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与寒流中的“早起族”同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00:45 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可我们当中不少人,却为生活所迫或因工作需要,不得不在凌晨时分离开温暖的被窝、离开身边熟睡的孩子,早早起床。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本报特派出五路记者与之同行……

  “换回”尊重

  11月27日凌晨3点,记者被闹钟叫醒,背起摄影包就跑向安师大印刷厂。冷风飕飕的大街上,除了偶尔驶过的出租车,空荡荡的。但此时的安师大印刷厂可分发报纸的车间外,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本报数十位“红马甲”早已忙开了。

  53岁的王永贵,正在清点报纸。5年前,他从单位下岗后,便开始了送报工作。“送报得起早,刚开始我准备两个闹钟,可还是会晚。现在习惯了,3点钟一准能醒。”老王笑呵呵地说。

  老王每天要跑100余个送报点,200多份报纸。这几天芜湖下雨,老王在印刷厂将报纸清点好后,还得用塑料薄膜将报纸包好。“宁愿衣服湿了,也不能将报纸弄湿。”老王说。

  从芜湖北京路出发,经过黄山东路到郊区袁泽桥,再到神山口。老王送报的路程可以说绕芜湖走了一圈,“全部送完要用5个小时左右”。

  “送报辛苦,但受人尊敬”,老王说,一次在三山里小区送报,由于雨天路滑,他连人带车栽倒了,报纸散了一地。几位路人见状上前帮忙,帮他把报纸整理好。“当我走进一位订户家,不好意思地递上一份弄湿了的报纸时,那位老订户非但没有埋怨,反而将我拉到屋里,还给我泡了红糖水。”

  在芜湖,有数十位新安晚报的“红马甲”,风里来,雨里去,兢兢业业。老王和他的老伴就是他们中的成员,他们就靠着送报的收入养活一家人。老王有个儿子正在我省一所重点大学读书,老王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本报记者 老春 文/

  

  风雨“同舟”

  今天下雨,已经起得很迟了。”11月27日清晨5点多,在巢湖市居巢区中垾镇湖滨行政村沈家仁家里,沈家仁夫妇已经穿好了雨衣,准备下湖捕虾了。

  冬雨正淅淅沥沥地下着,偶尔有小雨点钻进脖子,透心地凉。巢湖湖滨大道,漆黑的大堤上看不到任何东西,耳边传来了一声声有节奏的湖水拍岸发出的声音。冬天清晨的湖风夹杂着腥味和凉气直逼出湖的渔民。

  “打鱼和农民种地一样,得靠天收成。”沈家仁抬头望着苍茫的天空对记者说,“一连下了这么多天雨,捕虾很难呀!”雨天不仅下湖捕虾难,还卖不上好价钱。“新鲜虾子在雨天一公斤仅能卖两块钱,比晴天时要少了好几毛钱哩”。

  “这么大的“风浪你们怕不?”记者问。“那还用说?”沈家仁想起前天的事情还心有余悸。当天,他们夫妻俩和另外两个同伴一道在湖中央捕虾,突然刮起大风,小船颠簸得非常厉害,虾网差点折断,吓得他们赶紧摇船靠岸。

  44岁的沈家仁有3个孩子,两个还在读书。“一家人的生计大部分在湖里。”每年开湖,夫妻俩就一道下湖,家务事全丢给大女儿照料。休渔期,种些蔬菜维持家用。

  沈家仁说,在开湖捕虾的日子里,他们每天清晨4点多起床,5点就出发了,一直要到晚上9点多才能上岸回家,中午在船上简单烧点吃的。

  在一处茂密的芦苇丛中,泊着几条小木船,船上堆放了很多渔网。沈家仁的小船就在其中。他快速跳上船,拿起一个塑料盆开始把船舱里的积水向外排,随后又仔细地把渔网等捕虾工具检查了一遍。一切准备好后,他把小船推到湖里,划向湖心……

  本报记者 金学永

  “对抗”异味

  11月27日凌晨3点半,合肥双岗,三三两两的出租车以及几个卖夜宵的帐篷静静地排在义井路街头。不远处,负责这片环卫工作的清洁工已经开始工作。

  3时40分,记者随同清洁工罗师傅一起走在义井路大街上。虽然下着雨,但很多清洁工并没有穿雨衣或者打伞,只是竖起大衣领挡住打在脸上的寒雨。

  长寿酒店附近的垃圾房,垃圾的酸味混着雨水的潮味让人难以忍受。但罗师傅二话没说,一脚踏进垃圾房,一边铲垃圾一边大声地和记者聊着家常。还不时地将一些黑塑料袋解开,捡出矿泉水瓶丢入挂在垃圾车上的筐里。但记者一踩到房门口蓬松的垃圾时,便立刻陷了下去,两个裤腿全被渗出的垃圾液弄湿了。刺鼻的异味让记者不能说话,不停地干呕。

  车上的“垃圾堆”冒尖了,罗师傅停下来,灵巧地爬到车上不停地用力跺垃圾,垃圾堆随之迅速地降下去。20分钟后,记者和罗师傅拉着满满的垃圾来到了双岗垃圾站。那里,垃圾小车已经排了一排。

  市容车队站长林早成正指挥着清洁工推、倒、扫,将垃圾全部清到了压缩车里。“他们一年中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每天双岗街道、北二环到五河路至少要产生60吨垃圾。为了不影响市容、交通,清洁工们必须在每天凌晨3:30准时到岗。居民清晨起来,既看不到垃圾,也闻不到异味。

  早晨7时许,最后一辆垃圾货车开出了垃圾站。罗师傅一身轻松地边推着空车走,边念叨着捡到了几个矿泉水瓶,“多收一些瓶子,每月的烟钱就有了。”罗师傅告诉记者,他刚开始干清洁工的时候,也和记者一样,站在垃圾堆边不停地干呕。“所以干清洁垃圾这一行的缺了香烟就不行”。

  罗师傅和妻子在双岗做清洁工作已经5年了,在做清洁工的这些年里,自己最为感激的要算妻子对他的照顾:虽然他和妻子轮流扫垃圾,但他清晨出来的时候,干了一下午活的妻子仍然挣扎着起来替他做早点。其次便是自己的垃圾车。他告诉记者,别看垃圾车不起眼,小偷却非常喜欢光顾。轮子、垃圾车门,一旦被偷就要罚100元。5年的清洁工生活让垃圾车成了他的好友,完工后,罗师傅都要将垃圾车清洗后,推到自家的门口仔细地锁起来。

  本报见习记者 向凯 文/

  睡觉“美梦”

  11月27日凌晨3时40分,冰冷的细雨徐徐地下着。

  送奶工张志勇从奶站出发,穿过几条大街后,来到凤凰小区的一幢楼房前,借着灯光,他小心翼翼地将自行车停靠在墙边,打着手电筒,取出牛奶向六楼跑去,这是张志勇当日早晨送出的第一份牛奶。

  今年45岁的张志勇,是“南京奶业集团滁州办事处”的送奶工,7年来,不论刮风下雨,每天凌晨他都送奶到户从未间断。

  虽然是初冬,但连续的阴雨天气使得天气更加寒冷。张志勇骑着满载牛奶的自行车艰难地向前行进。由于路面上有不少的积水,为了避免摔倒,他只好加倍小心地推车向前赶路。他要赶在6点40分前,将车上的10余个品种的220多份牛奶全部准确地送到客户的家中,然后再回到单位上班。

  “这都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啊!”张志勇告诉记者,他和爱人的单位效益都不是太好,一个月只能拿到几百元钱,仅仅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儿子现在已经上高二,他要趁这段时间为儿子攒够上大学的费用。

  现在,张志勇和爱人每天凌晨都要送200多份牛奶,为了让有学生的家庭在孩子上学前能喝上牛奶,他和爱人都有着分工。爱人专门送中、高考毕业生家庭,因为他们一般上学比较早。

  张志勇对他送奶的路线十分熟悉,甚至连哪幢楼哪个楼梯多少台阶都能够记得。然而,最让记者佩服的还是他手中的那串钥匙。

  由于不少居民楼下都装有防盗门,为了送奶方便,许多订奶客户只好把钥匙交给张志勇。记者见到那串钥匙足有二三十把,在昏暗的灯光下,张志勇竟然能够快速地辨别出来,并很快地将门打开。

  虽然凌晨十分寒冷,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奔跑”,张志勇的额头上已经渗出了汗水。6时40分,张志勇送完了全部牛奶。虽然十分疲倦,但张志勇还是露出笑容,因为他最开心的事就是按时将牛奶送到客户的家中。

  临别时,张志勇悄悄地告诉记者,他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美美地睡上一觉。

  本报记者 叶素健 文/

  “连锁”愿望

  11月27日凌晨3点半,安庆市华中路北三巷许雪花家的窗口第一个透出了光亮。简单的洗漱后,许雪花赶紧将女儿要添加的衣服放在整理好的书包边,亲吻了一下熟睡中的女儿后,她与丈夫王定平二人走出了家门……

  寒风冷雨的宜城街头,除了几个菜农吃力地蹬着三轮车之外,就是寥寥无几的面的在路口守候。步行不到10分钟来到人民新村,王定平打开“二炳”早点店的大门,与同时赶到的6个员工开始了新一天的紧张忙碌。

  “真羡慕你们文化人,不像我们这样起早摸黑。”生炉子、和面、包饺子,许雪花一边娴熟地工作,一边与记者拉起了家常。

  许雪花1965年出生于宿松县复兴镇,在兄妹6人中排行老三,过度的贫穷使她一天书没念过。后在亲戚的帮助下,许雪花到复兴镇政府食堂弄到一个烧饭的差使,其间学会了做馒头、炸油条。

  1995年,许雪花与在安庆市一家公司上班的王定平确定了恋爱关系。为使许雪花摆脱起早摸黑的痛苦,王定平帮许雪花在安庆市锡麟街开了一家小烟酒店,然而,小店很快被蓬勃兴起的超市无情地挤跨了。

  1998年,王定平与许雪花商议,在人民新村租一间8个平方米的小屋开起了早点店。

  许雪花说,刚开始店小,又没钱请帮手,买菜、洗菜、洗碗、备料都要事必躬亲,特别是在大雪纷飞的凌晨时分,“和面、洗菜时总能感到刺骨的冰凉”。

  8年过去了,许雪花的早点店,从过去8平方米扩展到如今60多个平方米,经营的品种也达10多个。11月27日凌晨,当记者试着从在人民新村卖菜的菜贩中了解“二炳”的知名度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是爱人辛勤的劳动换来的”,王定平说,8年来,即使是过年,她每天凌晨3点半都会起床,她的生物钟比闹钟还准,女儿想让妈妈陪她睡个懒觉的愿望从开早点店开始就一直未得到满足。

  清晨6时30分,“二炳”早点店迎来了第一位学生客人,接下来又迎来了很多上班族,店内餐桌边坐得满满当当。一直忙到上午10时,许雪花自己才坐下来吃早点。“衡量早餐质量的标准是既要吃得快也要吃得好,这关键取决于服务。”许雪花说,想多起几个早,尽量积累点资金,在安庆多开几家“二炳”连锁店。

  本报记者 蒋六乔 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