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追 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11:31 中国三峡工程报

  追 求

  ——首台国产三峡右岸机组扫描

  □ 本报特约记者于翔汉中国工业报记者 由庆祝 通讯员 孙世岩

  时间:2006年11月30日上午;地点: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的哈尔滨电机厂水电大件制造厂房。

  此刻,喜庆的人群和飘扬的彩旗,取代了厂房往日的机声隆隆。人们兴奋的目光集中在一个由钢铁组成重达445吨的庞然大物身上——三峡右岸水轮机组转轮。

  其实,自2002年3月8日起,同样是在葫芦岛,同样是在这间宽敞的厂房,哈电已从这里起运了6台转轮运往三峡工地。今天,是哈电人在这里庆祝第7台三峡转轮即将起运。然而,这台转轮却承载着非凡的意义。

  这是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独立制造、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巨型转轮。它的制造成功,一举结束我国在此领域内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标志着我国机电设备制造行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在设计技术和制造工艺上已达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兴奋、骄傲,这是现场所有人共有的情感。然而,对哈电人而言,更有几多酸甜苦辣。这中间,凝结着哈电太多的心血﹑智慧和不懈的追求。

  制造与创造的对接

  大三峡见证了哈电不寻常的经历。

  1997年,哈电与外国公司合作生产三峡机组。提起那段经历,哈电人通常的说法是:我们在为老外“打工”。然而,他们的打工对象是享誉世界的阿尔斯通等机电名流。拜师学艺,哈电人用了五年时间。

  想当初,国家为了让国内参与三峡电站建设的企业学到国际一流技术,实施“用市场换技术、用重金买技术”的战略,三峡工程业主三峡总公司为三峡左岸机组投入1800多万美元支付技术转让费。哈电人十分珍惜那次与国际机电高端科技接轨的对话机遇。为回报工程业主为他们付出的高昂“学费”,他们别无选择,只有背水一战,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责任、使命沉甸甸地落到哈电人的肩上,也成为他们创新的不竭动力源泉。

  2003年,哈电以自己的实力中标三峡右岸4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昔日的学生与老师同台竞技,并没有输给老师。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使中国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巨型水轮发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的梦想成为现实。

  从三峡左岸到右岸,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哈电让国人有理由忘掉那个令人气短的“世界工厂”的标签,也有机会掂量到“制造”与“创造”的不同含金量。在三峡右岸竞标中,因为国内企业有了竞争能力,外国公司在三峡左岸时的垄断被打破,以哈电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创造了世界奇迹。

  创新为哈电插上腾飞的翅膀

  “国外公司的技术也不尽完美,也有很多的缺陷。”哈电高级工程师刘胜柱如今这样评价他当初的“老师”。而几年前,他刚看到老外的设计时,还认为完美无缺,想改进或者说想创新根本就不知道从何下手。

  原来,挪威KEN公司交付给三峡的左岸转轮技术,在性能上虽然达到了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但在稳定性方面却存在一个高负荷压力脉动带,几次改动都没有得到业主的认可,成为当时专家关注的焦点,后来这一问题被写进三峡右岸的招标书中。哈电人心知,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谁就能争得竞争中的话语权。

  “老师”的这一软肋,成为“学生”创新的靶点。最终,哈电在三峡右岸转轮的研究中,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采用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在其他性能指标优于左岸转轮的基础上,在稳定性方面有了重大突破。此举,完全消除了权威专家对高负荷压力脉动带所存的疑虑。

  创新,让哈电成为三峡右岸机组招标角逐中最大的赢家之一。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作证,哈电在国际机电舞台的知名度扶摇直上,国内外重量级大订单接踵而至。据介绍,这几年哈电签下的像三峡这样的巨型水轮发电机制造合同已经超过了30台。台数之多,前所未有。

  针对国际、国内电力市场用电的需求,哈电立足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研发了多项新产品,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不仅使哈电的技术发展和产品开发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而且掌握了一系列先进的核心技术。近10年来,哈电共完成开发各项科研成果400余项,有50余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据业内专家介绍,水轮机转轮振动和叶片裂纹问题是世界水电制造厂公认的两大难题,谁先解决它就意味着谁将在激烈的商战中获得主动。哈电高度重视对此技术的开发,集中公司主要的精兵强将进行研究。在对岩滩水轮机改造过程中,哈电凭借多年的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在水轮机现有流道的基础上开发研制出HLA773a转轮。当国家相关部委组织验收团30多名专家带着自己的仪器进行同台比照试验后,看着两套测试仪器得出的相同结果,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三峡定子绝缘线棒的研制过程中,哈电为了取得国际绝缘标准通行证,反复对比公司多胶系统和高介电强度粉云母带同国外同行业的数据差别,经过反复验证,研制出的成果通过了三峡总公司专家团的验收。这不仅标志着哈电将获得三峡电机绝缘系统的生产资格,也标志着哈电取得了向国际进军的通行证。

  亮剑——

  国产巨型机组实现技术重大突破

  三峡右岸机组转轮为混流式水轮机,由于转轮叶片是固定的不能随着电站运行参数的变化而进行调节,因此当机组运行在偏离设计工况时,会发生转轮局部脱流和尾水管的压力脉动现象,严重时会引起机组的剧烈振动而影响正常运行。转轮的这种特性在设计阶段很难预测,通常经过模型试验来判断。

  三峡技术引进后,可以采用先进的CFD工具来预测转轮的效率和空化性能,但用于应该说,提高转轮的稳定性,在维持效率、空化指标具有先进水平的同时,大幅度降低压力脉动幅值是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高负荷压力脉动问题(即通常所说的特殊压力脉动带)也是三峡右岸新模型开发中的关键。在机组正常运行范围内把它消除或尽量减少其范围并移动到小负荷是研究目标。右岸标书中也明确提出是否消除或尽量减少其影响是评定转轮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而这种现象国外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总结出高比速(NS≥200m.kw)转轮中是必然存在的。三峡转轮的比转速无论参数如何变化均在200m.kw以上。因此要消除高负荷压力脉动就不能拘泥于常规设计,要有创新。

  哈电针对研究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从1999年底开始,到2003年8月底结束,历时4年,进行了5个阶段的试验研究。

  艰苦的努力结出丰硕的成果。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三峡右岸机组转轮,在稳定性等方面终于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

  据专家介绍,为三峡工程制造的首台70万千瓦水轮机转轮,在多项技术指标上达到或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其最优效率为94.7%,能量指标达世界先进水平;其空化性能明显优于外国厂商为三峡工程制造的左岸机组,抗空蚀能力明显提高,成功消除了对空化敏感的特殊压力脉动区;其压力脉动幅值显著降低,大大提高了机组运行的稳定性;可确保机组在运行区内无脱流、液道涡流、卡门涡出现,从而保证机组长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2003年10月15日,按标书要求,哈电将为同台对比精心设计制造的一套模型试验装置和转轮运往北京。2003年12月25日,4家的试验全部结束。哈电的模型在水科院的试验结果与在哈电高水头试验台的非常吻合,证明了哈电的综合技术实力,证明了哈电在水力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证明了哈电在行业上的技术领先地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