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80年代人的社会责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17:14 中国青年杂志

    采访-本刊记者 李纯

  刘默涵,北大历史系大四学生、“默涵助学金”设立者。

  北大女生刘默涵很普通。和天津的白芳礼、深圳的丛飞及诸多助学者一样,她以“捐资助学”的方式扶助弱小,帮一个又一个贫困的“弟弟妹妹”圆了大学梦。

  但刘默涵又有许多不同寻常之处。

  她是80年代生人,与超女李宇春、张靓颖同年。

  她曾经被幸运之神遗忘。12岁父亲去世,母亲体弱多病,拉扯着她与年幼的妹妹直面凄凉图景;初中时,因缴不起学费,被迫辍学;好容易复学、发愤考上大学,昂贵的学费与生活费又扑面而来……

  她自己就是贫困生。贫困到妹妹说:“把我卖了吧,凑足钱帮姐姐上大学。”善良童真的声音有如天籁。

  她不是踏入社会的成年人,说话仍带浓浓的学生气与理想主义,她没有积蓄,没有稳定的收入。一进校就忙着做家教,养活自己、寄钱回家。与时下的“啃老族”相比,只要能做到这两点,就足以俯仰天地、无愧于心,是个坦坦荡荡、英气逼人的好女生。

  然而,刘默涵对自己的要求不仅限于“老吾老、幼吾幼”,母亲的教诲教她推己及人,大学的氛围教她心系众生,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与一路走来的亲身历程,教她一次次惦记着后来人:在家乡,在河北省无极县、唐山市、邯郸市,在乡镇,在农村,还有多少聪颖、好学的孩子,因家境贫困与高等教育擦肩而过?

  2005年,才21岁的她开始“反哺”。当年寒假,在无极县中学的主持下,刘默涵捐资4110元,为14名家境贫困的高中生分别提供助学金。尽管每个人所获数额不多,100元、200元,但每一分钱都是默涵姐姐的心血,来自于她办班、讲授学习经验的所得。

  为了募集初始资金,有一段时间,刘默涵同时打三份工,辛苦如此,也不改初衷。

  2005年春天,“默涵助学金”成立。为她精神所感染的同学纷纷加入到“助学”的行列中。

  默涵们的助学方式,既简单又复杂。自己尚是学生,尚待“父母”支援,不可能倾囊而出以济天下;更何况,她们也不准备走古老的路数,以自身满脸憔悴、衣食不周为前提帮助他人。那的确崇高,但新人类的助人逻辑在此基础上有所递进:善待自己,关爱他人。知识就是最好的资产。

  他们采用开讲座、卖门票的方式,募集资金,充分利用学校“

状元、榜眼、探花云集”的优势,赴河北各地讲学,河北省石家庄市、唐山市、邯郸市和无极县……留下这些青年人的热情和足迹。一张门票,学生10块、家长20。一点一滴累积资金。

  “80年代人是垮掉的一代。”有长者痛心疾首地说过。在为助学金募集资金的过程中,刘默涵鲜明地意识到同龄人的可爱与可贵。志愿者中家境优裕者不乏其人,但爱心不分贫富,他们同样为贫困家庭的惨境深深震撼,同样高歌着“有1块钱的普通车就不做空调车”,同样地珍惜捐款人的每一分钱,带着泡面去家访,同样地把未来职场的敬业精神作用于今天的社会实践……

  截至记者发稿时,“默涵助学金”已收到10万余元捐款,资助贫困生200余人。

  刘默涵告诉记者这一年来的感受。“从2005年设立‘默涵助学金’到今天,我感觉自己最大的变化是更理解了志愿者的精神。志愿者的权益应该被保障,志愿者的付出与成果应该获得尊重。之前我更多的是凭着一腔热情去做事,现在多了些理性思考,什么样的工作方式会更加合理,对贫困生的帮助,什么形式更有效、更深远……”而在由北大团校主办的“生于80年代——80年代人的理性思考主题研讨会”上,她深刻地阐释了“80年代生人的社会责任”:“80年代生人大多是独生子女,比父辈们更需要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而个人只有在团队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80年代生人需要英雄,在多元化的社会中知荣辱、明道理;80年代生人需要‘贵人’的帮助,使我们在年少轻狂时醍醐灌顶;80年代生人更需要包容,将极端的叛逆思想转化为理性的思考,不断努力,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因此,刘默涵的助学行动,不仅是实现了“助他”的目的,更是自助的良方。空谈高蹈者在这里找到了与大地母亲接触的土壤,愤世嫉俗者因受到的强烈的震撼不再哀叹命运的不公,胸怀大志者也会从这里起步,把今天的思考化为力量,指导明天的行动。

  刘默涵们通过助学活动,不仅奉献了爱心,更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伴随着捐款数额的提高、资金的增加,她们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项目需要更专业化、规范化的运作。由于我国对个人募集资金有严格的规定,“默涵助学金”这一项目及支撑它的校园组织并不具备法人资格。 2006年5月,默涵申请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设立“默涵助学专项基金”,这个项目从而具有了合法的身份。为了让助学金的发放和实施状况更为公开透明,她们请来了专业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年度审计和财务公布,这就要求刘默涵——这个项目的“少掌门”要掌握相当的财务知识。

  “你们还可以将这个项目做得更丰富一些,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是否可以多传播一些传统文化?”历史系一位老师建议,“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很宝贵的道德财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直抱怨’‘大爱无言’‘大言希声’都是很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的,除了捐资助学、传授高考经验,刘默涵和她的同学们行动的最大意义是——传递了一种和谐的声音。

  “她的行动善良而美,但对广大的贫困生而言,只是杯水车薪。”一位网友尖锐地质疑。另一位关心她们的人士的鼓励可以作为对上述质疑的回应:“同学,当你们卖不动门票为筹款受阻时,不要太有心理压力,其实你们能筹到多少钱、卖出多少门票,都不是最重要的,意义也不是根本性的。你们的行动最重要的是推动一种理念,推动政府行为,推动政府决策更好更优化。”

  记者:你理想中的和谐社会状态应该是怎样的?

  刘默涵:在我心目中,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人人都有平等入学的权利,不被地域、经济条件所限制,每个人都不为最低的生活保障而发愁。此外,大家心目中都有核心的价值理念,“善良”成为最基础的社会道德观。

  记者:当代青年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可以扮演什么角色?

  刘默涵:建设和谐社会,自己得是个和谐的人,不仅要成为专业领域的精英,也要做道德层面的精英。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准则。优秀分子应具备道德感召力,能影响周围的一片人。

  不要觉得自己在大主题面前无足轻重。也许我们的力量很微弱,但每一份努力都会产生价值和“波纹”。

  记者:为完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年应具备哪些素质?

  刘默涵:就我们这个项目而言,第一要廉洁,捐款人的每一分钱都要珍惜,1分钱和100万元的意义是一样的;二是要宽容,要有度人和济人的胸怀,不仅要帮助那些在经济上贫困的人,还要帮助在思想上贫困的人走到善和爱的这边来;三是语言素质,任何一个领域都将跟国外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慈善组织也不例外。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