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创造胜于保护各国专家在沪热议“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08:00 东方网-文汇报 | |||||||||
一提到知识产权,许多人第一反应是把它和“保护”联系在一起。不过,上周在沪举行的第四届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上,嘉宾们关注的重点却不再是“保护”,而是“创造”。 市知识产权局局长陈志兴告诉记者,目前,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因素,越来越表现为知识产权的拥有和运用能力。实际上,本次论坛的主题——“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已经表明,要把知识产权作为创新的工具,而不仅是防卫的盾牌。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胡志坚在发言中,点明了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面临的挑战:发明专利少,企业、高校等知识产权意识不足,相关政策还不配套,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支撑严重不足。这些,凸显的都是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的缺陷。 与中国面临类似状况的是匈牙利,来自该国专利局的法尔卡斯介绍说,在2002年,该国75%的企业没有创新,而进行知识密集活动的只占2-3%。为摆脱困境,匈牙利近年来开始构建覆盖国家的知识产权信息网,同时与高校合作,对企业家进行知识产权培训。为了促使企业创新,2年内投入百万欧元进行资助。去年,该国还颁布了新的税收激励政策,企业用于获取和保护专利的费用,可以从计税基数中双倍扣除。这些,最终都瞄准了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竞争力。 谈到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产权的意义,新加坡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大卫·卢埃林表示,企业必须把知识产权“从市场和法务部升级到董事会”,使之进入最高战略。卢埃林谈到的知识产权策略,远远超出了“保护”,包括专利许可、出售、抵押、合资等丰富的内容。 实际上,聪明地运用知识产权,较之单一保护,更能体现商业智慧。对此,企业代表也向与会者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作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海尔每个新员工都必须经过知识产权培训才能上岗;每个新产品的推出,前后都至少要经历4次专利检索。为了摸清“敌情”,海尔制作了整个行业的专利地图,既降低了风险,也为新技术开发探清了方向。 海尔的经验是通过专利策略帮助销售,而飞利浦讲的是如何直接销售知识产权。在其知识产权及标准部副总裁理查德·博粹礼看来,出售那些自己实施起来风险过高的专利,对公司和客户都有好处。“中国已是世界工厂,但必定要成为技术强国,为此,中国企业可以尝试与外国公司进行技术交易,利用别国技术,并进而对外许可自己的技术,并获得专利费收入。”博粹礼建议说。 本报记者张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