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仁心医者的崇高视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09:35 海峡都市报

  

仁心医者的崇高视界

  

仁心医者的崇高视界

  吴老学习工作中

  N本报记者 阮友直 实习生 杨永敏 通讯员 张鹏 文/图

  感动福建2006年度人物4号候选人 吴孟超

  “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作为医生,没有挑选和应付病人的权利,只有为他们解除病痛的义务。”

  “我是福建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故乡和人民,我衷心希望福建人民能抓住机遇,迎头赶上,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吴孟超

  84岁,闽清人,文职将军,中国肝脏外科第一高人。

  他,一生救人无数,并创建了亚洲最大的肝胆专科医院,在外科医界是一位无可争议的“长老”;他握着手术刀,闭着眼睛就能摸出肿瘤的占位和其他脏器的移位,他的双手被称为“国宝级的双手”;直至今天,他依然奋战在手术台上,保持着每年200台以上手术量的神奇纪录。

  他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他以“医本仁术”为行为准则,痛恨“大处方”、“大检查”、“高价药”,他会着急地斥责主刀医生滥用器械,却对病人悉心照顾不厌其烦。

  50年前,肝脏外科还被业界称为“禁区中的禁区”时,他开始潜心研究突破。2006年1月9日,他获得胡锦涛主席亲自颁发的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是医学界获此殊荣第一人。

  妙手

  这双被称为“国宝”的手:拇指、食指和中指都长有老茧,相向弯曲靠拢,像鹰爪一样,这是他一辈子用力捏手术钳捏出来的。

  约访吴老非常难,他的每一天都排在手术台和医学界的交流现场上,很难想象他是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

  记者多方联系,终于让吴老答应,抽出10分钟,接受记者采访。让记者感到荣幸的是,听说记者是从福建家乡来的,吴老兴奋地用家乡的福州话作为谈话的开端,还把10分钟的采访时间延长到了100分钟。

  记者端详着吴老那双被称为“国宝”的手:拇指、食指和中指都长有老茧,相向弯曲靠拢,像鹰爪一样,这是他一辈子用力捏手术钳捏出来的。握着这双手,记者似乎感觉到了一股强劲的力量!

  也许是年龄的缘故,吴老的手有点抖,但他一旦拿起手术刀,便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他下刀稳、准、狠,兼有男人的力量和女人的精细。吴老一群已四五十岁的教授级学生背后开玩笑:“他抖时我们不抖,我们抖时他不抖。”

  护士长程月娥跟着吴孟超做过很多大手术。她说:“吴老的那双手,就好像是他的‘第三只眼睛’。手术中碰到大血管出血,满眼都是红色,所有人都紧张得不知所措。可他,双手伸进去摸摸就能找到破裂的血管,然后再那么一掐,血就止住了!”

  吴老说,他对自己那双手也特别爱护,发现写字时手指握笔的用力方向和拿手术刀的用力方向不一致,就改用毛笔的握笔方法。他还自创了一套健身操,每天坚持不懈地做。“这些部位都是手术中用力最多的地方,锻炼好了,才能在手术中做得好、挺得直、站得住。”

  自1956年进军肝胆外科以来,这双神奇的手,已经为13600多个病人切除了癌肿。如今,为了让更多患者解脱病魔的折磨,只要不出差,吴孟超基本上每天做手术。有时一台,有时两台,最多时3台,84岁的老人,一口气站五六个小时是“家常便饭”。手术安排少了,熟悉他的护士都能看出来:老人家不高兴了———拉长着脸。

  记者问:“您的手还能再动多少手术?”“起码下一个没问题!”吴老幽默地答道。“下一个”一直是吴老的目标。吴老说,“只要手能拿得动手术刀,我就会站在手术台边;如果真的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也许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但是,如果我不能保证完成手术的话,也绝不再上手术台,因为,我不能拿病人的生命逞强!”

  仁心

  “医本仁术”。这是吴老一生谨守的医道。他说,“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医生首要任务在于如何向病人奉献天使般的温暖。”

  对于吴老说的“温暖”,同事沈锋教授记得这样一个细节:那是一个冬天,吴老去给一个刚入院的农村患者查房。吴老到了病房后,不是直接把手伸到病人身上去探摸,而是先把手暖热之后,再轻轻地撩起患者的衣服触诊。沈锋说,看到这个细节,他真的感动得差点掉下眼泪。

  同事们还记得另一个病人:肝癌晚期、一贫如洗、离家出走流浪街头,他到吴老所在的医院求助。当班医生请示,该不该收治这样的病人?吴老毫不含糊:收下!

  “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作为医生,没有挑选和应付病人的权利,只有为他们解除病痛的义务。”吴老这样解释自己的行动。这个老人动完手术后,进食困难,平时走路都要小跑的吴老,来到他的床边,边劝说老人,边拿起勺子给他喂稀饭,一小碗稀饭喂了半个多小时。得知这是大名鼎鼎的肝胆外科专家,老人一边咽着稀饭,一边流下了眼泪。

  在病床前十分温和的吴老,另一个方面,却显得十分犀利,大家都听到过他斥责医生:“你干吗非要用那个器械?只用一下,咔嚓一下几十块钱,你不会用手术线,那一根才多少钱!”“病人昨晚7点发烧到39摄氏度,你居然敢7点半下班?你回家能睡得着?”

  吴老最痛恨的事情,就是对病人不负责、收受病人红包和拿医药回扣。他说,病人本身就很痛苦了,医生再克剥,于心何忍?吴老说到这段时,情绪比较激动:“医生本来就应该站在病人的立场上,‘大处方’、‘大检查’、‘高价药’、‘医药回扣’、‘医疗红包’,肥了个别医德沦丧的医生,却加重了病人的负担,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记者从吴老的同事那里了解到,平时,吴老给医生定了原则:不用价格贵的抗生素,如果做B超能解决问题,决不让病人去做CT或磁共振,如果他们外带的片子能够诊断清楚,也决不让他们再做第二次检查。

  记者还了解到,一生遵循“医本仁术”的准则、“廉洁行医”之道的吴老,在民间被称为“穿着军装的活菩萨”。

  乡情

  “我是福建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故乡和人民,我衷心希望福建人民能抓住机遇,迎头赶上,把家乡建设得更好!”说这句话的时候,吴老的眼睛明亮,闪耀着真诚。

  虽然长期远离家乡,但吴老的心,始终没离开生他养他的家乡。

  吴孟超有两个家乡,一是祖国———闽清县云龙乡后垄村一个贫寒的家庭,另一个是马来西亚北婆罗洲的小城诗巫。

  为了抗战和回报祖国,吴孟超在他马来西亚的第二故乡留下了颇多遗憾……

  1922年8月,吴孟超出生于闽清县云龙乡后垄村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很早就南下马来西亚谋生。5岁时,母亲带着他和弟弟到了马来西亚。

  吴孟超初中还没有毕业时,抗日战争爆发了。在初中毕业前夕,按惯例,校方和家长会出资让毕业生聚餐一次。当钱全部收齐之后,当班长的吴孟超却建议,把聚餐的钱捐给前方浴血奋战的抗日将领。这个建议立即得到全班同学的拥护,于是一份以“北婆罗洲萨拉瓦国光华中学39届全体毕业生”名义的抗日捐款,通过陈嘉庚送往延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他们举行毕业典礼时,学校收到了八路军总部以毛泽东、朱德的名义发来的感谢电报。

  17岁,吴孟超说服父母,想到延安参加抗日。他从越南转道到上海。验关时发生了一件让吴老铭记一生的耻辱:验关的法国人不让他签字,只让他按手印,法国人说:“黄种人签什么名?你们是东亚病夫!”吴老说,当时,他的心底深埋下要为民族争气的种子。此后,吴孟超与家人失去联系了!

  对于父母,吴孟超怀着深深的歉疚。

  1945年抗战胜利后,吴孟超的父亲回国寻找儿子。父亲坚持要吴孟超跟他回马来西亚。“不,我要留在这里,再困难也不在乎。”倔强的吴孟超拒绝了父亲。1956年,父亲患了胆石症,在马两次手术均告失败,不幸病逝。吴孟超犹如遭遇晴天霹雳,他说,如果能亲自为父亲施行手术,胆石症完全可以治愈。吴孟超感到身不由己的无奈和痛苦。

  此后,吴孟超再次与家人失去联系,1983年,吴孟超费尽周折刚想把母亲接回国,可母亲却在获悉儿子功成名就的消息后,在睡梦中欣慰地驾鹤西去,这给吴孟超留下了终身的遗憾。母亲去世后,吴孟超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一天一夜。父母去世时,吴孟超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直到1993年春节,吴老才回到阔别多年的第二故乡———马来西亚北婆罗洲的小城诗巫,在父母的坟前上了炷香,表达对他们的歉疚……谈到这里,吴老再也忍不住眼泪,脱下眼镜,擦泪;戴上,依旧泪水纵横……

  快要结束采访时,吴老谈起了家乡福建的发展,他又兴奋起来。他说,自己这几年在对口医院及项目上,担当起了桥梁,在资金、技术、人才上不断支援福建建设。“福建这几年变化很大,每次回去我都认不得了!听说,福建这几年又在全力进行‘海西’建设,与台湾、‘珠三角’、‘长三角’搞对接,今后会更了不得了!”吴老说,他是福建的儿子,福建的发展,福建人民的富裕,也是一个儿子由衷的心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