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企业家为什么"抱怨"--我省首届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论坛直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10:04 河北日报

  “我们企业每年都到全国各高校包括一些名校招硕士、博士,可是他们到企业,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他们不是水平不够高,而是他们的理论水平与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间还存在距离。”11月23日,在我省首届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论坛上,应邀而来的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发出了这样的抱怨之声。

  如果说李书福的抱怨因为是外省人士而直截了当的话,那么本次论坛另一位企业界
嘉宾——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义芳则通过一种委婉呼吁的方式表达着对现实中研究生教育的不满。他认为,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如何满足企业特殊的需求,应是研究生教育创新着重解决的问题。

  两位企业界嘉宾的一席话,多少让与会的省内外各高校校长有点儿尴尬。

  “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现象应引起全社会关注!”如何提高研究生质量、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成为与会者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

  1、“为什么考研,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62418人报考硕士研究生。

  这是11月28日,记者从省教育考试院获得的2007年全省考研人数。

  “今年全省报考硕士研究生数量比上一年又增长1.5%。”省教育考试院的统计表明,虽然继考研人数持续几年快速增长后,今年报名数字趋于平稳,但全省考研大军数量仍然十分惊人。

  “工作不好找,不考研,我们干什么去呢?”河北科技大学一位应届毕业生的疑问似乎代表着不少考研学生的心声。而这种疑问也在被印证着:2007年全省报考研究生者中,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比例继续上升,比2006年增长1.2%,占到了58.7%。

  “我们系不少学生情况也是如此,报名人数远远超过招生计划。”对于目前考研大军有增无减的现状,前来参会的省内一所名牌大学重点学科的负责人张老师显得忧心忡忡。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应届毕业生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要考研,考研成了一时逃避现实而挡风的墙。

  张老师认为,如果考研学生“你以后想做什么”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单纯为了回避就业难度去考研,把读研当成一种就业的手段,这样读起书来就很难不对付。

  “为什么考研?一是原来学的专业不太好,想换个专业,二是现在招人单位门槛都很高,动不动就得研究生学历。没办法,考研也是硕士文凭吃香逼的呗。”石家庄铁道学院一位正在抓紧复习考研的学生并不讳言自己的目的就是想得到一张文凭,为自己就业镀金。

  “有的人读研,简直就是对自己的折磨。”河北师范大学的张老师介绍说,他的一位在读研二学生,为了应付社会上招聘的高门槛,经过艰难复习考上了研究生后,经过几周的研究生课程学习,感到搞学术研究枯燥无味,对导师布置的研究课题也提不起一点兴趣,一个学期也难得去趟学校图书馆。“许多在校大学生,往往把报考研究生看作是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途径。从研究生报考当初,就有很多的人没有端正自己的心态。”张老师痛心却又无奈。

  张老师的话音刚落,对此深有同感的中科院院士王守觉就接过话茬:“我前些年曾面试过一名学生,她说在华硕工作过半年,负责显卡生产的测试,我就问她,衡量一个显卡好坏的基本技术指标是什么,她的回答令我大跌眼镜,她说不知道,工作时只是负责电路测试,其他不负责。我当场就问她,你连一点好奇心也没有,就算考上了研究生又怎样呢?她却说,我考研就是想提高一下自己的学历,为将来找一个更好的工作做准备。”

  “还有的学生考研并不明确目的,似乎就是为了考研而考研。”河北师范大学的一位老师说起来显得有些无奈。据这位老师介绍,今年,他们系光应届本科毕业生就有40%考研,这些考研学生中有的人对上研究生并没有明确的目标。

  “像这样的同学大多家庭条件不错,家长也希望孩子多读书,将来有个博士、硕士头衔也好听。但这些孩子入学后,因目标不明确,学习起来兴趣不高,白白耗费3年时间和家里人的金钱,将来毕业后也很难满足社会对其能力的要求。”

  “现在有些学生功利性太强了,对知识的学习不是发自内心的渴求,而是被动地应付,这种学习态度很难学到真本领,这样学生将来就算找一个好工作,可没有真才实学,不会学以致用,依然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这也就难怪企业家感叹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了。”听着众位老师的评说,燕山大学黄真教授万分感慨。

  2、一个导师带20多个学生哪有充裕时间指导呀

  “我真的太忙了,恨不得一天时间分出48个小时。”听着论坛上企业家对研究生教育的不满和期待,我省某大学一位硕士生导师很是有点无奈。

  他告诉记者,以前是一位导师带两三名研究生,而现在一般一位导师带七八名甚至是十多名研究生,在我省某高校,一位导师甚至带了20多名硕士研究生。这种情况下,不仅老师吃不消,学生也都怨气冲天。由于带的学生多,导师根本就不可能花太多心思在单个学生身上。师生之间,一两个星期、一两个月甚至一年半载不谋一面也是有的。

  一位研究生告诉记者,他们有一门课按课程表安排是一周一次,但整学期这位老师就上3次,因为他是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太忙了,加之社会上有不少兼职,根本没时间给学生上课。

  某高校硕士研究生小王告诉记者,对于他们理科生来说,很多时间都用来做实验,一般一个课题3个人就能完成,老师通常会选3个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来做,但现在一般的导师都不止带3个学生,这样剩下的就被闲置了,毕业论文只能停留在理论水平,另外由于同一专业的研究生过多,导致完成毕业论文时比较困难,“创新点因为人多而变得分散,选题变得重复”。

  一位姓顾的文科硕士研究生对记者说,本来论文是读硕士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她的同学中,完全自创完成论文的几乎没有,只是看“改头换面”能力的大小,她同学中有的直接从网上拽下一篇论文,然后做简单的“拼盘”后,就交给老师了,里面有些具体内容甚至连自己都不太知道。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几年,很多高校都不约而同地扩大研究生的招生比例,有的学校增加比例之大令人吃惊。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自己所在学校本来是理工科的学校,好不容易才争来的文科硕士点,老师都是从别的学校凑过来的,上课时有的教师根本讲不出来什么。

  “虽然这几年各省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但与实际需求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仍然较小,加快发展速度,扩大规模,仍是近期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选择。但关键是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切实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会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玉良院士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不能满足企业家需求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3、“我们要在企业内部办自己的研究生院”

  “我们要在企业内部办自己的研究生院,以便培养更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抱怨过后,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语出惊人。

  企业直接办研究生院?

  李书福的惊人之语引来论坛与会者的热议。

  “毫无疑问,当时制定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不只是科学家、大学教师,更需要大量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改革研究生教育模式。”杨玉良院士并未直接评价李书福的做法,而是这样表达着自己的看法。

  “河北1951年正式开始实行统一招收研究生。当时中国科学基础薄弱,为了有效地促进科学研究力量的成长,需要采取正规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合格的科学研究人才。”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义芳认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应该多样化,应该根据不同学科制订不同培养目标,分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类,区别对待两者培养过程和要求。”

  他进一步举例说,美国新闻学硕士生的培养就有3种目标及模式:准备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将来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学生,就必须选择撰写学术论文。不想攻读博士学位而是计划毕业后从事新闻实务的学生,可以选择做一个实用性强的项目,也可以选择修课程硕士,前者需要在报纸上发表一组深度报道,或是对某个传播学问题的系统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后者要比撰写学位论文的学生多修一些课程,并要参加综合考试,考查学生对研究方法、学科基本理论和主干课程的学习情况。

  “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一个学校培养的研究生,既要有学术严谨型的科研人才,也要有学术严谨型的管理人才,还要有学术严谨型的商业人才,少了哪一方面的人才都不能算是已经建立了一种成功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通过系统训练的优秀的人才活跃在我国的不同工作岗位上,才能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全面推动作用。”李书福的发言,或许可以代表企业界对研究生培养的要求。

  □本报记者 仝静海 朱艳冰

  观点精粹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守觉:

  ■严格把好研究生准入关

  研究生生源反映了学校和专业学科的吸引力,而影响吸引力的最

  重要因素是学校和学科的综合实力,包括学科结构和水平、导师的影响和知名度、培养环境和条件等。

  研究生的招生工作虽然由研究生院负责管理,但院系和导师的工作往往更为重要。我们要推进招生办法的改革,调整招生政策,特别是博士生录取,在外语、数学等基础课符合标准的前提下,要给院系和导师更大的自主权,以提高研究生生源的质量和数量,确保入学质量关。

  河北师范大学校长苏宝荣:

  ■课程设置亟待调整创新

  应该调整现有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弹性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系统的重组和整合,从而实现单一化课程向多层次、传授型课程向创新型课程的转变。

  在论文选题上要严格把关。科研活动是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对文科的研究生,重点培养其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占有、整理分析、归纳综合、消化吸收的意识和能力;对理科的研究生,注重强调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选题来源于实践,并能应用于实践,切实为实践服务。通过这一环节,保证研究生所学的知识升华为一种应用型、实用型的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河北工大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刘波:

  ■对导师要有激励和约束

  迅猛发展的研究生教育需求对于现有的师资条件无疑是一个巨大考验,有些导师一人带十几个研究生已很普遍,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师生单独交流沟通的时间,不利于导师的因材施教。

  对此应该采取两种有效的方法进行改进,一是大力支持和协助优秀导师,提供好各种后勤服务,使他们能够专心于研究生的培养;二是改变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小组式和团队型的模式进行研究生的培养。只有优化师资结构和资源配置,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才有利于解决研究生扩招和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才能够集中精力完善、加强研究生的自主创新,以及学术科研的创新。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在实践中培养有用之材

  目前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基本上都不能马上投入工作独当一面。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与他的受教育程度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我们企业招收的员工,无论学历高低,一旦录用,先到基层锻炼,在车间的具体工作中发现自己知识构成中的不足。现在的研究生教育也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一篇出色的毕业论文绝不是大量的翻阅现成资料就能完成的。

  新闻分析

  研究生教育模式期待创新

  来自企业家的抱怨让每一个与会者都在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保证招生规模扩大之后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真正与社会需求接轨?

  “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绝不是学校多建了几栋楼、多招了几名学生就大功告成。目前国内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亟待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上加以改进。”这是许多参加论坛活动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心声。

  “创新”成为本次论坛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省学位办主任荣飞说:“我们的教育模式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上很不够,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我们国内孩子要比国外强,但到了研究生阶段,由于缺乏创新和开拓精神,我们的研究生与国外相比水平差距很大。而在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中,这种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能拿诺贝尔奖,而其他科研水平相当的人却拿不到的原因。”荣飞感慨地说,“发展研究生教育,根本在‘创新’,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真正挂钩。”

  “我认为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建立。脑子里空白的时候,你不要去教他。你要让他对知识产生疑问,这样学到的东西才能记得很深刻,才能有所启发,才能触发灵感,这种教育对学生来说才是最有效的。”燕山大学博士生导师黄真认为,导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地启发学生,“学生要敢于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导师也要鼓励学生,这样就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了。”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玉良院士则认为,在提高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下,要关注研究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加强对研究生在学科前沿问题研讨、跨学科研究、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杨玉良院士谈到:“导师领导下的实验室和校内的学术交流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究生应该参加多种社会活动,特别是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这些都有益于拓展思维,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则认为:“在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实际动手的能力和为人处事、团队合作的能力,因为科技创新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一个大的工程项目,需要一个合作有效的团队来完成。研究生在学习阶段要注意培养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即便是毕业后走入社会,拥有这些能力,也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创新。”李书福的话为在读的研究生指出了一个方向。

  文/本报记者 仝静海 朱艳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