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几代人都喜欢的一本杂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01:56 现代快报

  30年前,当一本名为《少年文艺》的杂志在南京诞生时,它还是一棵名不见经传的不起眼的幼苗,给它培土、施肥、浇灌的编辑们和它一样默默无名,但是凭着他们对少年文学的一份不敢懈怠的执着和热情,江苏《少年文艺》一路走来,30年后,这棵曾经的幼苗已经茁壮成长为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经风雨,见彩虹,作为广大少年读者的可以信赖、依傍的文学园地、精神家园,30年来,江苏《少年文艺》见证了好几代青少年读者的成长;一大批有实力的优秀作家在这里起步,曹文轩、秦文君、黄蓓佳、郑渊洁、韩寒、饶雪漫等都曾经受
惠于《少年文艺》的发现和提携,而更多的不知名小作者和小读者,则是以他们的渴望理解的心灵与《少年文艺》息息相通。三十而立,让我们祝贺江苏《少年文艺》生日快乐,祝愿它越办越出色,成为广大新一代青少年的良师益友。———编者

  在欢庆粉碎“四人帮”的鞭炮声中,《少年文艺》这株幼苗从荒芜的文艺园地里探出头来,在园丁的侍弄下,不想竟度过严寒酷暑长成了大树,今天已经拥有整整30圈年轮了。

  30年前那时候,中国城乡的孩子们对课外读物的渴望,就像张开胭红长喙等待喂食的幼鸟一样。有的饥不择食,连古代、民国时期一些思想不健康的旧小说也找出来偷偷儿地阅读。想办一本《少年文艺》杂志,完全是出于人性关怀和责任心使然,而不是意识到商机惊人、码洋无限什么的。办《少年文艺》的构想经当时主管部门党组讨论,然后报送江苏省委,省委很快就批准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是什么?是好作品。创刊消息在报上披露后,担心的情况出现了:反应冷冷清清的,来稿质量平平的。怎样才能打开局面,弄到合乎需要的作品呢?我们冥思苦想想出了一个笨主意来:从成人文学杂志上去寻找能为孩子们创作的作家,然后逐个登门造访或者写信约稿。我们从《收获》杂志上看到武汉一个叫董宏猷写的小说,觉得他清新的笔调很适合学生的阅读口味,又加上他的身份是师范教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欣喜若狂,当日就乘飞机到武汉找他。一番彻夜长谈,他被感动了,答应开夜车为我们写几个短篇。他先后给我们六个棒棒的短篇。我们如法炮制,河北的董天柚又让我们收获颇丰。在一次笔会上,我们出于尊敬和感激,称呼他俩为南董和北董。此后,这一尊称及其来历就在儿童文学界传为佳话。

  记得在一本杂志上,我们还看到了北大中文系学生黄蓓佳在高中时写的一篇作文,尽管尚未摆脱真人真事的局限,但却透露出了表达内心感受的才气。我们写信给她,希望她为《少年文艺》创作小说。她的第一个短篇《星空下》在《少年文艺》发表后,我们又鼓励她继续写下去。在那段时间里,难得一期不发她的作品,有时一期还发她三个短篇。她多次说:是《少年文艺》的老师,用修养和责任催开了我的生命之花。

  《少年文艺》创刊不久,上海师大中文系学生梅子涵寄来了一篇名叫《马老师喜欢的》短篇小说。由于故事中那个受到感人对待的维小珍,被设计成正在监狱里服刑的犯人的女儿,这就使得这篇小说拥有了一个主题以外的复杂触角。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不久发表这篇文章,就多少包含着某种危险。我们收到稿子后,为慎重起见,当即复印了十多份征求意见。结果支持发表的只有两个人。作为编辑,为了个人安全,将求之不得的好作品不发,我不甘心,也难安心,征得爱人支持后,我还是毅然决然将它发表了。作品发表后,有人来信责问编辑是以怎样的阶级感情审定这样的作品的,但更多的则是赞扬声。而《马老师喜欢的》作者梅子涵,则成了《少年文艺》的“铁杆”作者,直到成为著名儿童文学作者、知名教授。江苏省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1957-1979)所评出的3个一等奖中,出自《少年文艺》的就有2个,一等奖第一名就是《马老师喜欢的》这篇小说。

  《少年文艺》终于赢得全社会的肯定,被评为中国文学核心期刊。1985年全国举办封面评奖,她从成百上千的参赛者中拔得头筹,省政府为此通报嘉奖。中国首届少儿报刊她荣获小说栏目一等奖。订阅者曾达到60余万人。

  30年岁月流逝,当年的小读者,如今也有了他们的孩子;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作家,有的都做了爷爷奶奶。当我听到年轻的编辑告诉说:许多读者给编辑部写信,表达一家几代人对《少年文艺》的喜爱和感激之情,我的心里充满了自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