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成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路线: “三个集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8日06:32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城市经济的本质在于聚集。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实践路线。“三个集中”从表层看是简单的空间过程,成都市赋予了其深刻具体的经济社会内涵,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措施,初步构建了“三个集中”发展的互动机制,保障“三个集中”环环相扣,落到实处,构成切实通
向城乡一体化的可行路径。

  一、“三个集中”与城乡一体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个集中”是对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空间过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突破了传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与乡村相互割裂的思维方式和发展路径,克服了中国长期以来就城市发展论城市发展、就农民工论农民工问题以及就“三农”问题论“三农”问题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将城乡一体化的三个核心环节即城市发展、以人为载体的城乡融通以及乡村发展融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三个集中”构建了城市与乡村的经济社会运行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个集中”反映了中国城市化发展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表明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和城市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城市化不仅要发展城市,也不仅是简单地让更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而是要促进其生活方式的完全城市化,同时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图1表明成都市推进“三个集中”的重要进步性还体现为同步推出一整套制度改革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每一个集中过程的具体推进保驾护航。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三个集中”的经验已经被许多区域和城市所接受和推行。但是,大量的地区在推进“三个集中”的过程中感到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其关键障碍就在于缺乏实践“三个集中”的制度环境,导致在集中的过程中公众的多重利益不能及时得到保护,从而得不到公众的拥护,“三个集中”因为缺乏群众基础而难以有效推进。成都的重要成果经验就在于清醒地认识到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先后在就业、社会保障、户籍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大幅度综合性的制度改革,建立一整套有利于推进“三个集中”的制度框架,保障了各个环节公众的不同利益,保证了城乡一体化的顺利发展。

  成都市不仅关注“三个集中”之间的连接与配套,更加关注每一个具体过程的科学化操作,比较系统地建立了“三个集中”的有效运行机制。

  二、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

  引导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是“三个集中”的关键,是成都市对以集约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积极探索,也是成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创新的重大举措。为实现这一目标,成都市通过土地规划、环境建设、集群培育和区域协调等多条途径引导企业聚集。

  1.用严格的土地规划来引导企业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而政府高度垄断的土地一级市场和从严从紧的土地供应政策,使得土地成为企业建设发展的稀缺资源,也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成都市相继出台了《成都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2003年~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新跨越的意见》《成都市新增工业用地指标分配及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确保不低于30%的建设用地用于工业集中发展区和重点小城镇的发展,保证集中发展区的建设用地指标。同时清理整顿原有的违法乱占地企业,勒令其停产搬迁。对进入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工业项目优先安排并保证工业用地,对不进入集中区的新建企业规划不审批,土地不供应,从源头上遏制了企业分散无序布局。

  2.用完善的环境建设来吸引企业

  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吸引企业进入集中发展区的关键因素。投资环境既包括道路、通讯、管网及土地等投资硬环境的建设,也包括制度创新、行政服务等投资软环境的建设。

  成都市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集中发展区建设,截至2005年底,全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9.64亿元,基础设施配套水平达到每亩13万元,修建厂房808万平方米。完备的基础设施,标准化的厂房,使得入驻企业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都显著下降。

  成都市还全面实施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简化审批程序,凡是进入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工业项目一律进入绿色通道快速办理审批(备案)手续,确保及时入驻。市和各区(市)县普遍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3.用高质的集群培育来壮大企业

  产业集群是指以市场为导向、相关产品集中生产、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企业在同一地理区域大量聚集的现象。集群发展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成都市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切合产业发展规律,确立了电子信息、汽车、模具、医药、航核、农副产品加工这六个重大产业化项目,成立了这六大产业的“推进办”,促进产业相对集中,形成生产专业化地区和产业密集带。在集群培育过程中,成都市特别重视大集团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大集团在企业管理、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等方面的示范效应和扩散作用。

  4.用良好的区域协调来服务企业

  产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在谋求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始动力下,各级地方政府成为影响企业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的恶性竞争,往往会导致产业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低效利用,成都市建立起良好的区域协调机制,实现企业在全市域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成都市调整全市的工业园区,将原有的116个工业开发区归并为21个集中发展区,其中19个区(市)县各1个,市级2个,明确了这些集中发展区重点支持的行业以及限制和禁止类行业,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错位发展,功能配套,产业互补的空间格局。

  成都市特别鼓励中心城区与远郊县(市)联合建设产业集中发展区,将不再适合中心城区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及现代制造业的相关配套产业、中低技术制造业扩散到远郊县(市),这些县(市)正好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发展的阶段,具有中低技术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中心城区则腾出土地整合资源,优化发展环境,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高效产业体系,带领全市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整合城乡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禀赋优势,减少区域间的恶性竞争,实现区域联动发展,中心城区与远郊县(市)共赢。

  在成都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截至2006年10月,全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已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31户,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近40%。今年1~10月,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32.79亿元,占全市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总量的59.2%(不含省直统企业)。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促进了企业创新,提升了企业竞争力,还节约了土地资源,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工业发展水平,为向城镇集中的农民创造了就业岗位。

  三、农民向城镇集中

  进入城市的农民是城市化过程中被“化”的对象,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化是城市化的关键环节。因此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是“三个集中”的核心,也是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成都市政府紧紧围绕让农民住得舒心、住得安心这两个基本要求,构建了农民向城镇集中,进而实现由农民向新市民转变的长效机制。

  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应当让农民参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并与城市居民公平地共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城市中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便捷周到的社区服务,完备齐全的基础设施。使农民在城市中完全转化为城市居民。

  成都的农民向城镇集中主要分为3种类型:在5个中心城区建设完全与城市接轨的农民新居工程;在郊区则以重点镇为主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城镇新型社区工程构成为重点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圈层的边远丘区山区,则根据区情适度引导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

  5城区是成都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公用设施配备能力强的区域。但是,在5城区的边缘区域还散居着尚未城市化的农村居民,他们居住的农房依然简陋,基础设施不健全,环境治理能力弱,居住环境质量与城市居民形成强烈的反差。而且这些居民大部分已经是被征地居民,在职业上也大都已经非农化了,居民身份和居住环境改善的滞后限制了5城区边缘区域的城市化进程,以及这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据此,成都市启动了旨在实现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的新居工程,完全按照城市居民居住区的建设标准来建设农民新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可以认为新居工程是5城区完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性工程,新居工程的落实标志着成都5城区基本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管理、社区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发展。

  鼓励郊区农民向重点镇集中是成都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的重点领域。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之初,成都市部分乡镇规模小、布局不合理,难以形成人口和产业聚集。成都市首先对部分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的乡镇进行拆并调整。调整后,全市共有乡镇240个,撤并率达到了30%。2004年,成都市又从中确定30个重点发展镇,2005年,进一步确定1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集中物力、财力、人力加快重点镇特别是优先发展重点镇的建设,让重点镇在人均道路面积、清洁能源普及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绿地率、初中升学率以及文化活动室、图书馆、医院、运动场等方面全面与城市接轨。

  在偏远山区,城镇辐射能力弱,农民居住相当分散,因地制宜地引导丘区山区农民集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也是成都市“三个集中”战略的重要部分。成都市根据“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总体原则,在有产业支撑的地区统一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水、电、气、通讯、光纤、网络等设施配套,吸引有条件的农民自愿集中居住。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成都市新近出台的《中共成都市委 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试行)》(成委发[2006]52号)彻底拆除了成都市城乡之间人口迁移的门槛,《意见》鼓励农民举家向城市迁移,鼓励农民根据就业跨区(市)县迁移,并且对迁移过程中如何保障农民的土地、就业、培训、居住、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相关利益都做了详尽的制度性规定。我们认为成都的这次户籍改革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对于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户籍改革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意见》的历史性进步性意义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

  第一,变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以农民工单身为主的迁移为全家迁移,使农民工在城市中能够与亲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以农民工为本”,从根源上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办法;

  经贸唱戏 蓉新合作再掀高潮

  “由音乐剧《金沙》的独特魅力搭桥,蓉新两地有望在合作周期间实现优势领域的深入合作!”据市政府新闻办有关官员介绍,除了《金沙》音乐剧将在新加坡公开演出外,成都市还将举行旅游、物流、商业及商业地产的多场推介会,通过产品展示、项目推介等形式,构建高水平的两地合作交流平台,推动两地的优势产业合作交流向纵深发展。

  据介绍,在合作周期间,我市旅游部门将举行旅游推介会和中国成都风情周旅游展,邀请当地旅行商组织游客包机来蓉,参加中国四川(成都)国际旅游节、中国四川南国国际冰雪节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市长峰会;同时还将举行“买家卖家”圆桌会议,为成都旅行社和新加坡主要出境旅行商提供面对面合作的机会。在物流推介活动中,我市物流办和相关物流企业将与新加坡物流业进行深入交流,推介成都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探索成都与新加坡在物流方面的合作模式,寻求新加坡物流企业参与成都现代物流业投资与运营的机会。此外,在商业及商业地产推介活动中,我市主要房地产、餐饮企业也将与新加坡业界进行全面对接,推介2007年第三届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招商活动以及“一品天下美食商业街”等项目。

  在此次合作周期间,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也将派出特派记者赴新加坡全程报道合作周的盛况。

  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特派记者 卫昕 孟飞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