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世界艾滋病日专题 > 正文

中央财政专款助男同性恋防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10:42 光明网

  

中央财政专款助男同性恋防艾

  濮存昕和王孟才(左)在谈论艾滋病患者正常生活的经验。昨日,地坛医院举行“四免一关怀”政策三周年纪念座谈会。本报记者汪诚摄

  ■目标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到2007年和2010年底,实现的目标分别是:有效干预措施覆盖70%、90%以上高危人群;高危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85%、90%以上;安全套使用率到70%、90%以上

  ■政策

  从2003-2006年,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艾滋病防治政策,同2002年前相比,无论政策数量和力度,都明显加强。

  2003年底“四免一关怀”政策,多部门联合推出“安全套推广方案”。

  2004年卫生、公安和药监三部委联合推出“社区海洛因成瘾者美沙酮维持治疗方案”和“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办法”。

  2005年的“高危人群干预工作指导方案”2006年推出新的遏制艾滋病五年行动计划,并推出“艾滋病防治条例”,标志着艾滋病防治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魏铭言 汪诚 吴晓晶 通讯员陈明莲

  本报讯 中央财政今后为防治艾滋病所拨款项,将有专款用于中国男性同性恋人群的健康监测以及预防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干预工作。

  每年选择5城调查男同性恋群体

  昨天,北京同性恋志愿者组织——朝阳华人AIDS干预工作组,与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专家,中国安全套生产企业共同宣布,将从2007年起合作,每年在全国选择5个重点城市,通过该人群志愿者的“同伴教育”形式,跟踪访问男同性恋者的年龄、职业构成,生存状态,心理、健康需求,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率,对社会歧视的压力感知,以及性病、艾滋病的感染状况监测,并计划对其中的性病、艾滋病感染者,提供更多的减免费用治疗机会和就业、反歧视的帮助。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吴尊友表示,目前,针对男性同性恋人群预防艾滋病,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开展高危性行为干预,通过发展该群体中的防艾志愿者,通过朋友告诉朋友的方式,让男性同性恋者首先意识到艾滋病对自己和同伴的威胁;再通过“同伴教育”的宣传方式,影响、督促男性同性恋者,坚持使用安全套,才能保护自己及家人。同时,疾控部门应广泛与“同志”志愿者、社会学专家以及企业力量联合开展男性同性恋人群健康状况的定期监测。

  男同性恋防艾有望实施5年规划

  吴尊友认为,男男性接触人群是目前通过性渠道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主要人群。该人群也更容易造成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比如妇女和儿童的传播。因此,卫生部门正日益重视男性同性恋人群的艾滋病防治需求。今年,盖茨基金等国际艾滋病防治资金向中国的投入,大部分已经用于男性同性恋人群的志愿者培训及防艾高危行为干预项目;吴尊友透露,从明年开始,我国中央财政拨付的艾滋病防控专项资金,也将有专款向“男同性恋”人群的防艾工作倾斜。

  下一步,卫生部门计划在中国“同志社区”成立由防艾志愿者组成的工作委员会,并形成中国男性同性恋人群防艾的5年战略规划。这个规划,会与整个国家的艾滋病防治战略规划相对应,正式纳入中国防治艾滋病综合平台的长效工作机制中。

  儿童抗艾省级卫生部门“埋单”

  卫生部启动全国艾滋病儿童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

  本报讯今后,省级卫生部门须落实本地区所有感染艾滋病儿童的抗病毒治疗经费,各地还要为艾滋患儿成长提供需要的生活、心理、营养及教育支持。卫生部昨天发布消息称,近日,卫生部决定全面启动儿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

  为确保中国染艾儿童免费受治,卫生部建立专门工作组,并制定了《儿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细则》提出,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落实儿童治疗开展所需的各项经费,将儿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纳入本地区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工作中;同时,各地应在现有抗病毒治疗队伍中增加儿科专业的临床医生,服务于儿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每名入选治疗的儿童,保证得到一名主治医生和一名指导医生共同负责其按时保量服用抗病毒药物,并及时接受健康状况监测,治疗随访,以及药物副反应处理和机会感染的治疗。

  同时,各地要建立儿童抗病毒药物的管理体系和随访机制并及时准确收集治疗信息。各地要充分动员各种资源,结合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为患儿及其家庭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经济多方面的帮助。

  去年6月,儿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在河南、云南等六省(自治区)试点开展,目前已取得较好成效。

  “三年过去,还记得总理的双手”

  染艾11年的王孟才曾获温家宝总理接见,享受“四免一关怀”过上正常生活

  本报讯“三年前,温家宝总理那双手的温暖,让我感觉他是一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昨天,染艾11年的王孟才在“四免一关怀”政策三周年纪念座谈会上,又谈起三年前和温家宝总理握手时的情景。目前,王孟才享受“四免一关怀”,过着正常人的生活。预防艾滋病宣传员濮存昕也出席了昨日的座谈会。

  昨天,在北京地坛医院,红光满面的王孟才与其他患者站在一起,不认识他的人还以为他是志愿者。该院红丝带中心赵大夫说:“老王现身上一点艾滋病患者的症状都没有。”39岁的王孟才1995年起携带艾滋病毒,2003年在北京地坛医院确诊。同年温总理接见他后,他才开始公开病情、生活。“这对我是一种解脱,许多艾滋病患者都有见不得人的心理压力啊,凡事都要小心翼翼。”王孟才说,在他与总理握手的镜头上电视后,街坊邻居开始了解他的病情,有人给他送营养品和钱物,从那以后,他才过上正常的生活,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他还买回一辆车跑营运。

  对于艾滋病患者害怕被人知道的心理压力,濮存昕说那种体会是亲眼看到才能感受到。

  濮存昕说,前天,他在佑安医院见到一个女患者,她第一句话是‘真的没有记者过来吗?’,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她才放心地跟他聊。

  “这个患者是个农村妇女,她的警惕性却是如此的高,可见当前社会对艾滋病患者还存在某些歧视”。

  三字经教农民工防艾

  丰台推出全国首本《预防艾滋病三字经》

  本报讯“人生来,会得病,有艾滋,在流行,病毒源,非洲猩……”昨日,在丰台区防控艾滋病宣传服务日活动现场,数十名红丝带志愿者捧着《预防艾滋病三字经———全国农民工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手册》齐声诵读。

  据介绍,该书为全国第一本采用三字经形式,面向农民工群体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的读物。

  《预防艾滋病三字经》是由丰台区人口计生委编写,据丰台区人口计生委介绍,这本“三字经”适合农民工阅读领会,书中配有插图、艾滋病知识以及党和政府的法规、政策。中国人口出版社首批出版2万册。

  昨日,丰台区防艾药具社会营销试点同时启动,该区还将陆续在全区21个街乡社区服务中心建立药具销售网络。

  艾滋孤儿刻玉雕赠予“红丝带”

  “红丝带万里行”在中国传媒大学启动

  本报讯昨天下午,“北京关爱下一代”组织负责人王崇润将一块由艾滋孤儿亲手雕刻的红玛瑙玉雕赠送给中国传媒大学的“红丝带”志愿者,“红丝带万里行”活动在该校正式启动。

  “北京关爱下一代”组织由镇平县慈善总会和镇平县关爱之家等多个民间组织设立。2005年,“北京关爱下一代”组织到广西、云南等地考察适宜艾滋病感染者体质的手工艺技术后,在河南当地的艾滋孤儿中开展了生产技能培训,目前已有数十名艾滋孤儿初步掌握了玉雕、绘画等技能。

  “红丝带万里行”活动将对高校志愿者、艾滋病患者以及艾滋孤儿进行艾滋病知识培训,将艾滋病预防知识不断传递。中国传媒大学是该活动第一站,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上海、武汉、河南等地将举办“红丝带万里行”活动。

  北京男同性恋人群职员学生超4成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牵头调查男同性恋者生存状态及染艾风险,甄选526名男男性接触者进行研究

  

中央财政专款助男同性恋防艾

  

中央财政专款助男同性恋防艾

  前日,北京一酒吧,朝阳区疾控中心和朝阳华人AIDS干预工作组对该酒吧内人员通过趣味游戏宣传预防艾滋知识。

  本报讯现居北京的526名男男性接触者最近接受的防艾调查显示,近1/3调查对象有双性性行为,面临感染、传播艾滋病高危险;逾4成人是有较高学历的学生或公司职员,注重权益、感情及健康需求,却面临主流社会压力。

  昨天在北京公布的这份“男同性恋者生存状态及染艾风险调查”,是在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教授的牵头下,中国疾控中心性艾中心、朝阳区疾控中心与同性恋志愿者合作,在北京甄选出526名男性同性恋者,并在2005年7-12月间,对其展开面对面访问、生活状态观察和健康状况监测等综合数据分析及实验室研究,最终得出调查结果。

  研究者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首份完整的男性同性恋人群生存状况及艾滋病传播危险调查。

  在受调查的男性同性恋者中,超过25%的人是公司职员,还有20.5%的人是在校学生;其他人群则分布在服务业、演艺业、个体经商、政府公务员、工人等职业;完全无职业者,占该人群的11.2%.

  526人中17人已感染艾滋病

  更进一步的健康监测显示,北京保守估算的30万男同性恋人群中,艾滋病感染率已超过3%.中国疾控中心性艾中心主任吴尊友介绍,在他刚刚走访的几个大城市中,男性同性恋人群的艾滋病感染率,实际已超过10%.在526名受调查的男性同性恋者中,检测发现17人已感染艾滋病,感染率达3.26%.这些感染者中,超过半数存在合并感染丙肝或梅毒的情况。因此,研究者认为,今后,针对男同性恋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和干预,需要与性病的监测和治疗同时进行。

  昨天公布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几乎所有男性同性恋者都有过不只一个性伙伴,但坚持每次性行为都使用安全套,即安全性保护措施的人,仅占20.2%.

  全国约近千万男同性恋

  此外,在526名男性同性恋人群中,10.6%的人在最近6个月中存在商业性行为,其中包括同时向男性和女性提供商业性服务。存在商业性行为的56个人中,多数是23岁以下、高中学历以下的外地来京的年轻人。他们中间,感染性病和艾滋病的危险和几率都非常高。

  在已被检测出感染艾滋病的17位受调查者中,多数是曾经发生过商业性行为的人。

  针对此,中国疾控中心首先与朝阳区疾控中心合作,本月在北京启动“男同性恋门诊”项目,希望在社区跟踪、关怀男性同性恋者的生存状况,并计划在未来1年时间里,持续对就诊的男同性恋人群,开展性病、艾滋病的监测、心理咨询、治疗和行为干预。

  中国疾控中心同期公布的艾滋病疫情评估显示,目前,中国现存65万艾滋病感染者中,通过男男性接触感染的比率占7.3%,约4.7万。而据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MSM(与男性发生性行为的男性)人群”相关调研、干预项目的估计,全国存在同性性接触的男性,约500万-1000万。

  ■个案

  “我感染了,但不能再害别人”

  感染艾滋病后,同性恋者晓林当上志愿者

  爱干净的晓林(化名)是今年6月份被检测出感染艾滋病的,而他才23岁。从无法接受,到成为一名同性恋志愿者,晓林说感染艾滋后,自己生活改变了很多:辞掉了工作,不再敢乱花钱,总担心发病以后的日子……可是,生活也打开了另外一扇窗,让自己认识更多的人,比以前活得更积极。

  晓林坦言自己一直没有找到固定的爱人,而这种情况下的男性同性恋者,很容易同时有多个性伴侣,感染疾病的风险很高。尽管一直很注意使用安全套,但他记得,今年4月,在与一个通过QQ聊天结识的男友发生“一夜情”时,他听信了对方“已经准备安全套”的谎言,没有自带安全套,最后发生了没有安全保护措施的性行为。

  转眼,感染艾滋病的现实已经在晓林的生活中存在了半年。他说,现在自己一直是一个人,已经通过一个朋友,在另外一个城市,找到了一份跟自己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作。“家人和绝大多数朋友都不知道我的同性恋身份,我想能瞒多久就瞒多久吧”,晓林知道,“我的家庭是很传统的,他们知道了会受不了。”依现在的健康状况,晓林认为,自己已经不再像感染前那样,可以找到一个爱人一起生活。“但从生理需求来说,也许我还会有性伙伴”。他坦言,“我想我不会告诉对方我感染的情况,不过我肯定会坚持使用安全套。我经历过那种感染的痛苦,我感染了,不能帮人,但也肯定不能再害别人!”暂时没有工作的晓林,说自己现在靠上一份工作的积蓄维持在北京的生活。因为听朋友介绍,12月,中国疾控中心有一个项目,能够为在北京的艾滋病感染者免费检测CD4和病毒载量。他决定等接受完这个免费的检测再离开北京,“毕竟,一次检测就需要几百元,对我现在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按照医生的建议,感染者至多每隔半年就要接受一次艾滋病病毒在身体内变化情况的检测。

  ■观点

  同性恋人群艾滋病干预专家张北川呼吁社会更宽容

  让同性恋“变身”防艾志愿者

  本报讯“在中国的艾滋病防治中,没有一个人群,像这个人群一样,能主动站出来,配合政府开展同伴教育,自觉做行为干预。”昨天,青岛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性恋人群艾滋病干预专家张北川表示,如果政府的公共卫生政策更倾斜,社会环境更宽容,男性同性恋人群将是最积极的防艾志愿者。

  他说自己至今清楚记得,10年前,自己刚刚开始研究同性恋人群的艾滋病干预工作时,一位大学教师找到他,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坦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第二句话就是,“您现在做的工作很重要,我能不能帮您做点什么?”张北川同时公布了自己负责的课题组,刚刚在全国9个城市对2000多名男男性接触人群开展的歧视及情感、行为意识调查结果。总结数据发现:2000多位受调查者中,因性取向感受痛苦,并严重影响工作、学习生活的人,占60%;同时,接近1/10的人,曾有过自杀行为。深入探寻其自杀原因,25%的人是因为与同性爱人的伴侣关系破裂;20%左右是因为传统社会观念的压力,难以接受自己的性取向;第三位是因为找不到同性伴侣;第四位是与异性结婚后无法适应,其次还有被强迫与女性结婚,性取向被曝光,无法与同性爱人一起生活等。

  对此,张北川昨天对发布会现场的中国疾控中心官员、专家、媒体呼吁,首先,社会舆论不应把“同性恋”与滥交联系在一起;同时,国家应该通过适当的公共卫生政策倾斜,更加关注并实际对男性同性恋人群开展健康监测、防艾行为干预工作,有更多政策鼓励“同志社区”的建立,给男性同性恋人群更宽松的生存环境。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魏铭言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王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