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长城关怀-3:守护祖先遗产的“长城后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8日10:18 燕赵都市报

  董家口的长城保护员孙振元是生活在长城脚下的“长城后裔”,他的先祖就是跟随明代英雄戚继光守卫长城的将士,这在董家口附近方圆20公里几乎无人不知。说到长城,老孙对董家口附近绵延20公里的城墙熟悉得就像自家墙院一样。他,因为长城而出名,而长城,也因为他的精心呵护而减缓了衰老的脚步。11月26日,本报记者在孙振元的带领下,探访了董家口一带尚未开发的“野长城”,老孙也向记者讲述了他20年保护长城的艰辛。

  见到记者,56岁的老孙激动不已,原来,由于《长城保护条例》的即将施行,最近一段时间,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众多媒体纷纷赶往董家口,对长城保护的现状予以报道,这样的关注,无论对长城的保护还是旅游开发,无疑都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对他这个20多年的义务长城保护员来说,《长城保护条例》不但是长城的“护身符”,也是他们这些长城保护员的“正身符”。有了《条例》,保护长城就有了法律依据,而一张执法证,让他们从单纯的劝说者变成了执法者。

  沿着董家口村后陡峭的山路,记者随老孙来到了董家口长城中的一段“野长城”旁,在那段饱经风霜的明长城上,自然与人为的无情摧残已使古老的城墙破败不堪。2004年,这段长城曾遭到“翻蝎子”者的严重破坏,十几米城墙被掀得遍地残砖;去年,一群来这里游玩的年轻游客又在已是残烛之年的长城敌楼上攀爬蹬踏,使得年迈的长城再度遭受重创。一路上,老孙不断地将散落在长城两侧的长城砖放回原处,痛惜之情溢于言表。虽然被掀落的长城砖不断地被摆放整齐,但受伤的长城却再也不能复原,这不仅成了长城永远的伤痛,也成了老孙这样活在长城脚下的“长城后裔”心中永远的苦痛。

  孙振元介绍,这段长城叫郑关岭长城,不在旅游开发范围之内,因此被称为“野长城”,近年来,攀爬“野长城”在一些喜爱户外运动的青年人当中悄然兴起,这给他们这些没有合法身份的“长城保护员”带来了依法管理的难度,眼看长城不断遭到破坏,老孙心痛难忍。孙振元管辖的董家口一带十余公里的明长城中有50多座敌台,其中不少是未经开发的“野长城”,由于这里的长城姿态万千、风格迥异,是明长城中的精华部分,因此,曾一度吸引了众多长城爱好者来此参观,但其中一些缺乏文物保护常识的游客的不当行为也给长城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痕。为了劝阻游客攀爬,老孙每天都要来这里巡视,像保护自家宅院一样保护着这里的一砖一石。老孙说,这里的每一个敌楼都有一个名字,有一段美丽的故事,而故事都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大致都与守长城的将士和保护长城的“长城后裔”有关,在这里,保护长城是“长城后裔”世世代代的事,每一个长城后人都有责任。

  “这回,咱保护长城有依据了,‘野长城’不允许攀爬,条例中写明白了,不听也不行啊。”看护长城20多年的老孙表示,《长城保护条例》的这些规定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毕竟破坏长城的形式多种多样。

  《长城保护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地处偏远、没有利用单位的长城段落,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文物主管部门可以聘请长城保护员对长城进行巡查、看护,并对长城保护员给予适当补助。”第十五条规定:“保护机构应当对其所负责保护的长城段落进行日常维护和监测,并建立日志。”根据《条例》,老孙现在是名正言顺的长城保护员了,而在《条例》颁布之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义务的。对此,“长城后裔”无怨无悔,保护长城已经成了他一生不会割舍的事业。20多年前,当他决定要守住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遗产时,他就没有打算再走其他的路。从那时起,每天凌晨4点多,老孙就从家里出来,开始一天的巡查工作。

  每隔三天,老孙就会将他所辖的20公里长城从头到尾走上一遍,晚上到家时,往往已经是九十点钟的光景了。每个月,他都要到县里上报巡查情况,协助县里建立长城保护监测日志。

  这样辛劳,到底是为了啥?老孙有一个淳朴的回答:“因为我是长城后裔!”

  (本报记者:栾云鹏、刘光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