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李海燕:在现场感受真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07:37 大众网-大众日报

  本报济南讯11月7日上午,我省三名优秀新闻工作者从省领导手中接过沉甸甸的泰山新闻奖奖杯,其中惟一的女性就是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组记者(现任大众日报驻济南记者站站长)李海燕。

  读过李海燕作品的人,常常被她文章中优美、细腻的文风,真实生动的细节所打动。谈及此,李海燕说,其实,这并没有什么秘诀,很多时候,生活本身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2004年,李海燕承担了我省推出的重大典型、退伍军人梁远献的采访报道工作。但梁远献文化不高,不善言辞,沟通起来非常困难。怎么办?为了使梁远献自然一点,李海燕从外围入手,先找他的工友、同事、领导谈。晚上,又把梁远献以前的战友找来,大家一起聊天。处在熟悉的人中间,梁远献一下子放松了,材料上没有又十分感人的细节出现了,特别是工友、战友与梁远献的交流方式,以及对他的称呼等,后来都被她用在了作品中,其原生态的质朴之情,一下子打动了读者。接着,李海燕又用体验式采访的方式,跟随梁远献工作。当她跟着梁远献去清理毛仓,看着他在绒毛、灰尘飞扬,大冬天进去也像洗桑拿的毛仓里工作时,李海燕一下子有了切身体会。特别是梁远献一身洗白了的蓝色工装,为了防尘却在头上围了一块大红色的光绸布、只露两个眼睛的形象出现在她眼前时,李海燕一下子被打动了,觉得这个形象如此动人。这个色块的印象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最终,她用三种颜色代表梁远献的三种身份和三种精神,并以此结构篇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李海燕深有感触地说,很多人写出的作品生硬、枯燥,一般认为是表达技巧的问题,其实,这还是一个深入采访的问题。如果说表达方式也有技巧的话,那么所有最完美的技巧都来自第一现场,来自实践。不论文章的语言,还是文章的结构,都要紧扣采访对象,紧扣采访到的新闻事实,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运用的写作技巧,才是大巧,才能天然去雕饰。记者只有出现在第一现场,被现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打动,才有可能用他的笔再去打动别人。

  这种体验式的采访,使李海燕的人物新闻写作别具一格。她与同事共同采写的人物通讯《这个头,带得好!》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她采写的人物通讯《菜王王乐义》、《我们的白云》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并作为我省基层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教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