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仕萍:光在家种地怎能养活自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10:04 南方人物周刊 | |||||||||
女儿一定要好好读书,至少要大学毕业,绝对不要再像老爸这样,辛苦打工做体力活 -实习记者 杨倩 发自广州 广州北环高速公路高架桥下,一个用铁皮搭建的临时办公室里,某工程监理公司的几个年轻职员正坐在电脑前,边工 作边跟着电脑播放的流行歌曲轻轻哼唱。他们正负责完成
一个身穿蓝色工装、戴眼镜的清瘦男子走进来,衣服上沾着不少泥污。即使是在这个气温骤降的雨天里,也能感受到 他流汗的气息。他笑着解释:“刚从工地过来。” 他是这家工程监理公司雇佣的工程队中的一员。从他递来的身份证上读到的基本信息是:文仕萍,江西萍乡市麻山镇 景星村人,生于1976年8月16日。 曾想考北大的少年 文仕萍是今年6月来的广州,一直呆在这个工程队里。他说,这个队里有三四十个工人,基本上都是江西人。经过一 轮一轮的传帮带,老乡队伍便慢慢壮大起来了。“自己人嘛,相处起来总比外面的人好。”文仕萍说。 与很多农民工不同,文仕萍身上带着一点沉静的文化气质。他告诉记者,17岁高中毕业那年,他报考了北京大学, 没考上,便出来打工了。 在那时,考大学几乎仍是跳出农门唯一的可靠出路。在那个小镇中学里,他的成绩还算不错,可相对于考北大而言, 差距还是相当遥远。但是他想,“既然要考,就考最好的吧。” 这多少与家庭背景有关。虽然家在农村,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妇,可父亲却在镇上的法院当差,算是“公家人”。小 时候生活虽困难,终究不到赤贫的境地,加之父母比较开明,成长氛围也比其他农村孩子宽松一些。文仕萍兄弟四人,老大在 当地学校教书,老二在外承包基建维修工程,老三做医生,他这次在广州,便是投奔二哥来了。 “我生长在农村,至今也没有稳定职业,始终还是一个农民。”文仕萍认真地说,“但现在纯粹的农民已经很少了, 大家都想找更赚钱的活干,光是在家种地怎么能养活自己。”他用了一个词来概括这种现象:似农非农。 工程队里的那些同乡,都是这么一类人。在他看来,他们永远都与办公室里那些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不同。那些年轻人 中也有出身农家的,但他们已改变了这个身份,成为靠脑力吃饭的“白领”;而文仕萍们即使久居城市,也仍是个穿着工装的 蓝领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中。 这个差距让文仕萍有些许失落,“还是书读得多一些好,现在年纪不小了,想学也有心无力了。” 希望:回老家做自己的业务 高考落榜后,文仕萍离开家乡来到广东闯荡。第一份工作,是在广东中山一间私人企业做流水线上的工人。几个月后 ,他跳槽到东莞一家电脑制造厂,当时外来工中有高中文凭是难能可贵的,他做到了副主管。但这个职位很快就被人挤掉。 在这之后,他游荡在珠三角,一直没找到理想工作,最后只好打道回府。 老家经济不发达,赚钱更加不易。文仕萍不甘心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但也只能零零碎碎地干些散活,心情相当苦 闷。 1990年代末,他拜师学习工艺玻璃技术,产品供给装修房子用。他本想到萍乡市区开店,因为市区有能力买房装 修的人更多,但师傅不许他这么做,因为师傅自己也在市区开店,只许他把店开在县城。县城的生意果然萧条很多,他又没做 生意的经验,只开了几个月便关门大吉了。 此后他进了当地一家胶化厂做工,认识了当时的同事、现在的妻子。 一说起妻子,文仕萍满脸幸福。他们两年前结婚,女儿已经一岁了。“现在的农村和城市相比,简直就是荒凉。经济 是比以前好些,可山烧了,水也污染了,一点都不好。”说这话时,他皱起了眉头,“在家肯定没在广州有发展。” 但他不愿意把妻子接到广州来。大城市节奏太快,也太辛苦,女人还是不奔波的好。他妻子现在镇上一间私人药房里 卖药,一个月大概有四五百块收入。 谈到将来,文仕萍用了“落叶归根”这个成语。城市好是好,可年纪大了还是会眷恋故乡。由于文化程度相对高一些 ,他干活上手很快,在工程队里主要负责看管材料、测量裂缝、向监理公司提交测量资料、指导工友技术等,当然,工友们的 体力活他也一样要干的,只是少些罢了。 对于未来,他的梦想是:有一定基础后回家乡开公司,就做目前的维修补墙业务。“那才叫有自己的事业,才有成就 感。” 女儿是文仕萍的心肝宝贝。他说,自己书读得不够,要做成大事业很难,女儿一定要好好读书,至少要大学毕业,“ 绝不要再像老爸这样,辛苦打工做体力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