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访作家冯伟林:谁与历史同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12:46 法制周报-e法网
专访作家冯伟林:谁与历史同行

书生报国的梦想让冯伟林豪情万丈。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书生报国

  节选

  ★冯伟林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自古逢秋悲寂寞,这是个多事之秋。黄兴死了,犹如巨星坠落,国民党内再也找不到一个与孙中山并称的领袖。从此有多少怀着报国之志的英雄,在这沙场点兵的季节,因报国无门而抚剑沉吟,仰天悲叹?

  九十年后的今天,我到长沙岳麓山黄兴墓庐凭吊。岁月沧沧,我对着的是万顷松涛,一座孤坟。物是人非,只有黄兴的英名常在。我想起了九十年前的那隆重的国葬。国民党要人来了,朝野名流来了、党派领袖来了,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绵延数里,缓缓而行。在这送葬队伍里,站出了湖南一师的青年学生毛泽东。江山折腰,毛泽东早就萌生了拳拳报国治世之心。他追念黄兴,说:“湖南有黄克强,中国乃有实行的革命家。”黄兴的四十二年,是永恒的岁月。改写华夏历史的人,历史将永远记住他。

  黄兴留下了一份遗嘱。临终之际,他牵着革命党人李根源的手,气喘吁吁,一字一句地说:“国会应注意立法,法立而政治有依据;只问政治,则政治愈纷乱而不可收拾。”

  这是他的政治交代,死亡的恐惧无法摧毁他高山深海般的信念。当众多的革命党人还在单纯地追求“排满”“反清”时,黄兴已从西方资产阶级理论武库中借鉴民主共和的思想了。

  他反对孙中山的化党旗为国旗,也可从他的遗嘱中找到注脚。多次写文章,多次发表演说,他指出封建主义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分野,在于是人治还是法治。这是他的英明和远见卓识。在他以后的好几十年,人们为此迷茫、困惑,欲罢不能。我想,百年千载之下,黄兴的问题仍将撞击无数人心,因为他的问题属于我们大家,属于时代、民族乃至全人类。

  秋天是被剥夺了快乐的季节。黄兴死了,一地如雪清辉,耳边萧声欲碎。蔡锷是在日本东京

医院的病床知道这个噩耗的,他知道,民国时代再也找不到一呼百应的统帅了,再也不会有寒光闪闪的亮剑了。他想起黄兴与他策划的讨袁护国战争,那是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今却是“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依栏干。”蔡锷含泪写了祭文,又写挽联“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公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八天后,蔡锷因悲伤过度,溘然离世,年仅34岁。不及旬日,危难的祖国顿失二擎天柱。他们都很年轻,可人生短暂得就像清晨的露珠一样,经不起日光照耀。

  黄兴死了,对于他的家人子女是绝了心念,从此生死两茫茫。父亲留给子女的,是一些账单,是一笔债务,是一句遗言:“为天下苍生哭。”原先,黄兴的父亲留给儿子的是几百亩田产,可黄兴将田产全部卖掉,将白花花的银两去筹了军火,闹了革命。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和民族,家里的积蓄又算什么?现在,已是家徒四壁,只剩下用过的毛笔和指挥刀了。黄一欧将父亲的笔和刀锁进墓庐。他知道,这是父亲的最爱。让它去陪伴父亲吧,要不父亲会孤独的。上马杀贼,下马读书,是黄兴的生命过程。我曾见过一幅画,是孔子见老子图像,老子谈的是懂得自然而然道理的人;孟子所谈的顶天立地的讲道德的人,有浩然之气的人;荀子所讲的是有实践经验的人;《易经》里面讲的是发展的人,自强不息的人。而我想,黄兴是个大写的人。我还想,黄一欧当时肯定想到了这幅画像,因为他父亲留下的精神遗产是沉甸甸的,是最珍贵的。还有他的信念、希望、意志和梦想,还有春风、细雨,皎洁的月华和灿烂的星辉……

  断魂无据,万水千山何处去?1916年,是民国划时代的一年。这一年,就国史来说,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争雄几十年,到1927年,才有大致一统的局面。

  这是历史的遗憾。但如果黄兴在世,历史又会有什么样的演变?是否会涉及国民革命军北伐、“容共”、“清党”这一段历史上的恩恩怨怨?当然,我们无法改变历史,唯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从历史上吸取经验与教训,以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但毕竟黄兴英年早逝,“随从部众及患难老友,日久渐多死亡星散”。后来因有“正统”观念,人们对黄兴的勋兴印象,便渐渐模糊。黄兴以广州起义著名,提到他,大家马上联想到黄花岗烈士。他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却少有人提及。这是不公平的,这也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

  断肠声里忆平生,惊人事业随流水。在黄兴的墓庐低徊顾盼,我不忍离去。本来,我不曾想去触摸那段历史,不想去走进黄兴的院落。那是一个不幸的时代,有血泪,有混乱,有悲号。可走进那段往事,内心欢畅起来,竟感慨动荡中孕育了黄兴这样的人物,闭塞的乡村走出了黄兴这样的铁血男儿。这是时代的幸运。书生报国,终生为业。我渴望把时空和历史永远地定格,我害怕失去黄兴和那个时代带给我的巨大精神力量,害怕失去那份激情和勇气。我甚至不敢回到现实,回到安逸的时代。滚滚红尘,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无所适从,是忙忙碌碌,是平庸和痛苦。

  这地方有些寂静,只有我,只有光辉的墓碑,念想的力量瞬间可抵达白发苍苍的彼岸。我想大声问问,读书人啊,还有万丈雄心吗?拿什么来报效我的祖国!

  写于2006年11月长沙朗晴居

  业界热评冯伟林

  ★在冯伟林的散文中,我们看到的是历史,触摸到的是曾经热血为国为民的灵魂,听到的是今日文化勃兴和为国为民的呼声,感受到的是作者内心不息的激情。

  ——阎真

  ★我珍视冯伟林的作品,他所描绘的每一个高大形象,都具有过去和现在的可比度。 ——李国文

  ★冯伟林先生就像一个当代儒生,他有一种强烈的意识:他所写的正是他的楷模。 ——李敬泽

  ★那天,李国文、李敬泽、白烨、雷达、雷颐、范咏戈、阎钢等著名作家、评论家情绪激昂,言辞切切,高度评价冯伟林的学养和襟抱,称他是当代儒生,他的散文是新儒生散文;那天全国有数十家媒体迅速对此作出反应,或刊发评论,或转载其文。

  ——肖欣

  潇洒风神

  谷良

  “等我老了,树也长大了”伟林告诉我,他时时记得这句母亲儿时的轻语。他说,三棵树是他生命的源头,也是这本书的起点。或许,这如同音乐的动机,仿佛暗喻着他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我与伟林兄系湘潭同乡,又同在省城长沙工作,因缘际会,亦师亦友。或许由于共有的趣味,或许因为同样的率性,我们有了一份单纯而快乐的友谊。于是,伟林的为人为文开始影响我,感动我。

  伟林好读书,却全无文人的迂腐之气,举手投足,嬉笑怒骂,率真自在,写文章被许多人视为千秋之大事,他却只是平常之心,平常道来;伟林在官场,虽身居要职,也有应酬,也有场面上的事,他自然摆脱不了俗事缠身,却总是适可而止,除了偶尔运动、爬山、喝茶外,再无癖好,但对自身的工作,始终敬业勤奋,凭着一份对事业的执着与自身的良心与正义做人做事,他的洞彻世事令他简单而从容,坚持的是理想,放弃的是利欲,这份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在《冷暖春秋》一文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伟林的文章倚马可待,兴之所至,往往朋友神聊时,已不见踪影,不知何时已写出几页皱巴巴的文字,却是直通古今的题材,待我们提出建议后,似有所悟,于是,又不见踪影,再出来时,文章已是满眼苍翠,含英咀华,自成境界。然而,他依旧不满,不一会,文稿上又到处是修改的痕迹,他的才思敏捷与从善如流可见一番。

  阅读伟林的这本《借问英雄何处》,只需落尽尘埃,还原赤子之心,便可得其三昧。这是一本奇怪的书。它不是传记,不是散文,不是小说,不是评论,更不是诗歌,但却都有那么一点点,那样简单随意,却有独具慧心;那样不着边际,却写满真诚。

  它是关于一个人的成长,它直接诉说了作者的故事和逸闻,它又是一个时代的暗喻,生命与历史在对话中愈显丰满,愈加睿智。它决不矜持,不遮掩,不故作姿态,不人云亦云,它披露真实,坦荡无垠,直指人心。它是许多美丽印象的整合,它有一段段真实而感动的故事,它发出独特而坚定的声音,它生长在楚文化的腹地,流着屈骚贾赋的血脉,它有纵横捭阖的中西底蕴,奇崛的历史想象力与无边界的空间意识互即互入,一泻千里。

  伟林先生一直便是大历史散文创作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它所著述的《谁与历史同行》,在大陆、台湾出版后,风行至今。有同行以弘一大师李叔同的一副对联喻之: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平凡的经历和独特的感悟,还有许多记忆片断,这些珍贵的私人性的生命体验,本身就足以为这个时代提供不可复制的民间语文范本,给那些渴望思想和进步的人们,尤其是青年,传递恒久弥新的价值。

  真诚之心,真诚待人,真诚写作,从容源于此,洒脱源于此,智慧源于此,或许这正是伟林独具气象的潇洒风神,如同他家中的三棵树,“健旺地、生气勃勃地生存着,发展着,没有尽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