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天户峪:二十年见证"一条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09:50 河北日报

  12月2日,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和省政府联合召开“太行山道路”命名20周年座谈会。自1986年命名后,“太行山道路”在河北农大一代又一代师生的手中得以传承与发展,科技辐射面积已达到我省国土面积的80%,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中受益。

  20年,弹指一挥间。

  要回放“太行山道路”命名20年来惠泽百姓的历程,天户峪是最好的见证——

  深秋时节,井陉矿区的天户峪居委会(原天户峪村)笼罩在一片金色的秋阳中。村内,一排排崭新的房屋宽敞明亮;新修的水泥路干净整洁。村外,红彤彤苹果压满枝头,村支书郭书成正指挥工人采摘果子,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天户峪富了!如今,这村的年人均收入已达4000元,还先后被评为“全省十大科技致富典型村”、“省山区开发小康建设示范村”。

  然而,谁又能想到,20年前这村还是一个年人均收入不足100元的贫困村。如果你不信,有歌谣为证:“提起天户峪,十有九人愁。水在山下走,岗上渴死牛。雨过天晴地冒烟,下雨滴水贵如油;九弯八拐羊肠路,千亩山地望天收。”

  “如果没有河北农大,就没有我们村的今天。”天户峪村民如是说。他们不会忘记,1986年,河北农大的师生来到这里,传技术、搞培育,帮助村里发展林果产业。这坚持就整整20年。

  1、上了吉尼斯纪录的苹果

  11月初的天户峪是美丽的,满山的苹果为人们勾勒出一幅最美的秋之画卷。

  11月初的天户峪是幸福的,到处弥漫的苹果清香撒播着丰收的喜悦。

  11月1日,当记者随河北农大的老师来到天户峪时,很快被这里的景色感染了。

  “今年又是一个好年景。”该村的党支部书记郭书成随手摘下两个苹果,递给记者和河北农大的陈海江老师。“天户峪的苹果能长成这样,头一功就得记在河北农大老师身上。”随着郭书成的讲述,我们仿佛走进了天户峪的从前。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为了甩掉贫困帽子,天户峪种上了果树。但由于不懂技术,不但品种不行,管理也跟不上。几年后别村的果树到了初果期,天户峪的苹果还看不着影儿。偶尔有几棵树结了果,也是又少又小。

  全村就指着这些树打翻身仗,可这些树却没产量,这可怎么办?经过外出联系、多方取经,村委会找到了河北农大。

  了解到天户峪的情况后,河北农大把这里列为该校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园艺系教授、全国著名果树专家马宝焜教授带着一些师生来到了天户峪。对果树“会诊”后,马宝焜认为,这里三面环山、雨量适中、昼夜温差大,是发展林果业的最佳地域。果树产量、质量上不去,关键在于管理没跟上,他决定进行修剪、环剥、疏花。

  一听说要围着树剥一圈3厘米高的皮,村里人一下子急了:“人要脸树要皮,树没皮还怎么活,这些老师怎么这么败家。”

  “我再多剥一截皮树也不会死,如果明年树死了,你们拿我是问。”在立下军令状后,,马宝焜带领技术员给120棵树进行了环剥。第二年秋天,奇迹出现了,没剥皮的树还是没结果,环剥过的树一下子产了几百斤苹果。

  “看来要致富还得靠技术,农大的老师们真厉害。”在事实面前,村民们竖起了大拇指。佩服归佩服,到了冬季该给果树剪枝时,村民们又不干了。

  “果是结在枝上的,把枝剪了,果往哪结呢?”有人提出了这个似乎很有道理的问题,大家一下子愣住了。

  “不是每个枝都能结果的。在自然状态下,如果不修剪不管理,100个枝只有8个枝能结果,多数枝是无用的枝,它要消耗营养。只有把无用的枝修剪掉,才能保证果枝的营养。”马宝焜怕大家还不信,就又举例说,这就像种谷子,稀谷穗大。村民们不再说话了。

  “引科技上山,靠科技提水平,向科技要效益。”在无数次的碰撞与磨合后,科学技术开始在天户峪展现出巨大的威力。苹果每公斤由以前的几毛钱卖到了几元钱甚至几十元。1996年,天户峪实现了总产值606万元,人均纯收入3500元,成为石家庄市著名的小康村。

  1999年,该村产的“昊源牌”苹果荣获世博会银奖。消息传来,小山村一下子沸腾起来。大家请人在进村的山顶上用红瓷砖砌了一个直径4米、高6米的“红富士苹果”。这个“苹果”后来上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苹果”。

  2、世界级水平的栽培体系

  每年的秋天是天户峪最热闹的时候,除了忙着采摘,还要忙着接待一拨又一拨从远处前来参观的客人。这些参观者近至外市外省,远到日本、荷兰。

  11月1日,当我们来到天户峪的时候,就碰上了几拨参观的人。

  他们大多是奔着实验园来的。

  河北农大在帮助当地发展林果生产的同时,也以基地林果场为依托,先后开展了“苹果抗寒矮化砧木的筛选与利用”、“苹果三优一化技术构建”、“果树篱壁树形与示范园建设”等多项科研课题,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实验示范园。

  “苹果抗寒矮化砧木的筛选与利用”是省科技厅1999年下达的科技攻关课题,其主要目标为研究及筛选适宜我省及华北地区苹果生产中应用的既抗寒又矮化的砧木。

  为了选择一种符合条件的砧木,马宝焜带着课题组选了五年,搜集了国内外主要苹果矮化砧木17种,先后建立了4个实验示范园,对供试砧木的抗寒性、矮化性、亲和性、繁殖特性及生理化基础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研究,筛选出了3种砧木,不仅为开创“三优”栽培体系(优良砧木、优良品种、优良栽培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为实现创新型苹果生产提供了条件。5年来在河北、天津、陕西等地累计推广面积5650亩,纯增经济效益513.95万元。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在天户峪建立了“三优”实验园,开展了“三优一体化优质苹果生产技术体系创新及应用”课题研究。课题完成后,众多国内外果树专家及各级领导前来参观、视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原中国农科院副院长、著名果树专家王汝谦先生说:“该技术及生产的效果在世界上是一流的,应该是国际领先水平。”多次前往日本考察苹果生产的著名果树专家,陕西铜川果树中心主任肖宝祥先生说:“以前总以为最先进的栽培体系在日本,今天我看到你们的示范园,应该说最好的苹果是在中国,这种栽培模式要超过日本,绝对是世界水平的。”

  2003年10月,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为改进我国苹果栽培技术、提高果品质量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思路和模式,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简化修剪、提高果品质量技术体系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水楼台先得月”。每个科研项目鉴定完成后,农大专家总是在天户峪率先应用于生产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国内首创的抗寒矮化果树篱壁园,既节省了投入,又提高了果品产量和品质,被省林业局评为果品示范园区。20年来,该基地共培育出70余个果树新品种,其中“天红一号”“天红二号”已经有关部门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市场潜力非常看好。

  3、小山村走出大联合之路

  “昊源优质果品协会科技传播站”坐落在天户峪旧址的南头。为了建好这个传播站,天户峪投入了80万。每年到了果树生长的关键季节,这里就会聚集邻乡甚至邻县的大批果农。

  建科技传播站是天户峪为推行无公害果品生产标准、扩大辐射面积所采取的措施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河北农大老师的建议下,天户峪为自己的苹果申请了“昊源”牌商标,并成立了“石家庄昊源优质果品开发公司”,改进了苹果包装。他们将苹果分成四个档次,分级包装,极品果8个一箱、每箱80元,精品果20斤一件、每件100元,特级果30斤一件、每件90元,普通果每斤3元。通过分级包装,不但使整体效益比分级前提高了30%,也使消费者对“昊源”苹果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几年间,“昊源”苹果先后荣获“石家庄十佳品牌”“河北名牌”“世博会银奖”“中国名优”等殊荣,备受消费者青睐,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为了提高产量,村里扩大了山场种植面积。但对于强大的市场需求来说,这些新增山场不过是杯水车薪。

  天户峪的果品发展面临着瓶颈。“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取得更大的利润。”在河北农大专家的倡导和协助下,当地成立了以昊源林果场为龙头的“井陉矿区昊源优质果品开发集团”,实行村企分开的企业化运作,为将林果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提供了平台。

  2003年,“昊源优质果品协会”成立,该协会以河北农大专家为依托,向周围进行技术辐射。

  技术要推广,人才是关键。除了采取成人夜校、现场培训等形式多方位培养人才外,河北农大为该村培养的4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成了“二传手”。他们组成了技术服务队,除了完成村里的生产任务外,还到周围县市进行技术服务。技术能手刘蜜英告诉记者,她自村里建园时便进园工作,一直干了20年。这些年每年冬春她都要到外地进行果树修剪等服务,光这项也挣了不少钱。

  “昊源无公害果品生产标准”逐渐得到了推广。到2005年,石家庄昊源优质果品开发公司已下辖6个县的116个果园,辐射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年产果品1.2万吨,经济总收入2000余万元,销售网络延伸到山西及京津市场。

  □本报记者 张丽辉

  背景

  太行山道路:

  传承中的“创新点”

  我省80%土地从中受益

  1986年以来,根据时代的需要,“太行山道路”辐射区从山区延伸到山前平原区、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坝上地区、城镇郊区和沿海滩涂等六大生态类型区。

  在技术路线上,河北农大发挥学校的学科、技术和人才优势,使农村得以全面发展,先后在全省建立了170多个校、院两级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技术辐射点200多个,科技辐射面占到河北省土地面积的80%。

  农村留得住的“大学生”

  2003年,河北农大为了延续“太行山道路”,改善农村人才缺乏状况,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校通过单独考试招收立志毕业后回乡创业的农村青年,201名农民成为首届学生。

  目前,该工程发展势头看好,在校生近2000人,越来越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同。这种作法在全国产生了示范带动作用,黑龙江、辽宁、山东、北京、吉林、安徽、河南等省份先后参照组织实施;在河北农业大学试点实施该工程的基础上,教育部通过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全国推广实施。

  丰产工程增效17.5亿元

  干旱、冻害、病虫……虽然今春灾害频仍,但经过科学的田间管理,我省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正定示范区仍以640.14公斤的实收平均亩产,创造了我省小麦单产的历史最高纪录。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是河北农大承担的“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专项课题之一。近年来,该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在我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区、黑龙港地区、冀东平原区三个生态类型区建立了100万亩示范区和1000万亩辐射区,课题组专家涉及育种、栽培、植保、肥料、水利、农机等多个专业。整个项目区2004年和2005年合计增产粮食130.7万吨,增加经济效益17.5亿元。

  文/本报记者 张丽辉

  链接

  ■“研究生院”

  作为河北农大的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基地,先后有10多名教师在天户峪工作,其中有8名教师通过在这里的科研成果,得以职称晋级。一些年轻教师通过这种锻炼,成长为本单位的科研和教学骨干,而且在老专家的带领下,成为深化和拓展“太行山道路”的主力军。如陈海江教授不仅成为全省小有名气的果树专家,还是天户峪主要的技术顾问。从1999年起,每年都有1至3名硕士研究生在这里从事科学实验、写毕业论文。为此当地群众把这里戏称为河北农大的校外“研究生院”。

  ■“名誉村长”

  已届古稀之年的河北农大教授马宝焜是当前全国果树界元老级专家,从1986年帮助天户峪林果业起步到

  现在,老先生来过无数次,生产的关键时期甚至每周来一次。

  “这么多年他总是拒绝村里接送,自己坐火车来,有时一住就是半月,然后坐火车回。从马老师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农大人的精神。”村干部说。如今,不但村里的果树生产听马教授的,就连村里的一些规划建设,马教授也有绝对的发言权。村里群众亲切地把他称为“名誉村长”。

  ■“感恩碑”

  依靠林果业的发展,天户峪富了,村里的各项事业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几年来,村里先后投资200多万元用于新建小学、硬化村内路面、修通连村公路、修建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事业,村容村貌不断改观,科技、环保、卫生等先进观念深入民心。2005年,该村被评为石家庄市首批“生态文明示范村”。如今,河北农大专家参与谋划的不同时期不同品种果品采摘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已初见成效。

  为表达对河北农大的感激之情,2002年农大百年校庆之际,该村送来“感恩碑”,其中写到“河北农大教授携其徒,置身山林……全村百姓感其恩泽,特刻石以记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