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的青春之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08:12 南海网-海南日报 | |||||||||||
轮椅上的张贻仙在家中伏案看书。本报记者 陈超 摄 在46年前的一次椰子树传粉试验中,26岁的张贻仙从8米高处跌落,胸椎挤压性骨折,从此高位截瘫。
青春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答案,张贻仙则用了近50年的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她想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一本书,又担心得不到支持。近日,她的一位在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工作的年轻朋友拨打了本报热线,希望能有热心人帮助张贻仙。 人生坎坷路 1960年,周恩来总理到海南视察,针对当时全国人民缺衣少食的问题,周总理指示,作为大宗木本油料作物,海南的椰子研究要上马。刚到当时的热作两院工作一年时间的张贻仙接受任务,来到文昌开展椰子研究工作。 张贻仙1958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所学专业是软质纤维,譬如棉花等,但海南没有这些作物,而海南的热带作物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张贻仙和当时的科研人员一样,需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研究椰子这样的热带作物。怀着巨大的工作热情,张贻仙穿梭在文昌东郊的椰林之间,攀爬在高高的椰子树上,观察椰子树的开花授粉。 这一天,热心的当地老乡邀请张贻仙吃椰子,正在搞研究的张贻仙骑坐在一片大椰叶上,吃完半个椰子后,就随手扔在树下,谁料这竟埋下了祸根。 因为研究已进行了好几天,张贻仙骑坐的椰叶岌岌可危,很快就断裂开来,猝不及防的张贻仙正好跌落在那半个椰子壳上,四、五、七节胸椎挤压性骨折。又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落后,耽误到第4天,张贻仙才被送往广东接受有效治疗,而诊断结果是高位截瘫。她的人生轨迹,由此在26岁的青春之时发生扭曲。 贵在慎独 因公负伤后,张贻仙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消极颓废。治疗一结束,她便要求返回工作岗位。 上大学时,张贻仙所学外语为俄语,她成绩优秀,能用俄语写些小诗。伤势不允许她再从事以前的工作,她便考虑利用自己的外语特长和专业知识,把国际上关于椰子研究的先进成果引入海南。椰子研究都在热带地区进行,俄文知识没有用武之地,张贻仙便开始学习英语。 重新工作后,张贻仙坚持像个健全人一样,每个工作日都拄拐杖去上班,而且还比别人早半个小时到办公室。直到有一天,她重重摔倒在上班的路上,拐杖断成两截,她怎么都没办法自己站起来。为避免再出意外,张贻仙决定在家工作。“没有人要求我什么,但我自己觉得,既然要工作,就应该严格遵守各项纪律要求,这也许是知识分子慎独的传统在起作用吧。”她每天都早晨7点半开始工作,到中午12点才休息,下午也是和单位的正常工作时间一起作息。 就这样,直到1989年退休,她总计翻译热带作物资料文献500多万字。她翻译的文稿,被单位同事评价为“几乎不用再校对”。 因为张贻仙在特殊情况下奋斗不止、认真工作的精神,她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1979年,她当选全国“三八”红旗标兵,并来到海口接受颁奖。这也是她受伤后,为数不多到海口的一次。 折射人间温暖 张贻仙说,有个系统在支撑我的生命,这里面包括社会的肯定和朋友的关心。 “学生们对我进行接力照顾,其中有位大学生,现在已经在热农大读研究生了,多年来一直不计报酬的照顾我。前年有天晚上两院突然停电,这个学生正在晚修,她赶紧跑到我家,急急拍我家的门,把我吓一跳,问她怎么了,学生说,怕我一个人在家摔倒。还有一个社会上的朋友,是2002年来帮我修空调时认识的,他也是个读书人,看到我家有很多书,觉得很亲近,这以后也一直很关心我。2002年底我到海口做手术,他和妻子一连23天每天都来看望我,每次都陪我一两个小时。”张教授说起朋友们对她的关照,点点滴滴都记得很清楚。 青春的答案 身边的朋友感受到张教授的力量,常劝她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但身体原因又不允许张贻仙能借助电脑轻松写作。另外,1979年的一次出版经历也让张教授感到出书困难重重:那年为给国庆献礼,张教授倾注大量心血翻译了《椰子》一书,但因椰子在全国来说是小宗作物,出版社出于经济考虑不肯接受。后来在当时有关领导的支持下,《椰子》一书终于出版,但23万字的译作,几经争取最终也只能出版18万字。这都让张教授对写书顾虑重重。 在张教授的客厅里,记者看到一幅经过装裱后的励志小文《青春》,里面说道,青春是种永恒的心态,是坚强的意志,是想象力的高品位,是情感的充沛饱满。看到记者在摘抄这篇小文,张教授说,很多到家里来的大学生都会摘抄这段小文,而这也正是她的心声。 (本报热线66810222消息) (报料人:蔡老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