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梦回老屋,叩响历史的记忆本无锡“老房子”专著凝聚了江大师生8年研究心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10:14 江南晚报

  本报记者汪自力石倩

  这是一本散发着油墨香气的厚书。摊放在我们面前时,它还没在书店上架。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师过伟敏、史明领衔编写的《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利用》(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10月),汇集了无锡城区几乎所有地区的老房子图片2000余张,并首次从建筑理论高度分析了无锡老街、老屋的种种特质。

  扒梳剔理细叙无锡城市变迁作为第一部以无锡城区传统街区旧建筑及其环境为研究对象的建筑学、设计艺术学专著,《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利用》全面调查了2000年以前尚存的旧住宅和老街区,梳理了锡城老房子的建筑面目。

  在城市规划上,历史上的无锡始终受到河网交错的自然环境、中国传统棋盘格局人工控制的双重影响,但因为它的行政级别低于扬州、苏州,又高于同里、乌镇,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格局。

  与其他江南城镇不同,无锡“水巷曲弄、粉墙黛瓦”的传统街区深深烙上了农、工、商的印记:北塘运河两岸米码头、布码头因河成市,街随河走,屋顺河建。沿河居民因地制宜地开设商铺。这里巷弄曲折,多居住市民阶层。没有豪气的院落,小型“蟹眼”天井随处可见。

  城内崇安寺、城外惠山直街一带,则次第开着酒楼茶馆。荣巷老街明清以来一直是无锡城郊重要的街道,作为太湖流域少见的水陆相衍型古镇留下许多历史久远格调高远的“老房”。从清至民国,棉花巷相继建造不少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宅,到抗战时形成了当时的高等住宅群……小小天井显露无锡人的精明“庭院深深,深几许”,中国人自古对庭院情有独钟。然而无锡人却偏爱那集合了观赏和实用功能的天井。

  阳光充沛时,天井中便晾满了主人的衣物;大雨滂沱时,天井四周的排水沟决不让家里“水漫金山”;加之朝向天井的排气口,整个排水和通风设施丝丝入扣,巧妙精致。这不仅适用本地多雨潮湿的天气,更在心理上契合了无锡人“四水归堂”、“财不外流”的心理。角落里那一两株观赏植物,与四周建筑的雕花漏窗、彩绘玻璃相得益彰,满足人们对“园”的遐想。天井四周的房屋一般都有二三层高,有很好的拔风效果。门扇开启时,人们坐在厅堂便能晨沐清风,夜观星斗,还可在天井摆上桌子吃饭。在获得户外空间的同时,又有一定的私密性,真是人井合一。

  无锡的民居通常利用前后房屋来构造天井,即使两个房屋齐平排列,也会想尽办法来获取门前的一块空地。“不从范式,崇尚革新,实用为先,复杂多变”。过伟敏在小小的天井上总结出了精明无锡人在民居上的心思。

  老屋新建留下城市文脉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爆炸式地扩张。当“拆旧建新”成为主导思想时,大批具有实用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的旧建筑化为瓦砾。许多城市面貌几近一致,建筑风格的地域特征、文化生态消失殆尽。

  本书用相当的部分篇幅讨论了这一问题,并专辟一章介绍江大设计学院近年来的一些设计方案。

  按照过伟敏的思路,无锡是个典型的江南城市,早期城市的形成和繁衍依赖于河道,蛛网状的建筑分布与人性化的空间处理极具地域特色。城市街区景观步移景异,层次极为丰富。因此无锡城区的改造不宜采用“横平竖直”的道路结构,要尊重地段原有的历史信息,将新的信息通过设计手段与历史进行“对话”,而不是片面求“新”、求“洋”。建筑的吐故纳新是一个客观规律,对旧建筑循环再利用和保护并非保护落后,而是延续一个城市的文脉,保护和发展城市文化和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他指导的学生在古运河淘沙巷、清名桥等社区的改造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及“墙倒屋不倒”的结构方式等特色,既较好的保留了无锡特色老房子的轮廓肌理,又考虑到了现代社区生活的实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