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京津冀需共筑沿海隆起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8日10:05 河北日报

  【聚焦2006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

  今冬第一场雪后,天津市的空气中浸润着清新。百年名校河北工业大学,因隶属河北,却位于天津、毗临北京,令人们感到其与北京、天津、河北省社科联11月25日至26日联合举办的2006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有了特别的意味。

  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省社科院、河北工业大学……协调发展、产业创新、寻找突破……建立紧密联系的沿海经济产业带、正确认识京津冀产业发展格局以及演进趋势、建立生态特别经济示范区……河北工大第七教学楼一楼会议室内,思想的火花不断撞击着现实中的种种问题。

  1、打造紧密联系的沿海经济产业带

  “刚刚结束的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把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作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战略重点,可看看河北的海岸线你会发现,487公里的海岸线分成了两段,中间隔着天津100多公里的海岸线,而渤海湾西侧,共有5个较大的港口,距离近,且拥有共同的腹地,却由于行政区划分属于不同省市。”论坛一开始,与会者的思绪便被首先发言的河北经贸大学于刃刚教授的话吸引住了。

  “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含义是指要依托港口和临港城市,建设成紧密相连的经济带、产业带。”正由于此,于刃刚认为,河北要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京津冀发展同样需要打造一条紧密联系的沿海经济隆起带。

  在于刃刚眼里,渤海湾西侧这5个港口,各有特色。天津港开发较早,现有设施也较完备,曹妃甸港区虽然起步较晚,却具备了建设深水大港的天然条件,而秦皇岛、京唐港、黄骅港也都具有自己的优势。“目前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对海运的需求推动了海港建设速度,目前大连港和青岛港因各自拥有自己的腹地,在一定时期内不会与上述5个港口形成激烈的竞争,但秦皇岛、京唐港两个港区、天津港和黄骅港的建设已亟待协调。”

  于刃刚发出这样的警告:“如不及时加以统筹,势将形成重复建设的重大浪费。这一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引起高度关注的时候了。”

  他建议,在行政区划调整难有大动作的情况下,一方面应尽快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渤海湾西岸5大港口的建设进行协调,最大限度发挥各个港口的优势,降低管理成本,使整个渤海湾港口群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应统筹规划秦、唐、津、沧沿海经济隆起带的产业布局,力求做到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2、建设我国三大““新”沿海经济区

  “中国沿海三个‘新’经济区的构建与发展。”当白发苍苍的南开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季任钧教授以此为题开始他20分钟发言时,与会者大多以为老教授要讲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对比与关系。

  “我所讲的沿海三个‘新’经济区是指北部环渤海的滨海新区、中部的位于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岸线最南端的北部湾经济区。”老教授似乎意识到人们的惊异,随即解释说,“它们的‘新’不是完全意义上新旧的新、新建的新,而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其新的使命、新的定位、新的功能,具有新的生命力。”

  经济发展由靠点状带动向开放的、统一市场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发展,这是季教授对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的学术理解。“打开中国地图,在东部我们可以看到,沿着海岸线由上而下,一条由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等经济区和特区组成的沿海经济带正在形成。”季教授边指着屏幕上的幻灯演示图,边讲解着。

  他认为,其中北部的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战略新区地位的确定,表明处于北部地区的经济加快整体发展步伐;海峡西岸经济区填补了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的空白;海岸线最南端的北部湾经济区将为这条有可能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经济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而这三个“新”经济区的构建与发展,与以往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区不同之处,季任钧认为,一是无论从经济区范围、功能,都从过去相对封闭、各自为政的行政区经济向开放的、统一市场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发展,二是都不是一般泛泛的制定发展规划,而是根据新的历史时期、各自特点、突出特色、找准发展方向。三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其发展更适应国内外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而他更为看重这三大新沿海经济区中的天津滨海新区。作为继上海浦东之后第二个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天津滨海新区由现有的8个区域组成,并规划建设7大功能区。包括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制药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区,50平方公里的中心商务商业区等。

  谈及滨海新区如何加快发展,季任钧认为,经济规模还不够大,结构还不尽合理,产业链延伸有限,不能很好发挥增长极聚集、辐射作用,总体上仍然各自为政,缺乏规划上协调、加上行政体制分割,各类生产要素无法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有效整合是滨海新区乃至京津冀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他提出,滨海新区在今后发展中一是要注意与周边省市协调,特别是与北京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开成最优最合理的资源配置。二是同时对滨海新区内的八个组成单位进行整合,建立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管理体制。三是吸引各类优秀创新人才,形成人才高地,支撑新区不断创新发展的要求。

  3、突破地方利益分割 加快生产要素流动

  “能不能交税不是看产品在哪儿生产,而是看在哪儿消费?”虽然谈的是京津冀区域合作中河北产业结构调整与科技自主创新,但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杨连云却对行政区划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造成的地方利益分割制约了生产要素的自主流动感同身受。他认为,现在分灶吃饭、财政包干的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固然调动了地方官员大抓项目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交易环境的混乱和规则的不统一,有碍于全国统一的资本和产权市场的形成。

  “为什么地方官员对招商引资比企业还热心、还起劲?为什么产业结构调整如此之难?”杨连云的疑问正中当前京津冀三地发展中一些现实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认为,在政府主导型经济的条件下,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表,往往只强调本地的经济发展,为了追求GDP数量上的“政绩”,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有专家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省市之间贸易与投资流动的成本甚至大于欧盟内国与国之间的流动成本。”杨连云透露的信息不免

  让人增加了打破行政壁垒的紧迫感。

  怎么才能消除诸侯经济、建设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圈?杨连云透露,他已就分税制等问题阻碍经济发展的观点写成材料,呈送有关方面及领导,期望舆论与理论先行,成为淡化行政区划的突破口。

  4、京津冀尚不存在产业恶性竞争现象

  “产业结构趋同、低层次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是学术界对该区域产业发展格局的基本概括,并认为这一产业发展格局是造成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刘刚一发言就语出惊人地提出:这一认识并没有真实地反映京津冀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

  他的理由很快由大屏幕上显示的一个个图表支撑起来。“根据2004年北京、天津和河北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排序情况组成的行业数据,人们很容易直观地得出京津冀地区内部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同构现象的结论。三省市共有的产业有医药制造,二省市共有的产业有通信设备、交通运输、黑色金属和化学等,但研究更微观调研数据却表明,京津冀各主要城市之间存在着以专业化分工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根据2005年京津冀地区各主要城市工业的专业化分工情况表,可以看出,优势产业与产品,北京是高新技术产业,天津则为手机、电子元器件。石家庄为化学原料药,纺织服装。保定为SUV和皮卡及汽车零部件。张家口为矿山设备。唐山则是钢材,建材。”

  刘刚认为,这些微观调研数据与大的行业数据所反映的情况存在差别,显示在京津冀各主要城市之间已经初步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和适度竞争并存的格局,基本上不存在所谓的由重复建设而导致的恶性竞争现象。从具体产品看,最激烈的竞争并不发生在区域内部,而是发生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大的区域同一产业或产品之间。

  支持他观点的数据通过2006年1-7月北京、天津和河北优势产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与全国的比较以及1989年和2004年北京、天津和河北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分布变动情况显示出来,从1989年到2004年的15年间,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存在着专业化不断加深的趋势。京津冀地区的产业专业化趋势更多表现为重化工业化趋势。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包括北京、河北、天津在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兴盛一时的电视、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终端消费品生产都已消失殆尽。

  “以前京津冀有雪花冰箱、海涛洗衣机、牡丹电视,可现在市场上占据主要份额的企业都是哪里的呢?南方企业。而京津冀现有的优势大多在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的上游原材料企业,这些行业也是支撑这几年京津冀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刘刚的说法赢得了不少与会者赞同的点头。

  但他认为这一演进趋势并不是区域内部产业竞争造成的,也难以用行政干预来解释,更多地表现为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新兴工业城市产业发展中竞争和带动双重作用的结果。“目前,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以轻工业充分发育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也在悄悄变化,长三角也有意图发展重化工业的趋势。当然,遭到了中央宏观调控的抑制。”刘刚认为,这种趋势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中央查处的“铁本”事件。

  所以,刘刚认为从京津冀产业发展的实际经验看,区域空间布局、区域治理机制和区域发展规划的不足,并不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该地区经济增长长期相对滞后的根本原因,而制约该地区未来经济快速增长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不足。

  “如果说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终端消费品竞争中,京津冀地区输给了珠三角、长三角的话,那么,我希望在未来,京津冀能够在提升区域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上占据优势地位。”刘刚的希望由衷而诚恳。

  “我对刘刚教授认为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基本上不存在所谓的由重复建设而导致的恶性竞争现象持不同看法,我们的研究表明京津冀三地还是存在很激烈的产业竞争的。”上台伊始,北京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陆军的开场白引起了与会者的笑声。

  他认为,京津冀区域壁垒不能仅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待,要以空间整合而非资源整合为基础。空间整合的概念即京津冀发展按从点———轴线———团块———网络的思路,形成彼此相连却又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他认为,吴良庸提出的大北京概念以及东西两条经济带,即是北京发展临空经济,冀津打造临港经济的理论基础。

  5、产业创新之路不能模仿其他国家

  如果说刘刚的发言提出了京津冀三地产业创新的由衷希望,那么河北工业大学张贵博士则以详尽的数据与资料提出了崛起中的京津冀产业发展与创新的路径问题。

  他认为,赶超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的提升依赖着国际产业的转移,其核心是学习和模仿先行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是以先行国家过去和现有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产业技术为目标进行赶超。

  如韩国的纤维工业发展得益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对韩国的大举转移,韩国的造船、钢铁、汽车工业飞速发展也得益于日本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相关产业转移,亚洲“四小龙”的兴起也同样得益于美、日上世纪60年代以后对该地区的产业转移。而20世纪70年代末,美日又从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撤出部分产业而转移到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地,另外亚洲“四小龙”也对泰、马、印尼、菲等国实行产业梯度转移。赶超型工业化也不可能突破现有的资源和能源利用方式,从而也就不可能突破资源的约束和改善对环境的压力。

  张贵博士列出了一些颇有些触目惊心数据说明着我们发展中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与约束。

  京津冀地区8个高耗能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平均高40%,而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显示,2004年,我国生产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单位能耗是日本的11.5倍,是法国和德国的7.7倍,是英国的5.3倍,是美国的4.8倍。我国人均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1%、4.3%和55.4%,石油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3%。

  天津、河北省的人均水量在300至400立方米之间,缺水问题比中东的以色列还严重。北京也只有300立方米左右,大大低于全国2200立方米的平均值。

  中科院发布的《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在可持续发展总能力的五大系统中(生存、发展、环境、社会、智力支持系统),北京的社会支持系统指数最高,环境支持系统指数最低。相对于地处南方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里自然生态条件总体较差,水资源相对缺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张贵认为在资源、能源、环境、资本和技术的约束下,按照当前的产业发展精于模式是很难实现设定的预期目标的。

  必须通过创新———产业创新突破资源、能源、环境、资本和技术的约束;努力占领新产业的制高点。

  “我们要走的产业创新之路是一条世界上并不存在的全新的工业化道路,因此,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不可能从其他国家学习和模仿。这是一种根本性的路径转换。”

  “产业创新时机选择在新产业出现、产业升级、产业转换、产业整合的时期,经济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几乎都处于同一起跑线,这就为经济后发国家和地区打破旧经济秩序,参与新经济秩序的建立提供契机。产业创新的着眼点———要在主导产业和主体生产技术方面做出新选择。”

  张贵博士的解释让人为京津冀未来发展感到沉重之余也看到了些许希望。

  □本报记者 谷峰 本报通讯员 林艳书 [发自天津]

  相关新闻

  曹妃甸建设进展顺利

  此次论坛上,有一位发言者格外引人注目,他不是院校或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而是来自唐山曹妃甸工业管理委规划局的处长刘治弘。

  据他介绍,现在曹妃甸工业区主体工程建设进度都很快。已于2005年12月建成通航的25万吨矿石码头工程,截至目前已接卸进口铁矿石860万吨;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公司钢铁厂项目(970万吨钢/年)正在协调办理审批手续,填滩造地工程已完成12平方公里;5000万吨/年煤码头项目国家发改委已核准并开工建设,预计2008年4月份投产;原油码头和LNG码头造地工程基本完成,具备开工条件。

  谈及人们最为关心的曹妃甸产业布局与京津协调发展,刘治弘表示,要按照共同发展、错位发展的思路,实现曹妃甸与京津冀其他发达地区战略定位、产业发展以及港口功能方面的互补性。钢铁工业,曹妃甸结合首钢搬迁,主要发展钢铁精品基地,石化工业则立足于华北地区较大的石化产品消费市场,考虑到首都现有石化企业长远发展资源和环境的限制,2010年以后,曹妃甸可发挥沿海临港的后发优势,建设大型石化基地或承接首都石化产业战略转移,与天津、大连形成环渤海石化产业带。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天津以汽车、微电子和通讯设备、优质钢管、钢材、高档金属制品等为主,曹妃甸则初期重点发展修船,中远期向造船方向发展,适时发展港口机械、石油钻井机械等产业。

  滨海新区最新进展

  而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也十分惹人关注。据天津市有关方面介绍,目前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呈上升态势,众多国内外项目纷纷落户新区。中石化投资的125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投资约80亿元的天碱搬迁改造、新港船厂搬迁改造等项目全面展开,全长144公里的京津塘二线天津段已通车,滨海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2007年底竣工。最近,总投资100亿欧元的法国空中客车项目落户滨海新区。初步统计,去年6月以来,新引进韩国乐金、香港锦湖轮胎等十余个超亿美元的大项目,与国内地区签订合作协议750多项。

  文/本报记者 谷峰

  访谈

  省发改委宏观经济所研究员高智:

  消除环京津贫困带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区

  新闻纵深:去年以来,亚行一份调查报告提出了环京津贫困带问题,让京津惊讶于自身如此近距离的贫富反差,也让更多的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我省北部与京津接壤的贫困人口集中的贫困带地区。请问在京津冀地区迅速崛起的今天,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高智:截至2005年,冀北地区国定和省定扶贫工作重点县(区)共计32个,其中京津以北连片的贫困县(区)21个,京津以南不连片的贫困县11个。由于冀北地区的贫困县与京津存在较大发展落差,并与京津存在很强的资源环境和发展关系,为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岚研究员等与我以京津以北连片的张家口、承德两市所属全部县区和保定的易县、涞水、涞源共计24个县(区)作为对象,就如何消除环京津贫困带、建立生态经济特别示范区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共享社会和谐是京津冀发展的目标之一,而消除环京津贫困带问题,也是京津冀三地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坎儿,只是人们希望,这个坎儿越早迈过越好。

  新闻纵深:贫困和生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建立生态经济特别示范区将遵循哪些原则?

  高智:所谓生态经济特别示范区,即为解决贫困与生态交织的突出矛盾问题而在典型的跨省级生态敏感区建立的一个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生态与经济政策试点示范区。通过制订并组织实施区域特殊的财政、投资、技术、经济、教育、就业、资源和环境政策,建立保证生态安全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体系、城镇体系、就业体系、资源开发管理体系、环境保护体系和生态工程体系,实现区域发展的科学决策和区域政策的有效整合。

  根据特殊性、典型性、紧迫性和战略性原则,应首先选择在京津冀北地区率先建立起具有国家试点和示范意义的生态经济特别示范区。

  新闻纵深:谈及生态经济特别示范区发展框架设计,您是否从一、二、三次产业以及人口控制框架、劳动力就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一下简单的描述。

  高智:具体说就是发展不追求粮食自给的节水型绿色种植业等产业,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结合型的清洁生产性加工业等产业,加快发展生态工程管理服务业等产业。

  而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经济特别示范区战略工程框架设计,凸显了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配套工程等5项工程组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工程,以京津冀北地表水源保护工程等11个工程组成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以劳务输出工程等10个工程组成的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工程,以水资源供求调节工程等7项工程组成的生态调节工程的组成结构。

  国际国内都提供了解决区域性贫困和生态问题的典型经验,比如国际上通过建立区域性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区域性的综合开发试点和示范、明确经济落后地区为受援区等6种方式解决贫困问题,国内则通过建立经济特区、调整行政区划,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界定受援区实施重点支持等方式解决贫困与生态问题。

  采访/本报记者 谷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