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柴静:灾民在你肩上哭泣才是新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10:04 南方人物周刊

  年轻人的幸福在于人生的可能性。我看着我的父母辈,他们一生中在一个单位工作,说一样的话,接受一样的评价标 准,我就很怕单一,我很想知道,丰富的人生应该是什么状态

  -本刊记者 高任飞 发自北京

  “温和地逃跑”

  1987年,初二女生柴静给心仪已久的《读者》杂志写去一封信,在信中,她把《读者》称为“你”,说“感谢你 当我的朋友”。

  这个沉默寡言的女生一直不太有朋友,她4岁上小学,当语文老师的母亲把写上拼音和汉字的牛皮纸片串成一串纸挂 在她脖子上,就像今天最流行的毛衣链一样,然后她一个人留在家里,在地上写“口、天、人”。识字很早,却不太有东西看 ,于是她翻来父亲的中医书,翻来不知哪儿找到的批判胡风的文件,翻来《岳飞传》,却都不太看得懂。入学太早,让她无论 是在个头、智力、还是反应速度上都有点吃亏。

  从初中开始,她就用母亲买的红灯牌双卡收音机偷偷听“那边”的广播,听女主持人悠悠地说,“现在我正在我的阳 台上对着美丽的晚霞讲话”,知道了“广播节目竟然可以这样做啊”,她买来磁带,把“滋滋啦啦”的节目录下来反复听。罗 大佑的《暗恋》让她惊呼,“怎么这么好听”,郑智化的《用一辈子去忘记》后来还成了她的书名。

  《读者》是她初中最好的朋友,翻看每一期新刊物前,先深呼吸油墨香味几乎成为一种仪式。虽然随着阅读兴趣的改 变,这个过程只持续了3年,但“那段时间是一个人自我形成的过程。每一个这个年代长大的孩子,都会受困于同样的教育制 度和文化环境,都很贫乏,都很单一,没有人告诉你,一个人应该成为丰富的人,只是说,你应该成为一个可以通过考试的人 ,就这一个指标。”

  沉默地长大,柴静觉得边缘化不是什么太大的事。高中时她存钱去买冯友兰、买林语堂,高考前“闲书”都被母亲封 锁之后,她就看字典解闷。老师和母亲说,“这个孩子虽然不怎么说话,但心里有自己的主意。”她说自己是在“温和地逃跑 ”。

  1993年,16岁的柴静高考成绩平常。她一门心思想离开家乡,“到远方去”。和家人妥协的结果是她可以离开 ,但必须学习自己一点都不感兴趣的会计专业。于是柴静南下长沙铁道学院,“当时走得那么急,头也不回,恨不得把过去全 部抛掉”。

  逃离的柴静很自在,她并不知道学业是什么、职业是什么,她只知道可以实现中学生时的梦想了。她很少给父母打电 话,“甚至忘了他们,专注于自己的世界”。

  幸福,在于人生的可能性

  就在这个时候,广播电台开始直播节目,率先在媒体上实现了人与人的即时沟通。那时候,和任何一个大城市的学生 晚间生活一样,长沙的大学女生们人手一个收音机,熄灯了就收听电台的热线谈话节目。其中也有柴静,“快放暑假了,想做 电台,想得不行,极其狂热。”

  柴静得到了机会,她沉浸在播音主持中,会计专业几乎被荒废。毕业时,父母安排她回山西,到省铁17局当会计, 她自然是不愿意的。适逢湖南文广要成立了,柴静给台长打电话,说“我想到这儿来”。

  “电台在整个播出方式和内容上进行改革,我才有机会进入。回头去想,不得不感慨和时代之间的一个巧遇。”柴静 说。

  1996年,柴静进入湖南文广文艺广播电台,几乎听不懂长沙话的她依然朋友寥寥,狂热地投入工作中,甚至加班 把看不顺眼的广告拿过来重新设计加工一番,因为“不能不好听啊!”她每个月300块钱收入,一大半用来租房,每天骑车 上下班,自己做饭吃。每晚节目结束下来的时候,“觉得一点遗憾都没有”,觉得“只要有人在听,有人在呼应,就够了”。 半夜回到家,会请楼下的河南逃难老人一起喝碗加糖的粥,那也是她为数不多能拉拉家常的时候。

  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全部的生命投注其中”,名片上也印着“综艺部副主任”,而且福利分房在即,同时还成了 报纸上小有名气的专栏作家,柴静突然决定离开。

  “年轻人的幸福在于人生的可能性。我看着我的父母辈,他们一生中在一个单位工作,说一样的话,接受一样的评价 标准,我就很怕单一,我很想知道丰富的人生应该是什么状态。”22岁的柴静到北京念书了,攻读北广的电视编辑本科。

  1999年,湖南广电的老同事委托她在北京打广告,帮他们招“有表达力,需要我们去压他”的激进派主持人,未 果,于是导演让她回去试试,他们不太信任她,因为她“比较内向,也比较文气,看上去不太像能当一个主持人”。

  但当柴静戴着假发,陪着诗人沈浩波在他们那大部分面积黑漆漆,小部分聚光灯烤死人的话剧舞台上大声朗诵诗句— —“在通往牛逼的路上一路狂奔”并顺利播出时,这个名为“新青年”的节目成功了。

  那个阶段的柴静学业还未结束,常常在北京长沙之间飞来飞去。她再一次成为湖南文广革新电视方式的受益人。“那 时候同时担任文字记者、学生、电视主持人,同时又有独立的文化人的身份,很满足。”

  灾民在你肩上哭泣才是新闻

  2000年,央视的《东方时空》前制片人陈氓找到柴静,他们的晚间节目需要一个女主持人,以和白岩松轮班。

  她当然去了央视。不过最初她不适应,第一天晚上通宵工作后,她就大哭一场。在摄影棚里呆了快一年,她依然不好 受,“在没什么基础的时候,面对着被传统的新闻模式迅速同化的危险。”

  转机来自于2003年对新疆地震的报道,她成为被派往前线的记者。“就像当年到电台的感觉,我感觉自己属于这 里。到了新闻现场,脚下踩的是土地,听到的是哭声——什么是新闻?灾民在你肩上哭泣才是新闻。”回来后,柴静很快离开 《东方时空》,加盟《新闻调查》,从主持人转型为记者,她说自己终于明白,“对世界的认识,是要行万里路才能得来的” 。

  柴静所在的《新闻调查》团队很年轻,以前他们在一起经常会谈法拉奇、华莱士这一类的记者,但逐渐她发现,以上 述记者作为自己努力的标杆是不可能的,“他们的经验是不可复制的,你永远不可能成为法拉奇,她在一个什么样的体制中? 你不可能成为她!那么你要成为谁?”

  这个问题在过去两年让柴静很困惑,直到她开始回头从历史中寻找参照,“在中国,变革的实现不是大而化之地来进 行的,而是要落实到真正的文化上,渗透上每个人身上。梁启超说‘共和政体,道德为器’,实际上说的也是社会文明。”柴 静说她后来做的节目,都隐藏了这部分思考。

  现在的柴静,在北京和比自己小两岁的妹妹一起住,两人比年少时要亲密许多。柴静觉得自己和她是两代人,因为“ 妹妹活得比较轻松”。

  父母还在是否定居北京这个问题上摇摆不定,因为,“北京房价这么高,我们回山西还能挣点钱,你也不用压力太大 ”。

  去年,柴静带着DV机回到了老家山西临汾。她发现祖宅的雕花门扇被偷走了,小时候坐的石鼓被人撬了,更别说家 里的字画。她到族中的一个长者那儿,要来祖先的画像拍下来,然后去附近已受保护的文化遗址,把小时候熟悉的点滴都拍下 来。

  “就像钱钢(作家、记者,《唐山大地震》作者)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遗传密码,到了这个年龄,你的密码就自 动启动了。”

  对话

  人物周刊:你对父辈的生存年代了解吗?有代沟吗?

  柴静:那一代人要争取命运,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他们实际上处于一个自顾不暇的阶段,要争取更好的生存,就要 把全部精力放在事业上。那代人也没有什么意识说“应该怎样来陪伴孩子成长,让她快乐”,把你养大,让你生存下去,就很 好了。

  父母从没想到我一个内向沉默的孩子能做传播,直到老乡到长沙出差,坐出租车,听到我的节目,司机说他特别喜欢 这个节目,老乡就回去讲给我爸妈听。我妈才开始问:“真的吗?你可以做吗?”

  后来到中央电视台,从《东方时空》到《新闻调查》,他们开始有些不理解,觉得《东方时空》是个日播节目,你每 天吹着头发,穿着套装,打着光,多漂亮!而做新闻调查,你一个女孩子跑来跑去,这么动荡,一个月才看到你一次,他们不 理解。

  后来我跟他们说,我希望做一个让你们看,不是因为看我,而是看时会忘了是我的节目,我希望你看这个节目,会忘 记了我是你的女儿。

  人物周刊:你对你的职业满意吗?这个行业和过去相比,是进步还是退步?

  柴静:以前的老同事刘春(现凤凰卫视台长助理)说,“我们那个时候相当地忧虑啊,做这个节目是要为总理分忧啊 。”今天我们听了会笑,但那时他们是很认真的。今天我们要做的是服务于公众利益的节目。

  记得国家环保局一位副局长说过一句话:所有的重大公共政策要想得到推行,需要一种强大的政治动力,而这种动力 的基础是强大的社会共识。

  我觉得媒体在此社会共识的形成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节目一直在选择性报道那些积极推动这一过程的人,一 个经济诈骗案持之以恒的举报者,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觉得在这个时代怎样去建设,而不仅仅是批判,这个是很重要的。

  人物周刊:在工作领域之外,你对这个时代有什么看法?

  柴静:过去的30年是“人”浮现出来的时代。人的欲望得到尊重,尽管这也产生了很多后遗症,但它承认了人的欲 望是合理的,对金钱的欲望,对自我的欲望;第二,人有了选择,也许这些选择带来的是轻飘和焦灼,但选择本身就是幸福的 。

  人物周刊:觉得自己生活幸福吗?有没有不安?你现在最大的担忧是什么?

  柴静:我有天跟朋友说,我十分之九的时间是幸福的,他非常吃惊,他觉得他只有十分之一可以称之为快乐。我的幸 福很大一部分来自工作。工作对我从来不是简单的谋生之道,它包含了太多东西,有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人对我的尊重和欣赏 。

  76年出生的这代人,因为可以选择,这10年是充满兴奋感的。但到了30岁这个坎,你会觉得可能性没有那么多 了。而立之年,考验你的,不是你生活中还能有多少变化,而是你今天做的这件事,你的认识能有多深?你的坐标系是什么? 到这个时候,我估计不少人都会感到焦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