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农民心中的“明星”(劳动者之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02:39 人民网-人民日报

  

农民心中的“明星”(劳动者之歌)
剧团演员在表演《四下河南》。

  新华社记者 周梦榕摄

农民心中的“明星”(劳动者之歌)
剧团小传

  筹建于1984年,1990年开始闯市场,实施承包经营。目前剧团共有26人,全年在乡村演出320场以上,在鄂东乃至江汉平原广受农民欢迎。

  一场强劲的北风裹挟着连绵细雨,鄂东大地笼罩在初冬的寒意中。

  11月25日,72岁的张玉益大爷踏着泥泞的乡村小路,顶风冒雨赶往4公里外的武湖农场电影院过戏瘾。为他们唱戏的是武汉市黄陂区青年楚剧团。

  被“抢”来“抢”去的农民剧团

  11时,当张玉益走进电影院时,和他一样痴迷于楚剧的戏迷已早早占了位子。离开演还有两个多小时,戏迷们一边谈笑,一边期待心中“明星”出场的那一刻……

  “剧团是我们抢过来的。”张玉益和一帮戏迷们说。11月1日至7日,黄陂青年楚剧团就在武湖农场连演7天,之后被毗邻的鄂州市戏迷接过去演了10天。武湖农场的戏迷们实在憋不住了,又赶去鄂州把剧团“拽”了回来。

  被农民戏迷们“抢”来“抢”去的黄陂区青年楚剧团,是个乡镇民营剧团。上世纪80年代初,武汉市黄陂区先后成立了八九个乡镇楚剧团。黄陂区青年楚剧团的前身——祁家湾乡剧团也是在那时创建的,因为演员差不多都是初中毕业的农民,所以取名“青年楚剧团”。当时乡里投资5000元,首批64名学员各出资100元,凑在一起把剧团办了起来。几年之后,其他的乡镇楚剧团都散伙了,惟有祁家湾乡剧团顽强地生存下来。几经沉浮,这个民营剧团适应了市场大环境,有了自己的观众群和市场空间。

  以戏为媒的“夫妻剧团”

  现任团长杜文华是2000年承包剧团的,人长得俊戏唱得好。杜文华和妻子祁秋荣这对年轻夫妻,是以戏为媒走到了一起。杜文华说:“因为在舞台上配合默契,进而产生了爱慕之情,最后结婚成家。” 26个团员中有8对夫妻,被四里八乡的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夫妻剧团”。

  戏班的生活挺艰苦,常年在农村演出,吃、住、行都是问题。到农村演出,全团吃的是大锅饭,20多人挤在几间不大的房里,夫妻不能住在一起,而是按性别分着住,有的就干脆把床搭在舞台上。剧团人手少,常常是一人多职,有的既唱青衣又唱彩旦,琴师要跑龙套还兼搬运工。

  多年来,“夫妻剧团”的足迹遍及武汉、孝感、枝江、黄冈等20多个市、州、县,观看演出的农民达500多万人次,演出的传统楚剧《荞麦馍赶寿》、《庵堂认母》等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他们还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民工兄弟,先后义演100多场。

  劳动者感言

  有时乡里包场,观众达1000多人,有的爬在树上,有的坐在墙上,看到楚剧这么受欢迎,再累心里也是甜的。

本报记者 杜若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