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某些科研项目何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03:49 舜网-济南时报

  日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座谈会上,针对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现状提出尖锐的批评,称不少科研项目“两头儿够不上”:上不着天,与科学前沿发展水平相距甚远;下不着地,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关系不大(12月3日《中国青年报》)。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某些所谓的科研看起来是在研究“屠龙之技”,实是全
无用处。那么人们就禁不住要问:何以至此?

  其实,除了对科研本身的敷衍,科研人员的浮躁还表现在科研的公关上。本来,科研是一项向科学进军的攻关工作,现在却成为了向审批机构献媚的公关工作。于是,科研项目成为“圈钱项目”:只要有了科研项目,科研人员就可以从中提成,甚至有报道说,有人用科研经费买车买房。

  如果只从以上两个角度观察,科研人员似乎是够急功近利了:不仅不能安心搞研究;而且还如在商言商的生意人一样,削尖脑袋地钻营、不择手段地乱搞。但是,面对科研人员的并非个例的浮躁时,我们必须思考,是怎样的科研土壤造就了这些浮躁的科研人员?为何现有的科研制度没有祛除科研人员身上的急功近利?

  这是因为,现有的科研土壤和科研制度本身就在鼓励急功近利。比如,在评价科研能力时,评估的标准通常倾向于论文的数量。特别是,这种量化的评估指标渗透进职称评估的各个阶段,在这种现实的压力下,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物我两忘”呢?同时,科研的审批机构通常是行政性质的单位或机关,其考核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方式也并非完全按照科研的规律进行。

  如果环境和制度为人的经济理性提供了释放的空间,就不能单单地指责人的弱点和缺陷而了事。与此相比,制度和土壤的急功近利无疑更值得反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