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铜鼓石刻的前世今生(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13:23 江南都市报
铜鼓石刻的前世今生(组图)

“神仙洞”连着“万笏朝天”与外面的世界。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铜鼓石刻的前世今生(组图)

山上随处可见这样的牌坊,已无人知道为何而立。


铜鼓石刻的前世今生(组图)

铜鼓石是一座高十余米的巨石,形如铜鼓,巨石峭壁上刻有“铜鼓石”三字。


铜鼓石刻的前世今生(组图)

这首古诗是一代名将邓子龙的手笔。


  铜鼓,汉属豫章郡艾县,明万历五年(1577年)设铜鼓营,因城郊“铜鼓石”而得名。清末置铜鼓厅,民国2年 (1913年)废厅建县。境内有古文化遗址16处,古石器遗存点36处,历代石刻14处等。这个小城,当地人流传着一 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打下江山后,云游至此,有感奇峰异石酷似臣民朝觐皇帝之状,故发“万笏朝天”之 慨。

  那么,那些刻画在巨石峭壁上的石刻,流传在民间百姓中的传说,是否还能看见“
它”的前世今生?记者沿着昔日皇 帝的云游之路,试图探寻历代石刻的背后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还有幸邀请到当地县志办的退休老教师杨方箴老人一路同 行。

  石刻群集历代文臣武将墨宝

  位于县城东郊的铜鼓石刻群,前濒定江河,后倚大沩山。至于为什么会形成石刻群?史书《南昌府志·形胜》载云: “铜鼓石为浏阳、平江、新昌(宜丰)、万载各州、县适中之地”。“水通彭蟊(鄱阳湖),地接荆湘”,雄踞湘赣边陲,地 势险要。古铜鼓营城东出宁州(州治设今修水义宁镇),西去长沙府驿道傍石而过,石峡空窿,设有茶肆,便利来往官民饮茶 憩息。历朝文臣武将,行至此地都勒石题字,摩崖铭诗,文采生辉,声名远播,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史诗石刻。

  铜鼓石是一座高十余米的巨石,形如铜鼓,巨石峭壁上刻有“铜鼓石”三字,正楷竖书,鲜明隽逸,每字长宽各50 厘米,下端落款“备兵使者晋人延任书”;“试剑”两字书于铜鼓石右侧,落款署名“武桥”,乃明朝鄱阳守备邓子龙别号, 笔力遒劲,虽历经数百年,仍无磨损风化之迹;而“潘周过化”凿于铜鼓石左侧,落款为“邓子龙书”,四字用正楷竖刻。老 人说,此石刻涵意为“江西巡抚潘季驯和巡道周思敬二人,派邓子龙来此镇压李大銮农民起义之后,铜鼓地方才复归王化”, 它反映了当地起义农民与明代封建王朝的一次浴血搏斗。

  在铜鼓石朝东峭壁,“铜鼓石”三个竖写几尺见方的柳体大字。山里的老人告诉记者,“铜鼓石”是石刻群中最出名 的一处石刻。明嘉靖《宁州志》有载“石,屹然数丈,形类铜鼓”,铜鼓县名由此得来。石刻落款“□兵使者晋人延论书”, □字年深日久,剥蚀不清,无法辨认。那到底是何人所题的字呢?清人胡乙灯撰《义宁州志手稿》记为“备兵使者晋人延论书 ”。道光《义宁州志·秩官》写出“延论,晋安人”,阐明题壁者是福建晋安人。

  铜鼓石是道迷离景观

  杨方箴老人告诉记者,铜鼓石也是当地的一道迷离景观,大石中间裂约尺许平直深邃的缝隙。相传西晋年间,修江流 域有条孽龙,经常掀起狂风恶浪,暴涨山洪,淹没田园农舍,地方受灾严重。许仙真君为民除害,仗剑追逐孽龙至铜鼓石,孽 龙隐形潜藏,突然失踪,寻觅片刻,忽然“石中有声,挥剑劈之,一石中分,如剑劈状”孽龙伤残一腿,负痛窜出逃逸,后世 遂传出许仙真君曾经在此试剑斩蛟的美妙故事,因而又名为“试剑石”。许仙真君就是许逊,做过旌阳县令,地方习惯称呼许 旌阳。官辞东归后,一度出任豫章郡水利官员,晚年笃信道教,生平事迹含有浓重神秘色彩。真君试剑,神力迷茫,但巨石中 分,如剑劈状,怎么会爆裂得这样均匀,至今仍为待解之谜。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铜鼓石在古时遇人敲击,会发出清亮的响声,后闻音响消失。鸣沙响石,本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 的奇特现象。那为什么石头到了现在反而不响了呢?当地有“铜鼓打不响,金鸡飞上天”的说法,讲的是许仙劈石裂缝之时, 惊动了内藏一对金鸡冲天飞去,自此铜鼓石就敲不响了。而老人则认为,这是受了自然景观变化的影响,铜鼓石临河壁立,古 时汹涌激流,湍急旋涡,直接对岩壁冲刷水解,久之形成幽邃穹隆,猛然叩击,回声清越。后因石中裂缝,分为两半,遂使声 波共鸣频率破败。明末沿河新修驿道,筑路填窿,近世森林过伐,水土流失,河床淤高,而哑然失声。金鸡是象征吉祥的神物 ,巨石能发出响声也是不寻常见的奇异事物,前人将其相提并论,反映先民对乡里特有自然景观的消亡不胜惋惜的深情。

  百年古诗“还原”一代名将

  “定江巨石当路傍,有人疑是南山虎。笑汉将军祗没羽,乃不贯之何足数。又闻此石名铜鼓,上应列宿开帅府。英雄 一剑破中垒,砥柱乾坤镇吴楚。”这就是刻在铜鼓石正面上的那首百年古诗,全诗七言八句,四行竖写,每字三寸见方,落款 “万历五年春邓子龙书”。由于常年风雨侵蚀,已经字迹模棱,很多字都已不复历史的原貌。好在乾隆志书保存了原诗真貌, 全诗述景言志,气度恢弘,“英雄一剑破中垒,砥柱乾坤镇吴楚”美句表白雄才大略,豪迈意向。古时,这首诗是驻屯铜鼓营 将士师承壮志、学建殊勋的楷模。

  杨方箴老人告诉记者,这首古诗是一代名将邓子龙的手笔。明末隆庆年间,邓子龙将军领兵路过此地,看见巨石中间 的裂缝犹如刀劈斧削,便挥笔写下了笔力遒劲的“试剑”二字。后因邓子龙“抗击倭寇、屡建战功、朝廷赐予金盔金甲八件予 以加冕”,而与这首古诗流传至今。正如这首古诗的豪迈壮志一般,晚年的邓子龙仍不忘国事,请缨受命统师援朝抗日,最终 捐躯黄海。明亡清兴,清政府为大力宣扬其忠君报国的精神,规定凡铜鼓去宁州应考秀才的生员,主考官员迭次指名背诵这首 《题铜鼓石》,茫无所知或倒讹错者,立遭假冒籍贯的斥逐。因而在清代这首诗成为铜鼓书生必读诗篇,童叟传诵,脍炙人口 。民国时人卢新斋,善画淡墨兰竹,他的作品加盖诗画专用印章之外,常有“剑石新斋卢”的落款。诗人画家题籍剑石,沿用 下来,“剑石”一词,便成了铜鼓地方的艺坛雅号。

  “万笏朝天”“神仙洞”人间奇观

  步履轻幽,与老人一同缓缓穿过“神仙洞”,来到了“万芴朝天”脚下。“神仙洞”是在一处完整的大岩石上开凿出 来的,石洞连着“万笏朝天”与外面的世界。当地人之所以叫它“神仙洞”,大抵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在他们心里,一直相信 那个古老的传说:这里是朱元璋曾走过的帝王之路,只要能顺利穿过岩洞继续前行,他们最终也能到达另一番净土,找到属于 自己的世外桃源。

  仰望群峰,千姿百态。记者不禁探索起“万笏朝天”的地质成因来,太古时代此处属于云梦泽水域,前震旦纪经过地 球内力造山运动,沉积红层,折皱隆起,形成丹霞地貌,出现了以红砾石为主体结构,连绵起伏的石山。蜿蜒耸立的坚硬岩石 ,经过化学溶蚀和机械风化作用,自然界的流水便充当了杰出的雕刻师,鬼斧神工,巧夺天工,塑出了多种多样的拟物形态。

  探寻“万笏朝天”的由来

  在这些山崇险壑,错综盘结的群峰之中,有一座以红沙砾岩为主体,宛若竖立海螺,海拔高度310余米的秃峰,这 就是“万笏朝天”了。“万笏朝天”景观壮美,气势雄浑。起步走在“万笏朝天”登天云梯上,记者时常有种踩在云巅上的感 觉,仰望上空只见绵绵白云,低头却已见不到脚下曾走过的小道,云梯仅宽0.8米,贴壁而上。

  难得杨方箴老人年逾八旬仍有年轻人的体力。他告诉记者,清嘉庆丁丑(公元1817年)端阳,皇帝敕命考察民情 ,检察吏治,御使山右(今山西省)宋蠫,登临绝顶,观风察景,有感于怀,终写下“万笏朝天”四个大字。“万笏朝天”的 “万”,约数,报言极多;“笏”,用玉石,象牙或竹制的狭长板器,别名“朝简”。封建王朝高官显宦有事面向皇帝请示汇 报时,先在简上写好提纲,谨防疏漏;“朝”,动词,参见拜谒;“天”,古籍常见以天或天子譬喻拥有无量权力的国王,皇 帝。

  “万笏朝天”属意何在?今存明清版本的《宁州志》(含铜鼓,修水)未见载抄。采访当地居民,众说纷纭,探索其 生成背景,“万笏朝天”内涵可做以下解读:一曰,象征自然景观,表白独秀风采,宋蠫籍以这座拔地而起,俯瞰周围山峦的 高峰,比拟为威严尊贵天子,环护拱卫,酷似臣民朝觐皇帝,这与朱元璋的意境不谋而合。二道,题留良好祝愿,寄证殷切期 望。宋蠫眼见山明水秀,资源富饶,盛赞铜鼓得天独厚,风光绮丽,必将孕育许多英才,出将入相,报效朝廷。三说,暗寓治 安虞需,表达劝诫忱心。宋蠫为官维护正统,鼓励稳定时局。意在赞誉铜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余,感触此地“山环而矗, 虎踞豹蹲,森林郁秀,地势险要”。标榜“万笏朝天”警示文臣武将,务必柔敬天子,听命中央,忠贞不渝。

  老人告诉记者,“万笏朝天”曾题于山峰之顶,书法苍劲,峰顶能容十数人驻足观瞻。可惜的是,随着岁月的侵蚀, 字迹已不复清晰。老人说,古时凿有拾阶而上石阶,年逢九九重阳,传承登高民俗,游人喜欢来此登峰造极,领略“会当临绝 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豁开视野,心畅神驰。

  文/图记者方方、杜金存、实习生熊衍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