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叠罗汉”一叠五十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13:45 大众网-鲁中晨报

  

“叠罗汉”一叠五十年
▲ 每年元宵节,上庄村的“叠罗汉”表演,都会吸引很多观众

  

“叠罗汉”一叠五十年
▲ 杜明秀大爷说,这是“帅巾”

  

“叠罗汉”一叠五十年
▲ “叠罗汉”队伍中,踩高跷的人不但需要有很强壮的身体,更需要很高的技巧

  资料图片

  

“叠罗汉”一叠五十年
▲ 戴上高跷队的“皇冠”和“凤冠”,俩孩子开心地笑了

  “‘叠罗汉’可是我们村里顶刮刮的节目,每年元宵节,周村等地的民俗团体都来请我们去表演。”11月25日,当我们冒着小雨来到博山区南博山镇上庄村时,村里的老书记杜明文第一句话就难掩自豪。

  杜书记带我们在村里转过几个路口,来到杜明秀大爷家。71岁的杜大爷腿脚有些不灵便,但他年轻的时候,可是跳‘叠罗汉’的高手,“我12岁就开始玩了。”在杜大爷断断续续的回忆中,“叠罗汉”的故事逐渐清晰起来。

  上世纪40年代末,高跷表演在农村比较流行。杜明秀10多岁时,整天给自己腿上绑上高跷爬山,这为后来的表演打下了基础。

  解放初期,上庄当地的老艺人以民间传说《水漫金山》《西游记》《天女散花》等故事改编,加入了高跷表演等动作,创编了“叠罗汉”,后来题材逐渐扩大到当地的样板戏。

  “叠罗汉”一般由约十个人进行表演,最下面的“罗汉”统一踩着约80厘米高的高跷,中间一层是十几岁的孩子,膝盖跪在下面演员的肩上,最上面还有更小的孩子。排好后,踩高跷的“罗汉”或跑或跳,很一致地做出各种动作。中间和最上面的孩子也按照事先排好的动作表演。

  在上庄村,每年元宵节只要不下雪,就能看到“叠罗汉”。刚开始的时候,演员的装束都很简单。上世纪80年代,村里成立了高跷队,并拿出资金置办了“装备”,衣服、大鼓、戏帽,还有了专门的化妆师。

  这些“装备”都放在杜大爷三儿子闲置的房子里。从大爷家出门没几步,大爷就指着在路边玩耍的小孩子说:“他就玩过‘叠罗汉’。”小孩子叫杜德海,听说我们要去看看村里高跷队的服装和道具,非要跟着去。于是,我们的身后就跟了一大群孩子。

  大爷打开放在屋角的几只大木箱子,里面装满了花花绿绿的衣服和戏帽,随手拿出一件,在脖子上一比画,“这是围脖,呵呵。”老人忍不住笑了,然后又拿出一件,围在自己腰上。

  两个孩子看见一件红色的袈裟,拿起来就给大爷穿上了。大爷高兴得合不拢嘴,好象马上要跳起来,不过,平时高跷队的队员们很难凑在一起,要看“叠罗汉”,恐怕要到年底了。

  杜大爷的侄子也是高跷队的一员,有一年元宵节,侄子病了,还挂了吊瓶,第二天就得表演了,高跷队很着急。谁知第二天一大早,大爷的侄子就来了,说,大家伙一年才看这么一回,怎么着我也得坚持下来。

  杜明秀说,自己玩“叠罗汉”40多年了,如今虽然腿脚不方便,不过,如果有需要,他仍然愿意表演。山里人的热情很高,现在,村里会表演“叠罗汉”的有50多人。

  “叠罗汉”曾在大大小小的民间表演中拿过各种各样的奖。“传承50余年的‘叠罗汉’,见证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它还将继续舞动。”博山区文化局一名负责人说,他们要将这一民间舞蹈形式申报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图 记者 张万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