。部分用人单位动辄“本科以上”的学历要求,实在有些大材小用。硕士、本科和专科待遇拉距不大,超职位所限学历使用人才,却不需要承担相应的成本付出。因此,在缺乏相关指导性政策的情况下,“学历高消费”很难避免。 【关键词】③过度包装行头讲究不如举止得体 记者发现,在此次前来应聘的学生大军中,着“职业装”的学生占有很大比例。“有行头当然会更好,这样显得有气势,穿的差还用谈其它的吗?”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前来应聘的大学生都表示愿意花更多的钱打造求职“行头”,就怕在面试中会因为这一环节被“毙”掉。 但在本报的统计中,用人单位似乎并不看重求职者的装束。据统计,对“外貌长相”和“穿着仪表”最看重的用人单位一共只有14家,所占的比例仅是14%%;而有58家用人单位更看重的则是求职者在求职时的“举止言谈”,这一比例占到了58%%。此外,还有28%%的单位在意“求职者的态度”。 点评:前些年的买套正装与今日相比,已是小巫见大巫。普通衣着少则上千元,至于锦上添花如割双眼皮、做治近视眼手术等,花费则更大。从本报的调查结果来看,许多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包装却并不认可。因此,毕业生“过度包装”不宜模仿和提倡。只要衣着整洁、言谈得体加上真才实学,相信用人单位同样能看上。 【关键词】④眼高手低普遍不愿从基层做起 在本报此次问卷调查当中,近七成调查单位认为“自身发展方向盲目”和“眼高手低”是目前应届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问题。 在被调查的100家用人单位中,有48家单位认为“自身发展方向盲目”是目前高校毕业生求职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有22家单位认为高校应届毕业生“眼高手低”,两者占到了70%%。认为高校毕业生“过于看重企业名气和薪酬”、“经验或修养不足”、“能力不够”的单位数量分别占总数的15%%、11%%和4%%。 江苏立霸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冯女士认为,对“自身发展缺少长远的规划”、“眼高手低”是很多企业不看好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她告诉记者,该公司对前来求职的毕业生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从基层做起”。“我们以前招的应届毕业生3个月流失率达到80%%以上,现在必须跟毕业生说清楚,新员工一律要先从基层干起。” 点评:很多学生对于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将来在哪些领域里发展,还没有认真地思考过,因而择业就显得比较盲目。找工作没有目的性,参加招聘会到处投递简历,没有针对性。先找份工作再说,不适合就“跳槽”,浪费的是双方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继续加强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仍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⑤乱投简历 用人单位简历成捆往回拎RR参加一次招聘会应该准备多少份简历?一个职位,用人单位最多能收到多少份简历? 在本报此次问卷调查中,超过六成的被访单位认为,招聘一个岗位,往往会收到20-50倍于招聘人数的简历。受访的100家单位中,有35家单位每次收到简历与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0∶1;有27家单位回答这个比例为50∶1;26家单位收到简历与职位之间的比例达到了10∶1;8家单位为5∶1。此外,在被调查的单位中,有4家单位收到简历与岗位比例达到了100∶1以上。 合肥某化工企业的招聘人员陈先生告诉记者,这次公司只打算招聘几个岗位的技术人员,但一个上午收到了上百份简历。很多专业以及经验根本不符合公司要求的求职者也坚持要把简历留下来。“虽然说这样公司多了很多选择的余地,但这么多简历人事部门往往连仔细阅读的时间都没有,没有被选中的简历多数进了垃圾箱。” 在招聘会现场,记者看到很多提着大袋简历的求职者,通过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记者发现,参加招聘会的毕业生80%%都准备了5—10份的简历,在接受调查的求职者中,只有两位研究生只准备了一份简历。而据记者了解,现场求职者每份简历的制作成本少则一两元,多则十几元。 安徽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小王告诉记者,一个上午他已经发出了6份简历。“多投一份简历也是多一个机会吧,即使用人单位现在不需要我,也许他们以后需要还能想起来。”对于是否增加了无谓的求职成本,小王说:“如果有一份能换来个好工作,这个投入我认为是值得的。” 点评:伴随着就业难的呼声越来越高,更多的大学生都抱着广种薄收的心态,寄希望于拼命地发放简历。“就当用几元的成本去博一次面视机会”,这可能是招聘会上乱投简历的绝大多数毕业生的想法。而用人单位对简历的筛选也有些过于粗化。 这样的行为其实有点不明智,特别是同一简历投到同一家单位的几个部门,会让对方觉得你的目标模糊。因此,还是要有的放矢,重点出击。 【关键词】⑥亲朋关系三成学生认为“关系”最重要 学习成绩棒,不如有个好老爸”,这句调侃语也反映了如今求职市场一些微妙的变化。本报调查中,有28位求职者认为自身寻职,最关键资源是父母亲朋关系,占到总数近三成。 一位自称家境甚好的同学甚至向记者坦白,他来此应聘,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并不当真,因为“即使在这碰了钉子,家人还是有办法给自己弄份好工作的”。本报调查还显示,有62位毕业生认为,毕业生求职最关键资源是“相关经验”。 在另外一道关于“求职的最大障碍”选题中,还有59名毕业生认为,自己求职最大的障碍是“实践经验不足”。而与此同时,57家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求职者素质是合格的专业技能,52家单位最为看重的求职者简历内容为“工作经验”。 点评:不可否认,现在的人际关系在就业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少大学生倾向于“托熟人找工作最有效”、“熟人好办事”等观念。但是,现在的用人单位尤其是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是“逢进必考”,“父母亲戚关系”对求职有所帮助,但最终决定求职者是否被录用的,还应该是真才实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