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巴彦乡镇劳务经济一技解“多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8日11:59 黑龙江日报

  宋玉环 记者 王咏梅

  本报讯巴彦县龙泉镇福乡村农民李富,经过十几年在哈尔滨打拼,创办了天富房地产开发公司,每年吸纳家乡从事建筑业农民工3000多人次。这并非个例,该县龙泉镇着力培育“能力型”、“技术型”务工者,为劳务经济助推,呈现出输出总量攀升、经济效益双赢的喜人态势,成为巴彦县乡镇实施劳务经济的突出典型。截至目前,龙泉镇借助劳务输出,
全镇32%的耕地实现流转,全镇51%的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全镇人均收入的41%来自劳务。

  龙泉镇党委书记平占军介绍说,该镇对劳动力建档立卡,收集劳动力人数、自然简历、专业技能和欲转行业、就业地域等信息,并与省劳动力信息网进行有效“对接”,同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联系。近年来,该镇已向哈尔滨、大庆、大连、北京等地有组织地输出劳动力3250人。该镇现有劳动力1.5万多人,已转移7500多人。其中,人走家搬的外出打工者1156户,全镇流转土地32400亩;有273人通过在外务工累积资本,回乡开办了养殖场、油坊等。

  经济收益低,是制约劳务输出数量与质量的关键。怎样化解这一矛盾?龙泉镇自有办法:培育“能力型”、“技术型”外出务工者,依靠“一技之长”解开困扰务工农民“岗位少、工种差、效益低”的种种忧虑。

  福乡村是该镇劳务经济颇具特色的乡村之一。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3亩,本地就业空间狭小。“人往何处去,钱从哪里来?”面对这个待解难题,福乡村给出的答案是:充分发挥技能型人才潜能,利用许多村民掌握瓦工、架子工、钢筋工等技术,走“以老带新、以技工带力工”的劳务经济之路,培养了一大批建筑行业技能型人才。现已输出各类技能人才700多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74%,不仅降低了外出劳务者的工作强度,还增加务工者的经济收入。该镇党委、政府及时总结了这个村“靠技能促转移、靠技能增收入”的典型经验,并在全镇进行推广。截至目前,全镇输出劳动力中技工已增至3225人,占输出总人数的43%。

  目前,该镇外出务工者在外埠注册成立公司的有13家,担任建筑工长有143人、车间主任97人,他们不仅是“致富先锋”,也成为龙泉镇劳务输出的引路人。丰收村王乡屯农民张国民,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对外劳务输出,从“小鼓捣”发展成为一家劳务中介公司董事长。2005年,共转移劳动力2000余人,其中对俄罗斯输出劳务270人,年收入400多万元;经他联系的建筑行业用工量也十分可观,建三江农垦承包的5项建筑工程,共输出200多人,收入160万元;为在哈尔滨的5项建筑工程输出1500余人,收入达1000多万元。

  龙泉镇还在劳动力输出方式、结构上做足文章,劳务经济出现“四个转型”:由季节性输出向常年性输出,由力工向技能型工种,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松散型向有组织、规模型输出发展。在用人集中的城市建立了劳务输出服务办事机构,为农民就业维权服务,建立了9家信息平台,有序输出3750多人,占输出总数的50%以上。

  龙泉镇是巴彦县实施劳务经济战略升级的缩影。截至目前,今年巴彦县输出劳动力12万多人,劳务输出总收入6亿元,比去年增幅33%。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