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保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北京拟对机动车尾气征排污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05:32 新京报

  本报讯 十一五期间,北京将建立干部离任核查机制,对因决策失误造成环境重大事故和严重干扰环境正常执法活动的领导干部,将追究责任。昨日,北京“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发布。

  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昨日表示,环保十一五规划是北京16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一。“这是以市政府名义发的,重要性仅次于北京十一五规划纲要。而十五环保计划则只是由发改委
和环保局发的。“

  大气环境2010年达国标

  “十一五规划比以往的规划、计划增加了很多约束性的指标,我们也感觉身上的压力更大了。”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昨日说。

  在这份规划中,对北京的各项环境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大气环境方面,2008年,北京大气环境质量将明显好转。而到2010年,北京中心城的大气环境质量要基本达到国家标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均浓度都要比目前有所降低。

  而为了创造良好的空气环境,规划要求,在十一五期间,除太阳宫、电子城等4个已批准的燃气发(热)电厂建设项目外,中心城区内不再建设化石燃料发电厂。老城区内小煤炉力争在2010年前用清洁

能源代替。2010年前,还要建成长庆气田至北京第二条输气管道及市内配套工程。

  新城将建15座污水处理厂

  水环境方面,北京将对河湖水系进行综合整治,到2008年,消除北旱河、清河等30条河道沿线1000多个排污口。同时,六环路以内,整治完成200公里的河湖水系。

  为此,北京将在中心城新建北苑、东坝等5座污水处理厂。

  还将新建、扩建顺义中心区、

亦庄等15座新城污水处理厂。

  此外,北京还将新建朝阳区高安屯、通州区董村、海淀六里屯4座餐厨垃圾处理厂,全市将新增餐厨垃圾处理能力1200吨/日。

  拟对机动车尾气征排污费

  同时北京还将建立干部离任核查机制,对因决策失误造成环境重大事故和严重干扰环境正常执法活动的领导干部,将追究责任,避免急功近利,克服短期行为和地方保护主义。

  此外,北京还将在十一五期间,争取在全国率先对机场噪声、机动车尾气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排放征收排污费。

  规划解读

  北京“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昨发布,就规划中涉及的有关环保重点项目,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做出详细解读。

  4广播电视发射塔将搬迁

  “电磁防治” 月坛老中央电视塔将搬迁

  规划:电磁污染防治方面,完成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582甲台、582乙台)和月坛老中央电视塔的搬迁。

  市环保局辐射安全管理处处长吕希暖:北京市人民广播电台发射塔位于朝阳,月坛中央电视发射塔为玉渊潭中央电视发射塔的备用塔,位于月坛公园内。虽然这四个塔站周边环境电磁辐射是达标的,但由于地处人口密集区,为了配合奥运会的召开和市政建设,北京打算在“十一五”期间着手对它们进行搬迁。

  “大气污染” 明年淘汰7万辆高排放车

  规划:研究制定加快淘汰老旧高排放车的经济政策,力争在2008年前完全淘汰1995年以前投入使用的约30万辆高排放车(欧Ⅰ以下)。

  市环保局机动车尾气管理处处长冯玉桥:北京老旧机动车数量比例不高,还有大约30万辆左右,但这些车辆的排放污染严重。我们提出了利用经济激励政策,加快高排放老旧机动车的淘汰。目前车辆淘汰报废的补助方案正在拟定之中,对于使用15年以上的是采取报废的方式,8到15年的鼓励报废,也可以提前淘汰,转出北京。具体的经济补助标准还在制订中。明年北京计划提前淘汰和报废高排放车7万多辆。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03,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机动车 尾气”的相关新闻
景市免费检测机动车尾气排放 (2006-11-13)
沈阳市将采用机动车尾气检测新方法 (2006-09-30)
两部门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 新规定全市推行 (2006-06-27)
污染大户将全部出南京 机动车尾气成防污重点 (2006-06-08)
机动车尾气治理将有法可依 (2006-01-20)
北京夜查机动车 近三成尾气不达标 (2005-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